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民主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民主 化,在课程改革的组织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方面,都蕴含着丰 富的民主思想,它必将有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民主化进程。
当前,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表现出的一个鲜明特点就 是趋向民主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民主思想,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将获得充 分伸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将摆脱培育精英主义的窠臼和狭窄的升学取向,追求 教育民主。
一、新课程改革的组织推进遵循了民主化原则 新课程改革从开始准备、酝酿,到设计、决策,再到正式启动与试验,始 终坚持了民主参与的课程运行机制。
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前,国家教育部就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广泛吸纳全国重 点大学、科研单位以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进行多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 目研究,并在全国14所大学相继设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改革的 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正式公布之前,也从多个层面广泛 征求了各地、各方面人员的意见,如教育界、企业界、学术界、民主党派和学校、 家长、学生等,历经两年修订了27次,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民主的 构建过程。新课程在实施推广中,也向社会各界敞开了大门,各试验区纷纷建立 由行政人员、教育专家、校长、教师、社区代表、家长代表等多方人员组成的课 改领导小组。
二、课程标准的重新建构渗透着民主意识 《走进新课程》一书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 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这句话 鲜明的指出新课程标准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 力都能够达到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而不是最高标准,这为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和 成功提供了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民主性。新的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最终实现向关注每 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注重提高和发展全体学生的科 学素养和自身素质,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将得到个性化发展,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 供了发展潜能的公平机会。
三、教学改革推进着新课程的民主化进程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课程大 力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教师 应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倡导“主动、合作、探 究”式学习,是基于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尊重。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 接受者,而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的人,课堂呈现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 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没有人会被教师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 庭”式的审判,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 提升。
2.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 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 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①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 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 平等,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一起分享情感和幸福。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管理 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3.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很多学校“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以量 化评分和经济惩罚,简直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的对象,学校领导变成了监工, 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②,严重摧残着广大师生的精神。新课程要求学校构 建新的管理制度,成立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参加的各 种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学生代表大会,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法定 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加强学校的民主监督,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 学校的主人,教育重新回归本质状态。四、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蕴含着民主化 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目标是“改变课程评 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③,甄别与选拔已不再是评价的唯一,它更加关注师生每个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个体多方面潜能 的发现和发展,了解个体发展中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提 高;
不仅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还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 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个体的价值,民主思想孕育其 中。
注释:
①李建平:“教师教研不能无土栽培”,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0 日。
②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第13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曾琦等:《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第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