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_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一个学生四年学业当中所学所思 所得,其总体水平更代表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与 否。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即作为检阅本科生 毕业成绩最后一环的毕业论文质量却持续走低。文科类毕业论文尤其如此。仅就 笔者所在的文学院毕业论文现状而言,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写作能力上 有很强的优势,但一谈及论文撰写多数同学表现出明显的迷茫。很多学生对论文 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面对毕业论文时只能手足无措;更有一些学生投机取巧,东 拼西凑甚或全文抄袭草草交稿了事。纵观笔者所在学院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论文选 题、写作的总体情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专业指导,使之在写 作论文时能够了解学术规范,确立合适选题,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篇论文着重从如何写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论文这一角度入手,根 据现有的学生论文状况,分析其选题角度、撰写方法等存在的诸种问题,并提出对 策,以期对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选题方法 从2008年至2012年,文学院各届毕业生选择外国文学方向作为毕业论文选 题的比率由4.2%至9.1%不等。其中最低数据为2012届学生,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 语两个方向共377人,选择写作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仅有16人。最高数据为2010届 学生,同样的两个专业共284人,选择写作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有26人。单从数据来 看,外国文学方向受学生关注较少,遭遇冷门。从指导学生论文以及平日上课跟学 生交流时得到的信息反馈来看,造成此类情形的最大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外国文学 的论文难度大,材料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而言较少,甚至需要部分外 文资料,为了避免麻烦,选择研究国内文学更为方便。但这也会造成另外一个窘境, 即每年类似张爱玲研究、沈从文研究、李白研究、杜甫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大,甚 至同一指导老师手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大致相同的论题,因而 造成撞车现象。如果能有更多同学对诸如外国文学、文艺理论方向感兴趣的话, 这种撞车现象多少会有所减少。

当然,在选择以外国文学方向为论文研究对象的学生论文中,也存在着大量 的问题。笔者在对目前所能掌握的五年内文学院毕业论文进行了仔细调查后,将 从如何选题这个角度探讨毕业论文的写作。选题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写作价值,是写作论文的整个过 程中最为艰难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好的选题才能造就好的论文,而在现有的 汇总资料里,我们发现,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较为保守,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去发现 问题,因此造成了毕业论文选题过于陈旧,有些甚至没有任何写作价值和认识意义。

笔者从学生论文中抽取了有代表性的题目,列举见下表: 表1:陈旧的论题 A1 2008届 《简·爱》中的女权思想评析 A2 2008届 漫谈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 A3 2010届 此恨绵绵无绝期——论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A4 2012届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与命运解读 A5 2012届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凡是研究《安娜·卡列尼娜》的,基本上不是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成因就是 论及其人物形象;而分析《简·爱》的,关注的中心多为简的爱情观;以《呼啸山庄》 为论题的论文,则多从希斯克利夫形象入手,分析其命运与爱情。其他的论文中, 包法利夫人、于连、斯嘉丽、苔丝轮番登场,而对他们的研究并未有任何新意,多 数都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拿来做一番梳 那么我们的学生,在选择外国文学方向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时,选 择什么样的论题才能开创出新意,使自己的论文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呢 (一)新作家、新文本、新阐释 这里所谓的“新”,未必是开创式研究。因为我们写作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大 学本科生,并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对之提出过高的要求无疑是不合理的。

但在选择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如果能够尽量避开人们熟知的作家作品,而去选择 一些知名度较小的作家作品,或许能有更宽阔的阐释空间。笔者从近五年学生毕 业论文中选取了下表中几篇来做示例(此处仅对选题进行评价,论文写作质量高低 未有涉及): 表2:有新意的选题B1 2009届 清丽婉约与雅趣韧健——《枕草子》与《幽梦影》比较 B2 2011届 《白色巨塔》人物群像分类研究 B3 2011届 浅析凯尔泰斯·伊姆莱作品的反强权意识 B4 2012届 论保罗·奥斯特《幻影书》中的偶然性因素 B5 2010届 从福克纳的作品看其对待历史的态度 B6 2008届 在荒野中重生——浅析《热爱生命》与《野性的呼唤》主题的 互应性 从上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批评视野历来关注的经 典作家和经典文本,而是更多扩展到诸如清少纳言(B1)、山崎丰子(B2)、凯尔泰斯 ·伊姆莱(B3)、保罗·奥斯特(B4)等较少为读者所了解的作家身上,这样所作出的论 文至少在选题上是很有新意的。

