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论文【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论文】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论文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主要有思想观念型结 构性失业、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以及体制制度型结构 性失业,其形成原因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落后、知识技能的缺乏以及区域结构的 差别、体制制度的障碍等密切联系,其治理要依靠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力提高大 学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就业力 结构性失业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马克思研究了结构性失业的特征和表现形式。马克 思指出,社会存在职位空缺,却又存在大量的“畸形人”,即只能胜任原来工作的 人,他们一旦失业之后,就加入了大量低技能失业人员的行列,这就表现为存在 大量的失业人员。由于劳动力“局部职能过剩”,即劳动力的能力不能适应新的社 会分工、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就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 性失业。

对结构性失业研究较多的是西方经济学家,他们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已形 成了理论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 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 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观念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 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产生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表 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状况。

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

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大学毕业生, 甚至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
另外,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刚一毕业就 失业了,他们就是目前热议的“啃老一族”的一部分。这就是“失业与职位”并存的 典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 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这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从择业单位来看,大学生大多数都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 大公司等单位,但这些单位需要的人才有限,相反一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却需 求大量人才,大学生却不愿去选择这些单位就业;
从择业地区来看,大学生大多 愿意去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 去西部地区,更不用说去农村地区就业了;
从期望薪酬来看,大学生多数期望有 高工资回报,却不考虑自己的贡献有多大。

(二)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在 历史上,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上了大学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 的现象。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不学无术现象在大学校园不是个例。

从现实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助长了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 阶段的刻苦学习,来到大学,突然“自由”了。在我国大学的“难进易出”的体制下, 一些大学生只追求“60分万岁”,即使不及格,也可以补考。因此,大学生基本上 不存在毕不了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主观上放松的生活常态,一些大学生的知 识技能的储备状况确实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一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 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三)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在这些区域结构 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正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别 巨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在大城市、东部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中西部以 及农村地区就业。这样,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人才济济,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 工作,处于失业状态;
在中西部以及广阔的农村地区亟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情 况下,大学毕业生却不愿问津,这就形成了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体制制度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国高 校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等都要按照计划指标来进行。一些专业已经很陈旧,仍然 按计划招生,而市场急需的一些专门人才却缺少相关的专业设置。第二,我国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长治校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以致出现教授在教学 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要求取消该专业,同时设置一些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时,却困难重重,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这样,一些大学 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学习一个市场并不需要的专业,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一种必 然。第三,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实行“志愿定专业”制度,这种制度使不少大学生 用宝贵的大学时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后果往往是很难学好,以后面临着再 次改变专业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另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 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因此,这些体制制度的障碍导致 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治理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 治素质的获得,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和教辅 机构人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严格要求 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 道。新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现实,能够充分反映现 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 的就业观,做到与时俱进,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从而减少大 学生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几率。

(二)深化教育体制制度改革 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授在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中以“志愿定专业”的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 己的专业。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教育 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革: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不分专业,学习相同的内容,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以及有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大学生的专业,进行相关领 域的专业学习。再次,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高校可实行“末位淘汰制”等方法, 以确保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三)统筹城乡发展以缩小区域差别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巨大。区域 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以解决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我国已充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的部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充分体现了 这一点。然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进一步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要 不断落实相应的方针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协调,从而解决大学生区域差 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笔者认为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在大一期间开展职业 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测评,让大学生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 大二期间进行有关职业的详细介绍,让大学生了解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别及其要求。

在大三时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引导以及在大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 基础上,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这就进一步要求大学生仔细了解这个具体职业需 要哪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依此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 打下胜任工作的良好基础。在大四时,学校在搞好实习工作的同时,要千方百计 搜集各种就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公布,让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职位需求状 况;
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举办有针对性地招聘会,这就能够给大学生就业提供良 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