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女性参与研究——以黔江区土家十三寨为例_

摘要:作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角色,少数民族妇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民族旅游也为民族妇女提供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女性如何参与民族旅游开发以及在民族旅游中受到的影响和发生的变化都是值得探究的。本文在实地田野的基础上,探究黔江区十三寨女性参与旅游开发,寻求女性在参与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土家十三寨;女性参与

我国是一个民族成份众多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分散在偏僻之地,而且过着与外界基本上完全隔绝的“小传统”的社会生活。

在旅游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选择以民族村寨旅游作为当地发展的重要形式,逐步走上向现代化的“大传统”社会靠拢的道路。近些年,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这一课题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而在民族村寨旅游“内源式发展”、“参与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相结合的大背景下,女性作为村寨中的重要一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村寨女性的参与也不容忽视。

一、民族村寨旅游

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常见,在已有的研究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是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如Robert 等[1]

对加拿大东部Acadian 地区为例,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 个基本原则,分析了促进乡村发展的3 个基本因素(即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有利于实现乡村社区发展、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乡村旅游中各方的合作对实现社区目标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国外虽没有直接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但就其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值得让国内借鉴学习。有学者通过对西班牙两个乡村旅游地的研究,得出乡村旅游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增加经济收入[2]。笔者认为女性是村寨中除男性以外唯一的人类角色,因此把握好对民族村寨中女性文化的开发,重视女性角色在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2009 年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在全国开展,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探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罗永常[3]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定义进行了定义,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将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金颖若[4]认为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好的物质载体,民族村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是活生生的正在运行,发展着的民俗。特别是近几年不少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性理论、旅游影响、旅游市场和社区参与旅游等。笔者认为前辈们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众多研究,已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女性角色和女性文化的研究还不多见。基于女性角色及女性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应该积极探索女性角色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促进女性参与旅游开发,从而提高女性地位和提升女性文化。

二、板夹溪十三寨

板夹溪(旧名板楯溪)十三寨位于东经108.7 度,北纬29.7度,属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原为后坝乡。这里东邻小南海,南靠八面山,西接武陵仙山,北连鸡公山,处于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群山环抱之中,距离县城30 公里。这里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优美,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黔江饮水之源,康养胜地。这里民风淳朴,厚道刚毅。原著名多为土家族先民板楯蛮和苗族先民,现在的居民在有一些是在“赶蛮拓业”,“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迁徙到这里来的,与当地苗族,土家族相互融合,形成了现在以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等多民族聚集的独特现状。

板夹溪十三寨长期处于唐崖土司辖地边区,巴楚古道要冲,因此,这里的人们富含有巴渝之豪放与坚韧,荆楚之婉约与绮丽。

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原始古朴的后坝山歌,丰富瑰玮的神话传说,刚健奔放的民间舞蹈,别致繁复的生活礼仪,放达热烈的节日聚会,神秘诡异的母系文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立体的呈现了平和,绚丽,刚毅,瑰玮的文化特质。13 个村寨,15 种姓氏,千百年来,血脉相连,唇齿相依,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板夹溪文化。

2009 年10 月,国家财政部、国家民委把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即板夹溪十三寨)列入全国第一批100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建设项目,并对该村6.5 平方公里以内的13 个典型的土家族,苗族自然村寨和民居院落进行保护和开发[5]。

它们分别是学堂寨、熊家寨、瓦房寨、女儿寨、摆手寨、何家寨、老熊寨、张家寨、龙须寨、周家寨、大湾寨、向家寨、谈家寨,俗称板夹溪十三寨。笔者在深入十三寨?女儿谷田野工作时发现,板夹溪十三寨?女儿谷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特别重视对女性文化的打造,并且还将女性文化作为板夹溪十三寨?女儿谷景区旅游发展的四个维度之一,形成以“长生文化,女性文化,民族文化,军事文化”四个维度发展民族村寨旅游。

三、女性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

在田野过程中笔者发现,土家十三寨中的女性积极寻求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发展机遇中。笔者以旅游接待、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手工艺品四个维度来分析十三寨女性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从而探寻女性在民族村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一)女性参与旅游接待

