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结业论文 [大学毛概结业3500字以上论文]

大学毛概结业3500字以上论文

大学毛概结业3500字以上论文 大学毛概3500字以上论文篇一 《浅论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摘要〕民为邦本的理论或学说,被称为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现 代含义就是以人民为根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鲜 明特点是把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以及保障个体权利相结合,落脚点是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 要基石,他力图将国家政权的有效运作与主导作用同人民大众真正当家作主紧密 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牢地站在这一基石之上不断加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邓小平;民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为邦本的理论或学说,被称为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现代含义就 是以人民为根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 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鲜明特点是把国家的富 强、人民的富裕以及保障个体的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他力图 将国家政权的有效运作与主导作用同人民大众真正当家作主紧密结合起来。具体 表现为:把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人民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保障人民的权利与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结合起来;把 发展人民民主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与党所面临的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结合起来。

一、邓小平把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并提升到事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注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在“以 君为本”前提下的开明统治策略和统治手段的超越,显示了民主的深刻而真实的 含义。因为民主的根本意义是主权在民,即人民当家作主。

(一)邓小平把人民民主提升到事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高度加以重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

判定一个国家的性质,关键看政权掌握在谁的手上。恩格斯在1847年指出:“首先无 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 治。”〔1〕接着他和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工人阶级的 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此后,社会主义和民主结 下了不解之缘。当然,这里的民主指的是国家形态的民主。邓小平是科学社会主 义历史上明确表示“民主和社会主义不可分”思想的第一人。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果断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 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的思想,把民主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指出民主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丢掉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丢掉人民当家作主,丢掉 社会主义。把人民民主提升到事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上加以 重视。他说,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样,没有社会主 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民民主。“民主和社会主义不可分”的命题包含着三层意 思:(1)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而 不是手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 主问题。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都同民主问题有关……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 移的目标”〔4〕。(2)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 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5〕。“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 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 意义上说,关键在人。”〔6〕邓小平提倡的“大胆闯”、“大胆试”的主张,就是他相 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反映。他说:联产承包是人民提出来的,乡镇 企业也是农民首创的,我的功劳是把群众的创造加以理论的概括。他认为改革开 放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改革首先是调动了农民的 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交给农民。城市改革则是权力下放,同时广泛调动了 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因为人民群众蕴含 的巨大创造力量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一定要向群众学习,要善于 概括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方法。(3)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必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发展高度的 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7〕 (二)邓小平强调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须自觉划清社会 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他说:“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 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8〕“我们实行的民 主不是搬用西方的民主。”〔9〕“三权分立”制度和多党制都不适合中国国情。邓 小平曾明确指出:“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而 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实际上,西方国家也并不都是实行三权鼎立式的制 度。”〔10〕“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 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我们国家也是多 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的。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 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11〕邓小平指 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 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12〕 二、邓小平把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权利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 化结合起来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落脚点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 的民主权利。他指出,我们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在政治上充分 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特 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邓小平认为, 扩大民权、主权在民就是给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民主权利,就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还 权于民。“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

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13〕同时,要使人民的权利真正获 得保障,必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一)邓小平认为,一个国家要保证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必须从制度上 和法律上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全面系统阐述 党和国家制度建设问题时,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 高度重视。”他还强调:“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 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上反面。”〔14〕“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 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5〕这 就揭示了,制度化、法律化是民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体现,只有实现了制度化、法 律化的民主才是切实有效的民主。

(二)邓小平强调,人民的权利必须靠法制化来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与社 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从根本上说,民主与法制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 分离,社会主义民主需要用社会主义法制来保障。对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 难的“文化大革命”,邓小平非常重视吸取其中的教训,他说:“‘文化大革命’中,林彪、 ‘四人帮’大搞特权,给群众造成很大灾难。……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 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16〕他 深思熟虑地指出:“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中国 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17〕只有在加强民主 的同时,又加强法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使民主法律 化,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 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我们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兴旺 发达,人民安定幸福。

三、邓小平把发展人民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 邓小平的民本思想彻底摒弃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把人民群众的力量 当成手段、当成工具的思想,指出:共产党是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深刻认识到 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为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他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 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它是人 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 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18〕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党的领导和 人民当家作主时时、事事、处处都是统一的,党的领导也不是天然等同于民主。

因为执政党的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中国共产党如何既顺应时代的发展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支持和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一个不得不深入考虑的问题。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 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改善党的领导,并不断提高党 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邓小平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正 确方向。摆脱党的领导谈民主,只会使民主极端化和无政府主义大泛滥。“不要党 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 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 生活更难改善”〔19〕。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人 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

(二)发展人民民主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说要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等,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因为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 过去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 政的党;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们党已经从受 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的实质性标志, 就是党的直接目标从夺取政权转变为维护政权,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政党转型过程。

我们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需要我们党不 断提高领导水平;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党面临的任务 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

(三)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核心是保持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邓小平说:“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 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 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20〕并尖锐地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 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1〕的问题。邓小平认为, 共产党执政以后,脱离群众的危险,“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22〕。

由于“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 义的习气”〔23〕。邓小平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要发展人民民主,为人民谋 利益,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邓小平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24〕。他充分认识到民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他说:“要相信绝大多数 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 雀无声”〔25〕。“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党 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 〔26〕我们党搞建设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改革符合民意,局势才呈稳定之势,有了稳定才有一切。

四、他把发展人民民主与党所面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结 合起来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把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以及保障个 体的权利紧密结合起来。纵观历史和现实,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那个国家 的历史、国情、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中国如此,西方国家也不例 外。只有从历史、国情以及文化相统一的视角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历程,才 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这种政治制度。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华人民 共和国及其政治制度产生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的革命斗争之中,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

使得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具有共性,即:使人民的意愿得以表达,人民的权利得 以实现和保障,又具有自己明显的特性:紧紧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 裕”的主题展开。

(一)邓小平把保障个体权利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结合起来。从 根本上说,人民的政治自由和政治平等建立在经济自由和经济地位平等基础之上。

这个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论述过。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 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 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所以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 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 物质条件。邓小平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就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还重视不够,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再加上近代中国积贫积弱,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发展生产力对中国更有特殊的意义。因此,邓小平果断地提 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他强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拓强国富民之路,使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7〕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

(二)对于如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邓小平将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的具体实现,落实到各项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中,落实到踏实的工作中,实现了民本思想从理念到实践的升华。邓小平民本思想的落脚点是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反复强调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都必须始终以人 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 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成败,作为制定 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反复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基 本路线,集中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条把中国引 向富强、民主、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中国的发展靠这条路线,中国的稳定也 靠这条路线。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党的建设必须紧紧 围绕这条基本路线来进行,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得到积极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作 为党的建设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 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8〕“一 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实的工 作。”〔29〕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 否增加,生活是否改善,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983年1月他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 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 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30〕改善人民的生活,让人民都 过上好日子,是邓小平的最大心愿。

(三)邓小平总结了过去忽视人民的物质利益的深刻教训,根据我国的 现实国情和人民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邓小平说:“革命精神是非常 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1〕将物质利益纳入了社会 主义范畴,实现了社会主义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四)根据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实践,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 大的政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 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 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2〕“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 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33〕,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在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 的发展问题上,最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动员、集中整个国 家和社会力量做好的头等大事,当作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34〕这是 邓小平发自心灵深处的肺腑之言,是邓小平爱国爱民的真切告白。一切为了人民, 人民利益至上,这是邓小平一生的伟大写照。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把爱国爱民的 思想化成了实际的行动,化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化成了我国的各项具体的方 针、政策,化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业,化成了国家的富强和人 民的富裕。实现了民本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从思想到制度的升华,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