当然,经典作家、经典文本也并非不可以作为论题。只要找到新颖的角度, 阐释出新意,也可以产生优秀的论文。例如B5和B6,一个论及福克纳,一个论及杰克 ·伦敦,二位作家的研究论文不可谓不多,但两篇论文都避开了学界讨论最多的话 题,选择了较有新意的内容,仅从选题上来看,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新的研究范围:比较文学的视域 很多同学认为比较类的论文容易写作,A作家与B作家、C作品与D作品比较 一番其相同点及不同点,再总结论题,既容易凑字数,又仿佛比单一的作家作品研 究“有学问”。

但实际上,比较研究的论文相当难做。比较文学的论文,首先要确定 几个跨度: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只有有这样的先决条件,才能称之 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化研究、阐释研究等研究 领域,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平行研究看上去相对容易操作,但据同学们写作 的毕业论文现状来看,《夏目漱石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2011届毕业论文)、《简 ·爱和傲慢与偏见比较研究》(2010届毕业论文)不叫比较文学的论文,它们缺少比 较文学的几个跨度,充其量只能算作简单的比附。

其次,在比较的视域中,被比较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否则 二者的一般性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再者,比较文学的论文,如果在一番比较后没有得出任何有升华价值的结论, 仅仅是将相同、不同列举出来的话,也是没有价值的。

以杨周翰先生的论文《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 [1]为例,论文以弥尔顿的悼亡诗入手,分析了中西悼亡诗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对诗 歌类型产生的影响。中西悼亡诗的话题符合比较文学里的“可比性”,在比较的过 程当中,有丰厚的文献资料作支撑,最后又能得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结论。这样 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比较文学论文。

因此,同学们在选择平行比较的论文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能有缜密的 逻辑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也可以做出相当出色的论文。例如,2011届 总而言之,好的选题是一篇论文是否可写、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在选题 上,如果能够尽量选择新作家、新文本,或者使用新方法对经典文本进行阐释,也就 在论文写作伊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撰写方法 诸如上文表1提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最大问题在于选题过于陈旧,而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其关键就在于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很少有 意识地去问个为什么。读作品时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角色,跟着主人 公一起哭一起笑,而很少有人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其题外之旨、韵外之 意。因此,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常常以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为研究对象,这样论点比较 具体明确,论证起来范围不需要太广,操作难度上相对而言较为容易。接受阐释定 见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需要更深厚的阅读功底。只有对 所研究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去寻找各方面的资料,在其中找到可以探讨 的具有新意的论题。

即便仅仅是研究某位作家的某首诗歌,也必须对此位作家的生平资料、创 作历程、大部分作品和对其研究的现有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在掌握如上所述文献 后,还需要论文作者有对材料的整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动向,接 受新思想、总结新材料、使用新方法使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有所变化,这样才 能为发现新问题提供更大的可能。以申丹教授的论文《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黛西蕾 的婴孩的深层意义》[2]为例分析其选题价值。首先,此论文选题足够新颖,凯特· 肖邦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作家,国内对她的引介几乎为空白。这样的论题,自然可 以说是开创国内研究新领域的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次,这篇论文虽然仅仅 只是对一篇短篇小说进行分析,申丹教授却熟悉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并对其进行 了细致地分类,而对于学术史更是如话家常。在掌握了这么多材料后,申丹教授认 为以往学界对于肖邦的《黛西蕾的婴孩》的阐释是有误区的,由此提出自己发现 的新问题并展开论证。

因此,在写作论文之初,不要妄图省事,将眼光仅局限在要研究的对象上面, 甚至连相关的学术资料都不去搜集和加以认真研读,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没 有价值的陈词滥调。

还是回到上文提及的毕业生论文选题过于陈旧这一话题,以《简·爱》研究 为例,从2008届到2012届毕业生,有四位同学选择研究《简·爱》,其题目如表3所示: 表3:关于《简·爱》的毕业论文 C1 2008届 《简·爱》中的女权思想评析 C2 2008届 浅析《简·爱》 C3 2008届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简·爱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 C4 2010届 《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爱情观 从图表3可看出,虽然近年来选择写《简·爱》的毕业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 大家还是将论点集中于简·爱的爱情观和对女性主义的贡献,这些早已是批评界的 定论,可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阐释空间。早在1966年,英国作家简·里斯(Jean 学术研究要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意识就无法使自己的研究立足。但在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自己的问题理论上是否符 合逻辑,其次是自己的问题是否符合事实。笔者2008年指导的一个毕业生,执意要 写《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关系研究,由复杂的逻辑关系,最终推理出二者极 有可能为同父异母的兄妹。经过仔细地审阅,笔者发现其论题既不符合逻辑,又不 符合事实,写出来只能成为笑谈,于是让其换了选题。(二)化解问题,选择小切口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写作论文的开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化解问题了。