1、餐饮服务

家庭旅游接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一主要模式。因其服务的内容与少数民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内容较为贴近,因而妇女们从事家庭旅游接待可谓是得心应手。在板夹溪土家十三寨,妇女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家庭旅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不少乡村旅游中,喜欢称为农家乐,现在土家十三寨的农家乐取名为客栈的更多。在客栈里,妇女参与服务的两大主题是饮食和住宿。随着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开发,板夹溪十三寨的不少妇女在家经营起了客栈,接待游客。众所周知,在饮食方面,女性比我们更心灵手巧,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饮食问题基本都是由妇女来承包。家庭妇女承包一日三餐的安排与操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家庭妇女终练就一身好厨艺。在农村可能每家每户的家庭主妇都可配得上“大厨”的称号。因此在家庭客栈经营中,如果能做出游客称道的菜肴,必定会提升客栈的印象和品质。说话说,“要想留住一个人的心,就得留住一个人的胃”。此话是否有道理,我们姑且不论,仔细思考,村寨里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民族文化成为游客的吸引物之外,就是美味且独特的饮食了。熊家寨的伟淇客栈就是十三寨里家喻户晓的一家美食客栈。客栈是由村民黄SZ 女士打点的,每年旅游旺季都能招揽不少游客,而游客们光顾的原因归结于食物好吃,服务较好,环境不错。所以,如果一家客栈能做出让游客赞不绝口,百吃不厌的美味佳肴,岂不是能提升客栈的满意度,从而招揽游客,留住游客,进而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2、住宿服务

再看看住宿,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的住宿,卫生等都是家庭妇女来主持。被子,床单,枕头,棉絮,等一系列床上用品都家庭妇女负责,负责换洗,整洁;室内室外的清洁卫生也是妇女负责。而女孩在这方面更是比男士细心,爱美,爱收拾。在板夹溪十三寨的伟淇客栈,住宿问题,卫生问题全是由妇女解决。店主黄SZ 阿姨,每天带领着员工,更换床上用品,清洗床上用品,打扫室内室外的卫生。

让客栈以干净,整洁的面貌迎接每天来往的游客。

在家庭旅游接待这个问题上,表面上妇女们所从事的仍是与家庭有关的琐事,但这与往昔“女主内”的传统生活已有很大不同。过去,妇女们作为家庭成员的服务对象,而如今他们的服务对象来自五湖四海。其次,过去妇女们从事的家务劳动都是无偿的,其价值是得不到承认的,而如今从事的家庭旅游接待则是有偿的,创造了更多层面的价值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所从事的家务劳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外界,与市场经济联系。外来游人也通过他们在利益接待,饮食习俗的表现,对该地的民风民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说旅游为妇女提供了认识外界,接触异文化的契机,同时,妇女们参与民族旅游也直接或间接的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7]

3、导游

导游是旅游从业者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言行,着装都会影响到游客对民族地区的印象。众所周知,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有自观和他观,主位与客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理念,通常我们会采用两种方法,从而取得更加全面的成果。而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有深入了解的,通常是我们的当地人;而女性群体天生有一种特质就是比较会聊天,善于沟通,所以这独具的特性让女性在从事导游职业时更具优势。[8] 在板夹溪十三寨,从事导游这一职业的,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女性青年。为什么是青年呢?首先,老年女性群体虽然深藏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由于身体,受教育水平,沟通技巧、表达,等诸多方面不如现代青年。青年女性群体,正处于人生巅峰时期,风华正茂,干劲十足,注重仪表,学习吸收能力较强,恰好弥补老年群体不足之处。

还有,出生在当地的着一代青年,接受的是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和现代性知识的双重教育,两种知识体系相互补充,就让其更具优势。在旅游向导方面更是呈现出专业导游(受过专业培训的导游)和非专业性导游(当地人)的两种现象,她们多是女性,在旅游向导这个角色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4、旅游从业

在板夹溪十三寨,游客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员中,前台接待服务、特产销售、民俗馆管理、公共环境卫生,花草修护等相关旅游部门中都有不少女性群体参与,成为十三寨旅游行业中的一员。在工作岗位上,她们不仅为十三寨的旅游开发服务,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取一定经济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这不仅改变部分女性的生计方式,在女性价值观,女性自我认同等方面也都有所改观。

(二)女性参与民族歌舞表演

少数民族妇女一向能歌善舞,是民族歌舞表演的主体力量。

在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男性群体往往会选择外出打工以谋取更高的报酬,维持家庭运作。因此在这些民族旅游开发地,承担民族歌舞表演的大多以女性为主角,男性表演者往往只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或是作为民族歌舞表演的配角和陪衬穿插其中[9]。

在土家十三寨,就有这样一支民族文化艺术团。艺术团的主要带头者,领导者名叫何F,之前为了生计在山西打工,挖煤2年,运输工1 年,年青时喜欢跟着有技术的师傅学习技术,手巧灵活。后来因为事故频发,转回重庆搞建筑行业。后来家乡搞旅游开发,看到了发展的机会;再加上有子女需要照顾,便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何老师凭借自己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努力与坚持,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不断把土家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何老师创建的团队里,共有二十几个成员。女性人数占据绝大优势,男性人数不到总人数三分之一。男性承担着难度系数较大的活,如打鼓、吹莽号等表演,而真正意义上的山歌演唱和民族舞蹈还是以女性群体为主,男性只是穿插其中。当然已有像何老师这样既能唱也能跳的男性,但从表演的角度分析,显然女性更具优势。每到旅游旺季,何老师的民族文化艺术团就会分布在摆手寨和何家寨参与歌舞展演。在民族歌舞展演中,她们不仅能实现部分经济利益,还充当起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间小吃中的女性参与

