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民生的毛概论文
改变民生的毛概论文 改变民生的毛概论文篇一 《关于农村民生问题深度报道的哲学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如何及时、客观、深刻地对农村民生报道问题。关键字:民生南题;深度报道 当前,农村社会民生工程问题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媒体宣传如 何创新,如何及时、客观、深刻地反映这一问题,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不容推卸 的责任,和必须深思的重大哲学问题。
一、观念有更新,报道有创新 首先,是端正对民生问题的态度。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媒体多元化 的冲击,一些媒体为适应市场需求,在确立办报导向时,认为报纸的市场在于城 市与经济商业部门,农村中看报纸的人比较少,广告来源也很少,所以,对农村 民生工程问题报道流于形式。因此,农村中民生问题的热点、难点等都无法及时、 准确地反映出来。
其次,是克服在农村民生报道上的误区。有的媒体只是停留于一般的 图解各级党委有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写一些地方为农民修路、建房的经验, 就算达到预期目标了。报道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会议的决议、指示多, 农民的意见、声音少;走过场与流通于形式的东西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少;单 纯的经验多,反映特点的指导少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新闻工作者 对农村民生工程问题报道的观念、态度没有确定好。第一线记者泡在农村采访的 也很少,即使跑在农村的也较少找准民生问题报道的主体到底在哪里。
如何及时、准确、深刻地报道党和政府关于建设民生工程问题的重大 方针、政策,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重要责任。只有真正把目光投向最广 阔的农村、最广大的农民。了解他们的困难、情绪、热点、经验和呼声,结合实 际解读好、宣传好党对建设民生工程的政策,才能当好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和民生 建设工程发展变化的记录人。
海南日报在报道民生工程中,十分注意更新观念,创新报道。不仅设立了相关的民生版面,又相对集中一段时间有针对性报道全省农村民生建设工程 问题,这些“战役性”的报道,主题各异,突破口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 把握住了当时的“脉搏”,即克服了过去民生报道表面化、简单化现象,把民生工 程进一步融化到如何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如何闯市场,如何实现增收等,反 响很大。跑农村一线的记者,观念更新,还就农村民生中涉及到农村中有关基层 组织建设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土地问题、村务公开问题、社区建设问题、发展 后劲问题等纳入民生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取得比较显著的社会效果。
二、既要“热脸面”又要“冷屁股”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的主体位置开始呈上升已成趋势。但是。对民生工 程的热点问题如何处理,对媒体不仅是一个责任问题。还有一个“辩证施治”问题。
当前,社会民生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构建和谐社 会的进程。新闻媒体面对如此众多的民生热点问题,既不能采取回避政策,不闻 不问,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介入,勇于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因此。对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既要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又要从关乎稳定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做好策划和部署,对民生热 点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不仅要充分了解民众对各种 问题的热点、难点的本质所在,又要对进行宣传报道之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一 个清醒的评估。尤其是,对民生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将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深 入了解,以及对其他群众、其他干部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互相牵扯和转化都要进 行深入了解,然后才决定进行“辩证施治”。
新闻媒体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态度明确,旗帜鲜明。
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的民生热点问题,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该提倡什么,鞭 挞什么,新闻记者都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绝对不能含糊其辞。同时,要立足全局, 选好选准热点选题。哪些民生问题要“炒热”,哪些民生问题则要“轻描淡写”,既 要有个“度”,又要有个“量”。
其次,对群众中因关心自己切身利益问题,而引发上访的民生热点问 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是要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对其正确的意见与诉求要 在舆论上给予支持。对其干扰改革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错误言行要予以 批评与疏导。
三、“放大镜”看面“显微镜”知底马克思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动机与效果也是一致的。人对事 物的认识总是从片面逐步走向全面,从表层透到本质的,从“坐井观天”不断升华 到“一览众山小”。因此,作为担负民生热点问题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只有透过现 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报道对象的核心。从一些成功的民生热点问题报道来看,都 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局部到整体,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事物的本 质,从而帮助受众获得对民生热点问题特点的认识。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有的新闻工作者用行话说,对民生热点问题,要用“放大镜”看现象, 用“显微镜”看本质。因为,有时候,错综复杂的现象容易迷惑人眼,令人找不着 北。有的媒体称,民生热点报道如果不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是罗列一大堆社会现 象,这是不能信服人的。海南农垦于去年底挂牌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后,先 后有四十多人困难职工被帮扶。海南日报记者在采写这一新闻时,起初是想当作 一则动态新闻来写,但后来,又了解到,全垦区又有一百多位困难职工在基层也 得到了有效帮坏。这位记者透过这一帮扶现象,看到了垦区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 积极作用。所以,记者的报道透过这些现象,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建设作了深刻的 剖析,揭示了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是常态的,讲究科学态度, 才能取得显著效果。这则报道透过一个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报道起 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四、局部抓特色整体现起色 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不仅具有事物的普遍共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 性特征。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民生热点,通过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来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规律,也是一条新闻规律。如果媒体对 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平淡无奇。缺乏鲜明特征和典型意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 会微乎其微。
事物的个性总是离不开共性。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民生热点报道时,一 定要衡量所报道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意义。这里就有一个“以点带面” 的问题。首先,报道这个典型、这个特色,一定强调这个“点”要有时代意义,有 代表性,否则。那就失去了报道价值。如果当你发现这个新闻线索其显露的倾向 具有普遍性,具有指导性,这个“点”就抓得有意义了。去年以来,海南日报在报 道我省解决农村社会民生问题,不仅突出强调各级领导的一种社会责任,宣传他 们舍得投资解决民生,也注意彰显个别带动一般的效果。比如有的地方不仅注意 “输血”,也注意“造血”。通过带动农民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有的地方通过引领农民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更新传统产业,由此而达到解决民生问题等,引起 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也有个别媒体的报道存在表浅化现象。主要问题 在于没有彰显解决民生的个性特点。其中,大多数报道都是讲各级领导只是注意 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解决农民的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面孔、经验、作 法几乎都一样。而涉及到农村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却缺乏深层次的、 普遍性的意义。如农村改革政策不到位,农民治贫致富难的问题;有农村路也搞 了,房子也修了,但是,由于市场要素不全,农产品卖难问题等。由此可见,民 生热点问题,一定要从个性着手,从共性着眼,作到:宏观在手,微观在握,才 能做得有声有色。
