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农村“疏远化”原因研究
传播媒介农村“疏远化”原因研究 一、农村“疏远化”的原因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理想型的农村面貌是村 落人口熙攘、村烟袅袅、忙时收种,闲时聚居,没有“空巢老人”亦没有“留守儿 童”使“老有所依,壮有所用”。但是我们在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 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同时,却也在无意识中使得农村逐渐“疏远化”。(一)话语“失控”。农村“疏远化”最基本的要从语言说起,主要是方言。不同的村 落其说话方式和腔调各有所异,这种特色是不偏离“失控”的。语言方面的“失控” 主要在于:一、普通话在村落的逐渐推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丢失了农村语言魅力, 也许不久的将来方言会逐渐被普通话替代,到那时候农村语言就是真的“失控” 了;
二是俚语、俗语、谚语的“失控”。农村语言的特色之一就是几千年积累了大 量的俚语、俗语、谚语,如“远亲不如近邻,紧邻不抵对门”、“腊月的天气―― 动手动脚(冻手冻脚)”。但是,随着农村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立,这些俗语、谚 语、歇后语只停留在老辈人的脑海里,而新生代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会逐渐忘 却,即使是教育,有些俗语、谚语也是收录不全的,大部分村落的“语言精华” 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二)艺术“失控”。表面看来民间艺术是在“生理需求” 之上的,与经济发达的都市中的“欲望”是同样的弊病,但其实不然。这些民间艺 术来源于村民的“糊口仪式”,如“祭祀”在远古时期是为消除病宰、粮食丰收而进 行的仪式;
“舞蹈”也是对先古的祭祀方式。这些民间艺术是属于“精神”方面,并 不同于“欲望”,但不表示农村没有“欲望”,只是要比经济发达的都市少之更少。
粮食作物即是食粮,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但现在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越来越多, 好多田地被闲弃,荒草丛生倒是一种“自然艺术”,但“生理需求”即将告终。经济 发达、科技更新使老辈流传的民间艺术随之“失控”。
二、农村“疏远化”的过程 “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 园”。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起来。如专业的医疗设施、 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的教育设施、村落养老公寓、乡镇人民公社等,村民足不 出村就可以解决吃、住、行、教育、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农村“疏远化”形成 的过程与这些措施关系甚大。(一)农村媒介的演变。关于农村媒介的演变,本文 主要从语言、媒介技术两个方面论述。首先是语言的演变。从远古部落群居的肢 体语言到各朝代的“之乎者也”,再到全国推广的普通话,语言这种交流的媒介演变是随着时段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各村落的方言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进而流失, 这种流失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悲伤。其次是农村媒介的演变。口语时代、印刷 时代、电子时代、互联网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对人们影响最大。无论是在城 市还是在农村,互联网技术使人变得“独立”,也正是这种“独立”使农村缺少了一 种的韵味。而正是这种韵味的缺失,让农村变得有些畸形,这种畸形比不了城市, 却疏远了“鸡鸣犬吠”的农村。(二)农村与城镇的结合化。“建筑主义”会逐渐侵蚀 农村的文学与艺术。在本文中“建筑主义”主要是指现在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产 生的一种“非农村化”现象,这种现象使农村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特色韵味之美。理 想型的农村面貌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但城乡一体化的结 果是楼房耸立、田地荒芜。农村作为一个“世外桃源”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面貌, 而变得经济化、物质化。
三、农村“疏远化”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三个时段:原因、过程和结果,“原因”是事物演变的主 要因素,也是结果的重要前提。话语权“失控”――语言“流失”和艺术“失控”,这 两方面的失控正是导致农村“疏远化”的结果――农村的“消逝”。韵味的消逝。现 如今的村落已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变成了一些商家的原材料的加工和生产地。
一些非新农村的村落,也正在加快步伐向新农村建设方向出发。因此,农村的消 逝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商业经济化。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把艺术、政治、哲学 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的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 共同特征――商品形式。好多新农村改革的商业模式已经成型并且运行的非常成 功,彻底的和过去以农业为生产力的村落划清了界限,如新农村的商品猪、一体 化的轻工业(服装、生产用品等)生产线,从产品的开始就有商家提供技术、资源 等,这使得农村工业已经如城市一般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总之,新农村越建越 好,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是在我们洋洋自得的享受着日益丰富的物质 生活的同时,是否也该思考一下我们失去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