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刑法立功时间综述论文】刑法上的立功

国内刑法立功时间综述论文

国内刑法立功时间综述论文 一、 立功时间的基本概况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立功时间的认定各有不同的观点,但总得说来 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七条规定的立功时间都不应限制在到案后,主要理由 是实践中有少数犯罪分子在归案前也存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阻止他 人犯罪活动等积极表现的立功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一般立功还是重大立 功的时间都应该限制在到案后,因为解释第五条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 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 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
提供侦破其他 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阻止他人犯罪活动;
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 嫌疑人(包括同案犯);
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 有立功表现。结合刑法第六十八条前两款规定看,立功与重大立功的构成时间应 该是犯罪后。第一款规定立功和重大立功的主体是犯罪分子,只有犯罪分子才有 立功和重大立功之说;
第二款直接使用了“犯罪后”一词,正好与第一款确定立功 和重大立功的主体“犯罪分子”保持一致。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立法者出于 造法本意制定的法律条文不是必然的割裂开来,而是在逻辑上存在着法律规范特 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开展司法实务工作需要弄清立功的具体时间,准确 理解立法者的本意,不能出于对犯罪分子的同情或者提高司法效率等原因而忽视 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立功时间的确定 如何确定具体立功时间呢?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在法律上确定适格的立 功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立功的唯一主体只能 是犯罪分子,而且是构成犯罪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主体,不包括单位。那么,什么情形下才能认定行为人是犯罪分子,哪 些行为属于犯罪分子的行为。刑法没有详细规定,司法实践中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犯罪分子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对国家、社会集体或者他人造成危害,应 当受到刑罚的人,即已经构成了犯罪或者说是已经符合了某种罪的犯罪构成的人。

因此对于不构成犯罪的人不能构成刑法上的立功与重大立功,立功与重大立功对 不构成犯罪的人而言也没有任何刑法上的意义。对犯罪分子的认定,在现行法无 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该以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立案的时间为标准。立案意味着行为人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也才开始具备刑法意义上立功的可能性。

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没有发现之前,即便是行为人已经实施了某种违法犯罪行 为,无论其是否意识到行为已触犯刑事法律,任何人都应该在法律上被推定为遵 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因为法律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审判,任何人不得确定为 有罪”。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拥有审判权能,按照固定的法律程序,以事 实为依据,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所诉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是否有罪 的裁判。立案以前,任何公民进行的举报、控告犯罪嫌疑人等行使宪法规定的诉 愿权利行为,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行为当然排除在立功行为之外。否则,会导致 刑法追及效力在立功制度上的溯及及往,认为犯罪者在主动归案或被动归案前以 及潜逃期间实施的见义勇为、举报、控告等行为成立立功,从而导致司法实务上 的无所适从和刑法制度上的混乱。

三、立功的具体时间 立功具体的时间应该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和刑罚执行完毕前这一期间。根据 刑法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的规定,立功的开始时间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对于“到案”笔者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自愿到案,此种到案与自首相似,毋须赘言;
一种是被动到案,即需要作 重点强调的一种,应理解为犯罪分子在自己不情愿或是违背自身意志的情况下而 被司法机关及其有关部门或个人采取强制措施或者扭送等方式控制时开始,到刑 期届满或者执行死刑之前为止,不论其处于哪个诉讼阶段,只要实施立功行为, 均可成立立功。笔者认为应该注意的是,“立案”与“到案”不是同一概念,二者有 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立案并不等于“到案”。司法实务中许多犯罪分子并不是在 案发后就能及时到案,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而大多处于潜逃状态。不过, 在犯罪分子未到案的情况下,其本身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一定有清醒的 认识。在这种情形下,实施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破案线索、见义 勇为等行为的,不能认定为立功行为,客观上只能是基于宪法上每个公民应尽的 义务或者是对犯罪的厌恶、憎恨,并非基于悔罪改过的心理。即使行为人明知自 己的恶行触犯了刑律,做出了种种立功行为,却拒绝到案或者无到案的意识行为, 若认定其行为属立功,则有悖我国刑法立功制度的宗旨,恰恰相反是在鼓励、支 持和纵容犯罪,使犯罪分子潜逃而逃避应有的法律制裁。

四、立功制度的完善 虽然我国刑法对立功的规定较为明确,但仍有需进一步完善之处。笔者认 为,立功作为刑法总则规定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刑罚奖励制度,目的是鼓励犯罪分子弃恶从善,通过积极的社会行为获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机会,它应当适 用于一切犯罪主体。也就是说单位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当然也能成为立功的主 体。一般而言,单位犯罪以后,经单位集体或其决策机构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决 定揭发其单位掌握的他人的犯罪行为或提供掌握的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 案件的都可以认定为立功。但单位犯罪成立立功,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是否也以立功论处?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是单 位直接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参与本人单位集体或其决策机构研究决定的,或 者由负责人决定揭发其单位或个人掌握的他人的犯罪行为或提供重要线索从而 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等立功表现的,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均可认定为立功。二是 立功纯属直接责任人的个人的行为或表现,则只能对其个人认定为立功,对单位 不以立功论处。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