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探讨论文]中国法治建设论文

法制建设探讨论文

法制建设探讨论文 ―、WTO对中国税制的主要影响 首先,WTO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进而对中国税制产生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应该肯定的是,加入世贸在很大程度上 促进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因为 所有的WTO成员的市场向中国开放,同时中国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成员的有关规 则来保护自己,摆脱过去在贸易活动中屡遭他国歧视的困境,使出口大幅增加。同 时,加入世贸还将使中国有资格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为未来中国的长期经济 增长创造稳定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未来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税 制上的重要变化。在税重设置方面:收入的增加必然增加所得税种在税收体系中 的地位,WTO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必然要求我国加强绿色税收。在税源方面:
根据我国开放市场的承诺:农业、电讯、高科技、保险、银行、服务、旅游等领 域对外开放、资本、技术、人员的流入和输出,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 的发展变化,相应的税源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税收征管方面:服务的发 展、网络经济、子商务的广泛运用、大型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都对我国现行税 收征管手段和措施提出了挑战。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跨地域性及跨行业性以及电子 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跨时空性。同时,随着跨 国交易的增多,国于国之间的税收协调与合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反避税任务更 加艰巨。这些都对我国目前税收征管体制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课题。另一方面,加 入世贸也会对我国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因为加入世贸组织把我国的国内市 场和国际市场联结为一体,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流入,我国国内产业将面临外国 企业的强大竞争。一些产业必然出现重大的调整,进而对中国税制产生一些间接 的影响。

其次,WTO基本原则对中国税制将产生许多直接的影响。WTO继承了原 来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概括起来,其主要原 则有六类:非歧视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允许例 外和保障措施原则和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等。在非歧视原则方面,要求我们 必须按照WTO的有关规则和加入世贸时的承诺来调整税收政策,以换取WTO成 员国对中资企业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尽快取消对外商的“超国 民待遇”,以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特别是应该积极利用世贸组织的互惠 原则为内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符合WTO规则的税收政策支持。在贸易 自由化原则方面,对税制影响最大的是要大幅度消减关税税率,以提高本国市场的准入程度。在透明度方面,要求我们尽快处理内部文件,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 革,实现国税局与地税局的统一合并,统一各地的税收政策法规,规范名目繁多 的地方税收“土政策”,加快依法治税的步伐。同时,WTO为了加强其规则的适 应性,还体现了“原则之中有例外,例外之中有原则”的基本精神,要求我们充分 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地位,在WTO的“原则与例外”的框架下,对本国产品实 行合理与适度的税收保护,以最终促进产业与结构的调整。

二、现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加快,现行税制不适应 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病,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照世贸组织的原则, 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1.现行税制还未充分体现公平税负与国民待遇原则。目前,内外资企业 仍存在两种税制。例如,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 企业所得税制;
对内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土地使用税、教育附加费, 但对外资企业不收;
相同的征税对象,内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的税种,内资企业适 用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而外资企业适用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内资 企业基本没有关税优惠,外资企业却享受关税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公 平税负和国民待遇原则,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

2..现行税制还不够完善。1994年的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税制体系,但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1)现行增值税是“生产行”增值 税,对购进固定资产已纳税额不予抵扣,导致重复纳税未彻底解决,抑制企业的 投资需求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
内外资企业政策不一致,税负不平;
现行增值 税与营业税并列征收,衔接部分难以管理,税收流失多,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偷 骗税的情况时有发生。(2)内外资企业不仅实行两种不同的所得税法,而且, 扣除项目不同,扣除标准不同,税收优惠政策不同,产生许多差别和矛盾。(3) 调节个人收入的力度仍然不够。随着个人收入的逐年增加,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现行个人所得税不能有效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4)地方税种的改革不到 位。由于各种原因,列入1994年税制改革方案的地方税改革至今多数没有实施, 地方税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5)征收管理手段还比 较落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地方差别很大,征收管理水平各地差别也很大,需要 不断改革和完善。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外汇管理中、要充分为WTO各成员国提供竞争机会,在税收上要明确体现最惠国待 遇、国民待遇原则、反补贴和反倾销原则、透明度原则、统一性原则、例外原则 等。现行税制中存在许多不符合上述原则的地方,需要按世贸组织的规则,改革 现行税制。

