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电脑中频对脑损伤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 轻度脑损伤

脑损伤包括脑卒中、外伤性脑挫裂伤。现代社会由于人的饮食因素、生活方式以及交通事故频发等因素,近年来我国脑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为109.7~217/10万人。笔者从事传统康复多年,近年来逐渐侧重于对脑损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运用针刺配合电脑中频治疗脑损伤后遗症,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教育论文发表期刊
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2~85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5 d,最长386 d,平均41 d。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9~81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4 d,最长405 d,平均39 d。两组资料基本相似,存在可比性。
1.2诊断与手功能测评标准
①经CT或MRI确诊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损伤;②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可以早期康复干预者;③手功能测评标准参照脑损伤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量表(1995)[1]关于对上肢肌力(第5条)、手肌力(第6条)量分标准,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患者取侧卧位,针刺取百会、印堂、风池、肩三针、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透内关、合谷、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等穴加减。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患者(取仰卧位),用电脑中频治疗仪,电极板一组置肱二头肌肌腱附着处,一组置前臂伸肌群,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隔日1次,共治疗90 d。
2.2对照组
单纯针刺,方法同治疗组。隔日1次,共治疗90 d。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90 d后对患者的手功能进行评测量化记录。以其前后评分的减分率判断疗效,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痊愈评分减分率≥75。
显效评分减分率≥50,<75。
有效评分减分率≥25,<50。
无效评分减分率<25。
3.2治疗结果
3.2.1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90 d后,痊愈12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疗90 d后,痊愈9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1.7%。
3.2.2治疗前后手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90 d后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对手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4讨论 教育论文发表期刊

脑损伤后手功能障碍是脑损伤后康复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患者在摆脱床、轮椅后,对手功能的康复愈加渴求。手功能的康复意味着使用工具能力的恢复,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对患者的康复信心的影响很大,对患者最终能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意义重大。现代神经解剖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分区定位之躯体感觉皮质定位示意图、躯体运动皮质定位示意图,其中手的部分占有的比例是最大的[2],说明手对大脑皮层的意义的确重大。另一方面,现代研究表明手功能的康复对大脑皮质功能重组也有促进作用。针刺能改善脑组织的血液灌流量,改善局部肢体组织细胞的营养,对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电生理研究显示,针刺能使肌电幅度升高,减少异常脑波的出现,改善大脑皮层活动[1]。电脑中频治疗时按需编进程序,以一定电流强度,刺激感觉和运动神经(含肌肉)使产生有效功能,对瘫痪肢体的姿态和改善运动的随意控制等方面产生持续性影响[3]。从而也使手指的功能锻炼达到一定的训练量。

康复医师的严重缺乏使一对一的康复治疗模式不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因此怎样提高康复效率是目前康复科的热点问题。笔者运用传统针灸技术配合操作相对简单的物理治疗方法,提高了康复治疗效率,从而改变了单一的康复治疗模式。当然康复治疗向系统化、工程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笔者的局限性在所难免,诸多方面还有待商榷。笔者强调康复一定要尽早介入。另外,有两点不容忽视,对于所有患者,其护理人员一定要较频繁地改变患者手掌体位,以免造成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对后期手功能康复不利;护理人员可以使用钝性棍状物品(折头牙签、笔杆)经常刺激患者手足心,对手-大脑皮质反馈机制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