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三七性状鉴别论文
菊三七性状鉴别论文 摘要:目的对多民族常用的植物药菊三七进行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应 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别方法。结果菊三七在原植物、 性状、显微等方面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结论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能够很好地 鉴定菊三七。关键词:菊三七;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菊三七,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segetum(Lour.)Merr.[G.japonica(Thun) Juel.;
G.pinnatifida(L.)DC.]的根。侗族、壮族、畲族、拉祜族、彝族、苗族、 阿昌族、土家族中均药用。《本草纲目》于“三七”条云:“近传一种草,春生苗, 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 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蕊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 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云南中草药》:“甘、苦、 温,有毒。止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痈肿,皮炎,无名肿 毒,外伤出血”。《草木便方》:“活血,续接骨。治内伤积血,痞块,心腹疼痛”。
《滇南本草》:“味甘,微苦。无毒。入足、手阳明经,兼入血分,治跌打损伤。
生用破血,炙用补血,主治止血、散血、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 痊愈”。《天宝本草》:“治妇女血滞,腰脚痛,男子遗精,痢疾”。
彝族传统用于治疗乳腺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 折、蛇虫咬伤、干疮(疥疮)。
作者在对常用民族植物药菊三七进行了生药学鉴定,以期为其鉴别及应用 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仪器 菊三七,采于云南大理古城边,海拔1900m。经刘圆博士鉴定为菊三七 Gynurasegetum(Lour.)Merr.[G.japonica(Thun)Juel.;
G.pinnatifida(L.)DC.] 的根。YD-1508轮转式石蜡切片机(浙江金华科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SonyDSC-100数码相机(索尼公司);
KQ3200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 有限公司);
电子显微镜(上海兴行实业有限公司)。
二、方法与结果取部分新鲜药材,剪成小段,用FAA固定液固定一周,按常规石蜡切片法, 经过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并经固绿和番红染色,制成永久石蜡切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成像系统成像。
2.1原植物鉴定 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segetum(Lour.)Merr.[G.japonica(Thun)Juel.;
G.pinnatifida(L.)DC.]的根。多年生草本。宿根肉质肥大,有疣状突起及须根, 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基生叶簇生,匙形,全缘或有锯齿或羽状分裂;
茎下部和中部叶互生,长椭圆形,羽状分裂,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基部具2~5 浅裂的假托叶2枚;
茎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着生于枝顶;
总苞2 层;
花全为两性,筒状,金黄色,花冠先端5齿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支先端 有细长线状具毛的尖端,长约4mm。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
冠毛丰富, 白色。生于海拔1500~3000m的山谷阴湿处及树林下。分布江苏、河北、湖北、 湖南、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2.2性状鉴别根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 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痕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质坚实,不易折断, 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味甘淡后微苦。
2.3显微鉴别 2.3.1幼根横切面呈不规则圆形。表皮为1列不规则方形细胞,外壁增厚。
皮层宽广,超过横切面的1/2。维管束为外韧型,导管单个散在或几个成群。髓 部小。
2.3.3叶横切面上表皮为排列1列稍方形细胞,下表皮为1列扁平细胞,可见 气孔。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主脉表皮内有5个维管束,呈半月形, 外韧型,可见分泌道。
2.3.4粉末木栓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淡黄色。菊糖众多,呈无色透明的多 角形或不规则形碎片。网纹导管多见。纤维单个或成束状存在,纹孔明显,纤维 直径12~17μm。
三、讨论 菊三七为多民族用药,资源丰富,本实验通过对菊三七在原植物、性状、显微等这些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的研究,能够很好地鉴定菊三七,并为其鉴别、质 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性研究资料。
由于所采取样品的不完整性及切片过程等原因,未能对植物的其它部位进 行显微组织鉴别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