三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对策 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按照WTO的协议基本原则,对现行税制进行 一次集中清理,按照“废一批、改一批、立一批”的基本思路,对现行税制进行全 面的改革。

1.加强税收法制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 依法制国是政府行为准则。贯彻依法制国的思想,在税收领域就是坚持依法制税,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完善税收立法。要规范税收立 法的程序和形式,加快税收立法,坚决制止越权制定税收政策的行为。(2)坚 持依法制税。依法制税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要依法征税,征税要有法律 规定;
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纳税,纳税人要按法律规定自觉纳税。征纳双方都要 依法办事,按照法律规定征税、纳税。(3)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的统 一性的严格税收执法的规范性,加大税收执法的力度,堵塞水手征管漏洞。

2.增强税法透明度。在税法及税收相关文件中,要明确表达征税规定的内 容,避免解释中的弹性和多种解释。有关税法和有影响的法律文件及时公布,使 各方面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好准备。指定一家官方的刊物公布有关的上述文件。

立法机关建立税法公布制度。税务机关要提供纳税服务,并使纳税人及时索取上 述文件。

3.对现行的税制进行“废、立、改”。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对现行税制进 行对照,清理,完善税制,建立一个公平公开有力竞争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税 收制度。对于具体的制度作如下的修改:
――增值税。现行增值税的调整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转换改型,即改生 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把企业目前所 承受的相对较重的投资负担降下来,提高企业更新改造和扩大投资的能力;
另一 是扩大范围,即将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纳入增值税实施范围,完善增值税的 抵扣链条。――消费税。现行消费税的调整重点,主要是进行有增有减的税目调整。

即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实现消费税调节功能的需要,将那些过去没有设计征 消费税但现在看来应当计征消费税的项目―如高档桑拿、高尔夫球,纳入消费税 的征收范围;
将那些过去计征了消费税但现在看来不应当继续计征消费税的项目 ―如普通护肤品、化妆品,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中剔除出去。与此同时,对现行 消费税有关税目的税率作适当的调整,确定合理的税负水平。

――企业所得税。现行企业所得税,要完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统一。

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不论是实行内资企业所得税向外资企业所得税靠拢,还是 实行外资企业所得税向内资企业所得税靠拢,或是安全新的模式重新确立企业所 得税的格局,都要统一纳税人认定标准、统一税率、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同一资 产的税务处理、统一税收的优惠政策,为各类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和透明的 税收环境。

――个人所得税。现行个人所得税,要在强化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目 标下加以完善。其主要的方面,一是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将工资新金所得, 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即属于勤劳所得 和财产系列的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其他所得实行分类征税。二是建立能够 全面反映个人收入和大额支付的信息处理系统,形成一个规范,严密的个人收入 监控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体系。三是在适当提高费用扣除标准的同时,简化、 规范税收优惠项目。四是简化税率、减少级距。对分类所得继续实行比例税率;

对综合所得,则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或者,酌情实行少许累进的比例税率。

――关税。现行关税,要在降低关税总水平的同时,调整关税税率结构, 适当扩大从量税、季节税等税种所覆盖的商品范围,提高关税的保护作用。

――地方税。可以纳入现行地方税调整系列的事项不少,一是解决内外资 企业分别适用两套税法的问题,如统一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的车船使用税和车船 使用牌照税,统一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二是在完善城 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基础上,将外资企业纳入征税范围, 对内对外统一适用。三是完善印花税,择机开征证券交易税。同时,结合费改税, 将一部分适合改为税收的地方收费项目,改为地方税。

四总结 总之,面对加入世贸给中国税制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按照WTO的“原则之中有例外,例外之中有原则”的基本精神,在WTO的“原则”指导下改革我国现 行税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WTO的“例外”中寻求合适中国特色的税收方 针政策,以更好的发挥税收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