五、抓住积极面克服落后面 作为党报,对待农村民生热点问题报道,一定要做到思想深刻、视点 高度、辩证分析。其中,接纳积极面,克服落后面,是应当值得提倡和坚持的。
只有这样,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起到进一步引 导民众明事悟理、化解矛盾。
如对待当前一些企业大量职工下岗这个民生热点问题,新闻媒体和新 闻工作者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容易陷入问题的误区而难以自拔,有 的甚至感情用事,缺少理性思考,不顾社会影响,充当落后群体的尾巴。
对待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积极的态度入手,从党和政府为此做出了种 种努力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再就业问题这样一个积极面来报道,多从正面报道 下岗人员如何实现自身观念转变,积极应对当前的工作环境、竞争环境,树立自 尊、自立、自强之态度,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起到疏解社会矛盾、健康向上发 展的态势。
除了强调新闻工作者必具备职业道德问题外,也强调要有一个科学态 度问题。对待民生热点问题,一定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辩证地分析 事物的进步面和落后面,澄清事物的主流及其支流,从而透过事物的现状,看到 其发展前景。
在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强调动机与效果相结合, 也就是说,要从良好的动机出发,最终使民生热点报道产生正面影响力,从而达 到化解矛盾,推动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此,必须注意克服主观动机上一味追求所谓“亮点”、“卖点”,迎合 社会上一些民众的低端要求,把民生问题的落后面当作所谓热点,大肆宣扬,这 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不健康心理表现和一种失职行为。
综上所述,对待农村中的民生热点问题的积极因素和落后因素,新闻 工作者应当做到:对待体现党的政策的,而又一时解决不了问题;对待一些涉及 民生的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历史遗留问 题,经过调查应当急切解决的,必须从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入手, 作好宣传报道,为群众起到释难解疑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推动改革 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民生上的负面问题,应当进一 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敢于和善于为民鼓与呼、出色的新闻 工作者。
改变民生的毛概论文篇二 《关于依托信息化建设促进民生发展的思考》 【摘要】在当代,信息化建设和民生发展都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 题。文章从民生的概念谈起,在探讨信息化建设与民生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 信息化建设促进民生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民生;现代服务;发展途径 0引言 在历届“两会”中,改善民生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早在2007 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就提出:让信息化惠 及全民,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点之一。与 此同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民生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在教育、 农村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社区服务和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相 对比较突出。
1民生概念简述 在《辞海》里面,对“民生”给出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由此可见, “民生”一词包含着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感情色彩。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 自古就把“民生”和“国计”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意思就是说,勤劳才能满足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才能实现富足的 生活。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民生”从来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是涉及人类生存 状态的基本问题。
在注重科学发展观的当代,关注和改善民生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现实 利益,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为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党和政 府全力推进民生工作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的热潮。
2信息化建设与民生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 速度快、通用性广和渗透性强等。依托信息化建设促进民生的发展,就是要充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各种交流共享平台,实现与民生相关各项事业的数字 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把民生工程在社会的现代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到 一个新的台阶。
2.1民生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金工程”告诉我们,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紧紧围绕“两网一站 四库十二金”开展的,其中的十二金就有包括某些专业的对国家民生具有重要意 义的相关工程。
2.2民生信息化是实现民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实现民生工程的现代化,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现代信息 技术充分运用到完善民生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取代落后的民生相关管理办 法,不断提升民生工程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3民生信息化是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代,一方面,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开始向信息 化管理方式过度;另一方面,民生工作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变革才能适应政府管理 环境的变化。
3信息化建设促进民生发展的途径3.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无线环保城市 在互联网尤其是无线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们的生活越发离开不 了网络的支持,并且现有的网络状况已经开始出现难以满足需求的局面。因此, 必须更进一步加强城乡网络宽带的普及,通过统一规划,集约投资,提高网络运 营商的建设效率和国人对网络的使用率,大力促进信息的流通,尽快实现网络无 处不在的无线城市。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这主要体现 在交通管理的智能信息化水平上,比如一旦“智能交通灯”能在交通指挥方面发挥 良好的作用,势必大大提升交通的运转效率,相对减少了车辆驾驶里程,不仅节 约了能源还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交通便利、绿色和环保的城 市环境。
3.2规范网络诚信制度,遏制民众网络伤害 在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给部分民众带来了伤害。主要 的原因就是,在操作相对隐蔽的网络背后,各类具骚扰或欺骗性质的不良信息可 以用低廉的违法成本实现迅速的扩散,而且其源头很难追查。所以,有必要更进 一步规范网络的诚信制度,具体的措施就是实施网络的实名制。通过在网络系统 中全面实现身份认证体系的运用,建立起实名制的网络诚信体制,遏制网络违法 现象的泛滥,还民众一个伤害尽量少的网络环境。
3.3搭建农业信息平台,促进城乡的一体化 农业现代化,就现在来看,农业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 搭建农业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对农情、土地和农业相关科技等信息的整合,帮助 农民解决农资信息的采集和共享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 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减少了农民自身在农业信息方面的投 入成本,而且更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更有利于发展精准化生产型农业和促进农 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 城乡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