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论文题目_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论文2篇

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论文2篇

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沟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对那些研究语言的学者来说,就是在特 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规则和语法规则的知识。海姆斯关于交流能力的概念经 过很多语言研究者的修正、丰富,后来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语法 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中也应该包括语 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也就 是说,人际沟通的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 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 如其分,指沟通行为符合沟通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望;
沟通效益,则 指沟通活动在功能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满足了沟通者的需要。拥有能语言 能力不一定能进行有效且恰当的交流,笔者认为,沟通交流能力是和学习者的个 人特性有关;
能成功交流的人,不仅仅要有语言知识,还要有更多的情感层面的 知识,善于倾听,能更好的把握时机,进行切当的交流沟通。

1.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得当且有效地与异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该能力在前 面谈到的两种能力之上,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维 (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方面外,还有思维、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跨文化 交际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这也是因‘文化’具有极其宽泛的涵义,且和其表 现形式多样化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历 史的积淀,又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和变化的;
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 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 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 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 和组织的一面,那语言教学中仅仅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方面,在语言的教学 内容和方法上,仅仅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 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时候可能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发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语学习者经直 接的知识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和教条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变化的、 个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教条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 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当的交际。显而易见,现实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 些教条化的知识复杂得多、微妙得多。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 要遵循某种规范,而且也要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
它既是规范的活动遵循,又是 规范的过程的创新(M.Andrews,1999),这句话说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要积 极主动地参与其过程,更要在面对复杂的因素时,能做到灵活应对,独立判断是 否,作出个人的决定。每个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不仅仅是去熟记或背诵一 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识,而真正需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灵活面对变化的、现实的 和个性的事物。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着眼变化的、个性的、 主观的一面。当我们着眼于文化的这一面时,我们就会更加重视跨文化能力中思 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交际者是否有能力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能否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能否进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换位思考、能否对社 会现实问题进行客观、敏锐的观察和理解。英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 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维能力,那在教学中,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只让学生掌握课 本知识、既有文化事实和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会更多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 自己的体会感知现实的事物,去亲自体验跨文化情境,让学生自主理解和判断文化 现象。英语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 进行恰当的异文化交流的过程。

2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模式的优缺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包括上述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之外,还表现为一种行为 能力,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毕竟交际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而由于跨越了文 化和语种使得这种人际交往变得困难起来,这就要求有外语能力(这是跨文化交际 能力的前提),还要求交际者有良好的人际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交流沟通能力)。

上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哪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阅读多 位学者关于跨文化方面的文章,阐述以下几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指 出英语教师需要的新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

2.1构成三分模式 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做理论划分时,多位学者采用了三分模式。

(Paige,1986;Martin,1987)根据心理学理论,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

2.1.1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语言学习 者要对需要学习的目标语言以及说该目标语言的国家的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有 大概了解,能以目标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去认识事情。但同时不能失去自身 价值观念。

2.1.2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 能力。语言学习者需要对目标语中不确定的事物,具有灵活解决的能力。对一些 自己不了解的情况,能不予以评论。

2.1.3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 成任务的能力。行为层面的这些能力,是确立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的,只有 上两个层面做到了,才能显现行为层面。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建立关系,在异 文化中有效且成功的完成任务。这类模式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提供了一个总 体的心理学理论维度框架。但是该理论在语言教学中不易操作,很难模式化处理。

2.2行为中心模式 该模式重点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在西方很盛行。它的重心点 是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亦可称为“有效性”或“功效”(effectiveness)(Kise 等,1995;Walter等,1995;
Dodd,1995)。在跨文化情境中,个人适应、人际互动、 任务完成情况是“功效”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任务完成情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 点。良好的个人文化适应能力和人际互动,更有利于人们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 完成任务。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二者的结果。这种培养模式更适用于 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派遣人员去异文化地工作的机构。