“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早就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民族地区的特色美食、小吃更是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物质。

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更是心灵的享受。如果一个民族旅游地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特色食品,想必更具吸引力。饮食一直跟随着人类活动,饮食文化也因民族、地域等众多原因变得丰富多彩。在美丽的十三寨,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丰富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可能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宝,而操持这一法器的正是十三寨的女性群体们。

笔者在十三寨的何家寨做调研时,就见证了这一事实。在旅游旺季,早早的何家寨的大妈们就在各自中意的场域摆好了小吃摊,架上油锅,准备施展他们的魔法,吸引游客们贪食的眼球。

开锅不久,一批金黄的小吃就展现在游者面前。大妈们炸的小吃非常丰富,有油粑粑、油翠粑、圈圈粑、土豆粑、红薯片、糍粑、鱼粑、卤鸡蛋、麻辣烫、还有神仙豆腐、醪糟,螃蟹,小鱼;有的摊主还引进了外地小吃,如米豆腐、凉皮、凉面、冰粉等。张LY 大妈的家是《侯天明的梦》电视的拍摄基地,也是十三寨寨主房的所在地。她每天不在公路边摆摊,而是在自家房屋前的阶沿上摆摊位,生意也是十分红火。向秋蓉大妈的摊点摆在山歌传习地附近,她的儿媳寇建华是山歌手,向秋蓉大妈的小吃样式丰富,游客旺季,向大妈忙不过来时,儿媳也会抽时间过来帮忙。

在何家寨还有吴天贵大妈也在公路边有自己的摊位。据张连友大妈介绍,十三寨以前很贫穷,不少龙动力外流,村寨留下老人、妇女、孩子。自从发展旅游后,寨子里就逐渐热闹起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家家办民宿,有条件的开农家乐,像我们这样的老年妇女,也不想闲着,也想参与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就选择做个小吃生意,这样既不需要大量资金成本,也不需要太多人力资本。农闲时还可以置办些山野土货,缝制些布鞋,一起卖。

据悉,一个小吃摊,一般每天能收入300 元左右,若是旅游旺季,每天收入则更高。老人们笑道,现在挣钱的路子一下子多了,我们老年妇女也是有用的,大家都非常开心。

十三寨的老年大妈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通过制作民间小吃参与到民族旅游开发中来,不仅得到的经济收入,更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

(四)女性参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销售与技艺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过去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自给自足经济的一部分,虽然有的作为贡品,有的也曾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但品种和数量都极为有限,绝大部分都是供自己使用或是作为礼物馈赠给亲朋好友。就生产方式而言,属于个体,家庭行为,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经营。而在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民族村寨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 当前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让传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被旅游开发,从而走向市场空间,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在土家十三寨,政府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鼓励当地妇女,大力发挥他们的优势,融入到民族旅游发展中来。比如对土家妇女缝制布鞋、鞋垫、西南卡普的保护与开发。虽然现在在传统手工针线工艺的生产和销售上还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现代化产业模式,但通过笔者在十三寨田野调查时发现,不少家庭的妇女,开始重超旧业,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她们在农闲时,缝制一些布鞋,鞋垫。据他们口述,如果有人买就卖,如果没人买就自己穿。通过寨中妇女们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以得知,少数民族妇女在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中扮演着双重身份,她们既是生产和销售的主力军,又担负着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重任。 结语

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给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民族村寨可以利用这种机遇,实现村寨的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村寨社会的转型,更是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人生舞台。在当前的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吸引物主要是包括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内容在内的传统民族文化。笔者在田野的基础上,从旅游接待,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民间特色小吃的制作、加工、销售,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制作、销售与技艺传承等四个维度分析了十三寨女性在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从而得知,在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在其中的角色、问题和需求以及她们的变化,了解不同性别在完成他们不同角色的过程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和困难,判断少数民族妇女是怎样通过调整自己的角色和需求来适应,维持和促进家庭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一步的发展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11]。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充分利用这个舞台,参与其中,展现自我,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还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广大的女性群体不仅是村寨经济的创造者,更是作为民族文化,民间技艺的传承者。

因此,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不能忽视女性这个特殊群体的重要作用;而在理论研究中,女性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也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

参考文献:

[1]ROBERT M D,LEE J.Cul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Cana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2:

307-322.

[2]GARCIA-RAMON M D,CANOVES G,VALDOVINOS N,etal.Farmtourism,gender and environment in Spain[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1995,2:267-282.

[3]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

[4]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

[5]杨英姿.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以黔江区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为视角[J].清江论坛,2011.12[6]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23

[7]刘晖. 《旅游民族学》[M].民族出版社,2006.4(178-187)[8]黔江土家十三寨历史文化.黔江区小南海镇人民政府编印,2017.5

[9]后坝老街土家民俗文化汇编.黔江区小南海镇人民政府编印,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