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代经济论文:关于中国古代的论文

探讨古代经济论文

探讨古代经济论文 探讨古代经济论文篇一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西方经济学阐述 》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萌生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许多经济论述、观点堪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济思想媲美。中国历代商贾的著名代表们更是用自己的经 济实践阐述着一个个经济学观点。遗憾的是这些经济学观点疏于理性思维和范式 研究,没有形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文试用西方经济学的部分理论阐述中国古代 商贾的部分经济观点。

关键字:中国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9-9166(2008)36(c)-0121-02 一、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在约公元前三世纪虽然 发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存在和作用,并且初步论证了社会分工,但他们却鄙视手 工业和商业。中国也是一个中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中国古代 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 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西方古代经济思想中均有“重农轻商” 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 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 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这种财富是 有限并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 自然的。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写道:“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贵 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它的意思是根据市上货物的多与 少,就知道是贵还是贱。贵的上涨到极度反而要贱了,贱的下跌到极度反而要贵 了。贵了就要把它像大粪脏土一样出掉,贱了就要把它像珍珠宝玉一样取进。钱财一定要让它活动、运转、流通如同流水一样。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亚里士多德还是司马迁都非常重视货币流通的 作用。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从分工出发看到了分工、交换、货币 和商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范蠡早在公元前400 多年就提出了“农末兼营”的经商思想。范蠡在齐国经商时,聘请了木工、丝工以 及一些各具专长的男女女仆,并把他们分成各个不同工种的小组进行劳作。可见 范蠡很早就意识到社会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并在自己的经营实践中对 工人进行分工劳动。

二、中国经济在实践中总结的观点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联系 (一)关于“经济人”假设与自由经济主张。包括司马迁在内的许多古代 学者与巨商肯定人的经济欲望本能,并主张自由经济政策。他们认为,现实社会 是普通人的群集。要讨论现实社会的经济,就要勇于承认普通人所共有的欲望, 应把人的物质欲望当作已知条件来讨论经济。司马迁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夫神 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 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沦, 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这就是说,人的经济欲望是自然的东西,它作为原动力,产生想要提高生活水平 的欲求,从而经济活动也就活跃起来了。经济政策顺应人的经济欲求,使经济活 动自由扩张,是最上者;运用权力予以压抑和限制,继而与民争利,则是最下者。

西方经济学即研究人类经济欲望与稀缺性的关系的学问。离开对人的经济欲望和 “经济人”特征的肯定,经济学难以确立。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其代表 作《国富论》中论述了市场经济中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只手就是“价格”。

他认为价格可以调节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同时主张政府采取放任的自由经济 政策。这也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判断而得出的结论。

(二)关于供求原理。生于战国时代的商祖白圭晚年总结了他的经商理 论。例如“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货物过剩,人们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人们 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 他买进绢帛棉絮,出售粮食。后世的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说:“民之情,贵 所不足,贱所有余。”有句俗话可以用来加以注释:物以稀为贵。白圭与吕不韦都深谙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

西方经济学对此阐述是先通过分析需求定理,再分析供给定理的基础 上提出了市场的均衡价格。而均衡价格的变动是因为供给或需求曲线的移动引起 的,也就是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又因古代经商的环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自由经济 环境,在没有垄断存在的条件下,货物的价格是由市场所决定的。

(三)关于信用的论述。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中国古代商人认 为:以诚信作为人生的准则,这是对商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儒家先哲子贡所提倡 的美德。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经商之本,是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和企业稳步发展 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论语颜渊》篇中,子贡与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叫做“子 贡问政”,也就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子贡问政时,孔子说:“一个 好政府应该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子贡问道:“如果 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 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 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那就什么都谈不上了。”在这段对话中, 孔子强调了一个“信”字。“信”是本,没有“信”,一个政府立不起来。再具体地说, 没有“信”,一个人也立不起来,那么一个企业无信自然也会没有商家和他合作。

把诚信二字分开来解释,诚就是真诚、诚实、虔诚之意,信就是信用、信誉、守 信之意。诚偏向于内在,偏向生命主体,而信则偏向于外在,偏向行为表现。诚 为体,信为用,以诚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誉,方能言行一致,一诺千金。

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多种货币形态:实物货币、金属货 币、纸币、信用纸币。信用纸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国家发行;二是国家强制 使用;三是纸币仅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信用纸币之所以能在经济社会中 充当一般等价物,完全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 对市场类型的论述有些基本假定。例如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条件有:市场上有大 量的卖者和买者;参与经济活动的厂商出售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厂商可以无成本地 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具有完全信息。这些基本假定也 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没有信用作为支撑,则这些基本假定都是空中楼阁, 包括市场理论在内的许多微观经济学理论也就失去了假定基础。

所以,中国古代经济实践以信用经济为基础;微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 亦以信用为基础。

三、中国古代经济思想阐述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阐述方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许多经济思想很先进、很发达, 完全可以与西方经济理论相媲美。中国古代的经济实践也较西方社会更早、更丰 富。但这些宝贵而丰富的经济思想没有形成象西方经济学那样系统的经济理论。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思想的禁锢。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自汉“废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封建统治者就对文化领域进行思想清洗,限制其他自由思想的 发展。用道德、仁爱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五常”等儒家思 想来教化民众、治理社会。在这样的土壤中很难诞生“经济人”假设这样的经济思 想。中国传统思想的禁锢还表现在近代社会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缺乏,这使得中国 古代对经济学概念的表述很模糊。比如本末、奢俭、兴利、除弊、富民、长技、 商战、轻重、子母等,都没有明确的公认的定义。这说明经济理论范畴和经济概 念的非确定性。非确定性就极大阻碍了经济学理论的传播、理解与创新。

其二、近代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 会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这个社会形态。而西方经济学理 论经历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数百年实践的洗礼。许多重要的假设、推断、理论都 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修正,故其系统性渐强。而中国自明代以来经济社会 一直在走下坡路,经济观点的实践基础和环境较弱。

其三、疏于理性思维。司马迁以后,先秦典籍如《管子》中许多优良 传统,例如,重视用数字、重量、尺度统计方法研究经济问题,重视理论探讨和 充分说理的学风等,都没有被继承下来。中国历代经济思想家从来没有想到通过 深入研究、仔细观察建立真正“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体系。两汉以后,经济思想 的实用更加明显,他们在理论上很少突破先秦经济思想基本框架。著名学者甘乃 光说:“我国经济思想除了先秦以外,汉以后的思想家实不能越先秦思想家的雷 池一步;汉后的经济思想不过是延先秦的余绪罢了……汉后什么王莽、李觏、王 安石,以至最近谭嗣同等实在无特别研究价值。”这个说法虽然过激、绝对、片 面,但从理论成就上说,决不是毫无道理的。经济思想的实用性,大大妨碍了它 本身的一般性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