怎么培养创新意识 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 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社会发展史就说明了 这一点。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四大发明有力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 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明显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原因 在哪?归根结底还在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严重束缚了创新思想,产生了一大 批“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由这样的人才创造的文明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有从 教育创新入手,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和世界格 局中的地位。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 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 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一、 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 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 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 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 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 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 发展为间接兴趣。

兴趣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 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 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 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 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 妙地引导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实验的兴趣。

例如观察植物分类的图表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 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 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二、 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创新氛围 教学民主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 亲切、和谐的桥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 力的创造性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 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性的同时,努力使自 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进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前苏联 学者雅各得钦曾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 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 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辩,对于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 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即使他的意见是错的,也要在肯定他的勇敢精神的前提 下,通过讨论加以指导。

例如:七年级生物教材涉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师提到“万物生长靠太阳”。

一学生立即提出反对意见“万物生长靠月亮”,引来学生的哄笑。对于这一与传统 观念明显相悖的观点,教师并没有粗暴地加以指责,而是鼓励他说出他自己的想 法,与他一起寻找证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两者其实不相矛盾,而是角度不同 的结论。对这位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传统的精神,教师在很多场合加以褒奖。

于是,更多质疑教材的观点出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 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 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 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 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 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 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 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 →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 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 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 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 膜。”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活的细胞需 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③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
④人和动物的 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
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 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 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应无疑者,先教有疑。”疑是创新的前 提,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 或少地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就应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把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 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 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 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
(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 (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 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片的结构。

这些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 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五、改革课本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变演示实验为课外实验,可以避免演示实验只能由教师做,学生看,学生 无动手实践的机会等弊端。例如:演示实验——发酵现象,教师可在上课前三四 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按实验的要求做。上课时把自己做的实验带到教室里,供观 察时使用。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也可以改成课外实验。教师提倡每位学生都要 亲自动手,但不作硬性规定,学生都非常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去 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组织学 生到野外,田间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以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

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养鸡场,参观食用菌场,调查当地常见的传 染病。…… 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栽培、制作甜酒,练习养殖食用菌、植物的繁殖技术。

饲养家蚕并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 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培养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 论知识应用,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校外、课 外活动,才能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教学。七、关注生物学成就,培养学生创新使命感。

教学中结合教材,介绍生物科学、农业、医药方面的成就。如:华佗的“麻 弗散”,“开颅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65年首先合 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素。……这些都对探索生命的奥秘有重要意义。

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开阔学生视野,调动 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

同时还可涉及生物发展前景:学习《免疫》时,指出器官移植、单克隆抗 体的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
学习《生殖系统》时,指出试管婴儿的诞生和发展的 过程及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及意义;
学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指 出仿昆虫复眼可研制偏振光天文罗盘,蝇眼透镜,鳖眼电子模型;
学习《遗传和 变异》时,指出基因工程在人造生物,物种改良,疾病征服等领域的应用,从而 使学生能放开眼界,进而深感生物科学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使 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