这种跨文化培养模式能短期、较快的达到培训目的。行为中心模式执着于具体行 为目标,但在大学的一般性教育情境中,目的文化和行为目标(“任务”)都不明确。我 们并不清楚学生将来会到哪个国家去,与哪些人打交道,也不清楚他们的专业“技 术传输”任务是什么。因此我们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相应的测试、选拔、 跟踪监督等也都缺乏实际意义。(高一虹,2000,第10章) 2.3知识中心模式 该模式也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比较受到学校和教育单位欢迎,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该模式占主导地位。大多外语教师和学者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在目标语文化中有效地使用目标语的知识。所以有些学者也称 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语社会文化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能 力的重点就是“交际能力”(Hymes,1972)的核心部分,即有关谈话规则和事宜性的 知识。下面的公式可以概括这种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 的语适宜性=目的文化知识(参见王英鹏,1999)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中心模式强调 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在我国的语言教学领域流行的“文化导入”便可视为一个 知识中心的概念。(陈光磊,1992;赵贤州,1992;束定芳,1996;廖光蓉,1999)根据这一 概念,文化似乎是某种外在的物质存在,需要被人为地导入本来很“纯粹”的语言教 学之中。知识中心模式集中于认知层面,它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 教学环节都易于操作,因此受到许多教师的喜爱。知识中心的模式虽然易于操作, 但该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其更多为灌输,缺少启发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使得教 的内容与学习者的切身体验没有关联。另外,该模式也很难去跟进处理文化的多 元性、发展性,所以就造成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文化知识被认为停滞于形式中, 视乎是给文化定型了。

3外语教学中新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变化,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跨文化交 际能力培养模式。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重点培养文化 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各种文化差异 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 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去主动地获取文化知识,并 且能更好的处理这些异文化中产生的问题。也就使得学习者不是刻板的,而是灵 活的解决在异文化中出现的事件。该培养模式要强调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 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该培养模式要是开放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 何其他异文化(包括本国文化中的亚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该模式还需要顺应 时代的发展,是时刻更新的,能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能很好的融 合,能被更多的学习者接受、学习的。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符合提高 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陈岩,2000)。

4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 应同时进行,不可偏废。只有几种能力有机融合,配合恰当,我们的学习者才能 用目标语做到恰当的交流,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任务。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尊重语言学习者的自发能力,多激励,设计有意义,有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培养学生以文化意识为重心,重视态度和情感层面的能 力培养,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融合、发展异文化,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外语教 学的目的―有效的用目标语去和以目标语为母语的异文化人们进行有效恰当的 沟通,也就是培养语言学习者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好的解决异文化环境中的 个性的,变化的,突发的事件。

作者:晏书红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内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 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外,比较广泛认同的是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 界定,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 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国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 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 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在国内的研究中,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 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 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 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一点讲,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 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 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 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 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 的需要。其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 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商贸的活动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就职 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21世纪人才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 力的获得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能力。再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 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教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 皆是,倘若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语言知识技能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学习语言时就可以将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学 生就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加 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 必要的。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是很 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至少 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跨文化场景中进行有效交际。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 中,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 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一大纲,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二是在目前 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教学和学习目 标,如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这样以应试为目的 教学和学习都忽略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说,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失去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这很可 能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受到 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外语教师须遵从教学大纲,以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知识 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能力对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从外语教师和非 英语专业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外语教师的整体素养需要被改进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语教师一定要抱 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 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不断地 阅读和英语教学有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做访问学 者,在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强度和深度,帮助学生逐渐意 识到汉语与英语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进行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能使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应本着科学性 讲解和兴趣引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包括文化背景输 入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组织跨文化 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等。

(1)课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 的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这要求教师在讲解 词汇和段落时不单单讲解其指示意义,还要挖掘其隐含意义及文化背景。比如 dog(狗)这个单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样,在 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都是卑鄙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 英语中“狗”被看理解为人类信赖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并不含有贬义, 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gybag(打包袋)等等。在文化背景 输入时还要进行文化对比。比如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文中为“blacksheep (羊)”。这都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通过科学的文化背景输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 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理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跨 文化交际较少的情况,学校应合理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 统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潜意识认知。课上还 可以向学生推荐跨文化书籍,歌曲,和电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际作业 等。通过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定会有显著的提 高。

(3)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外籍教师的本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营造 外国语言和文化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极易引起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 兴趣。随着学生和外籍教师对本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交流,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能力逐渐形成,并逐渐学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4)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 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讲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电影(如《刮痧》,《撞 车》等)、跨文化知识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 出国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出国进行亲身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 必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 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培养学生的跨文 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外语综合型人才。

作者:李维伟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