此处所说的化解问题指的是如何将提出来的问题具体化、微观化,力图做到小切 口、深挖掘。

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如表4所示: 表4:研究范围过大的论文题目 D1 2008届 你是如此多情——从郝思嘉看当代女性生活 D2 2008届 谈中外(希腊、印度)神话内容的相似性 D3 2010届 中外文学资源在现当代中国的对话 上表所列举的三个题目,犯的就是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的错误。例如D1,当代 女性生活指的是什么,又可能包含多少复杂的内容,怎么可能在小小一篇论文中展 示出来如果能给它加上定语,比如爱情生活,范围立刻就缩小了,也就容易操作了。

至于D2和D3,且不论其是否有可写性,单就题目而言,几十万字的学术论着或许都 无法阐释清楚,明显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

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一定要了解论文所要传达信息量的大小。如果 要在不足一万字的论文中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最终只能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在这一点上,有些同学做得非常聪明。比如2008届高欣同学的毕业论文《梦魇与 现实——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镜子意象》就避开了博尔赫斯研究中较为宽泛的论 题,转而选择了较小的话题——镜子意象——作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既能够让原本 难解的博尔赫斯作品化作具体可感之物,同时又能在本科论文的篇幅内将此问题 提出论证并加以解决。

而2012届吕钊同学的论文《论保罗·奥斯特幻影书中的偶然性因素》也没 有全面阐述保罗·奥斯特的创作特点,而是将《幻影书》写作中的“偶然性”作为剖 析的主题,力图从小切口入手,深入分析奥斯特的小说创作技巧。通篇论文紧扣这 一主题,条分缕析地论证了奥斯特使用的这种所谓偶然性因素对于其建构小说世 界的意义,论证了偶然性在奥斯特创作中的独特文化品格及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尽量选择学生能力能够承担的内容,论题明确而不要太过宽泛,切口要小但需力图深入,泛泛而论的教材式论文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三)解决问题,合理安排层次 文科类的学术论文实际上就是一篇较长篇幅的议论文。议论文同学们都很 熟悉,就是对某个中心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 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论证的过程。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清晰、层次是 否合理都 学者马征的论文《重建生命的神圣———纪伯伦人子耶稣中耶稣形象的隐 喻意义》[6]在行文过程中,首先指出在“神圣感”消逝的20世纪西方社会,纪伯伦仍 然不辞劳苦地在他的作品中“重建生命的神圣”,继而从数字“7”入手,指出其在基 督教义中的神秘性和启示意味,接着证明文本中对数字神秘意义的沿用喻指了作 家的历史循环思想,这种循环思想又进而意味着在神圣历史的重现中,象耶稣一样 的人们的降临,将向神圣缺失的现代人重新确证神圣,至此,耶稣形象的意义就在 于他沟通了有限的人与神圣的无限和永恒(上帝)。由以上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 马征向我们指出:在纪伯伦的作品《人之子》中,耶稣是作为神和人的双重形象出 现的。这一论证过程因为有深入的文本细读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作为论据,又有层 次清晰的逻辑顺序,使得论文严谨可靠、说服力强。

除了这种递进式论证结构之外,较为常用的还有并列式论证结构。在并列 式的论证结构中,为了能够将问题谈深谈透,需要将分论点并列起来,共同说明主 题。有时候也需要将递进式论证结构和并列式论证结构综合起来运用,将论题分 析得更透彻。例如,在2011届法萌同学的毕业论文《试论百年孤独中文化身份的 迷失》中,作者就采取了二者结合的论证结构。大的层次为递进式,在每一个层次 下为并列式,层次安排条理清楚,论证充分。

(四)总结问题,深化主题 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定要有头有尾,学术论文也是如此。任何类型的论文, 即便有好的开头、好的论证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只能成为虎头蛇尾的 半成品。上文提及比较文学论文时,指出最后如果没有表明比较的意义,将主题深 化,那么通篇论文价值折损过半。

例如,2010届一位同学写作了《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爱情观》一文,这篇论文首先并不符合上文曾提到的比较文学的论文范畴,最多只能算作用比较 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姑且不论其写作价值,单看其行文方式,我们发现,作者将 《简·爱》的爱情观和《傲慢与偏见》的爱情观逐一列举出来,然后又逐一分析相 同点、不同点,最后却无法提炼出更高的主题,比如:比较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差异,其中是否有更深刻的原因等等。

深化主题对学生的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能对研究对象有深入地把握, 掌握更多更广的研究资料,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内容, 自然可以将问题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爱情观》 一文中,作者只涉猎了这两部作品,对于两者的研究资料几乎没有了解,是怎么也 不可能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

而在王志耕和段守新两位学者共同撰写的论文《不同结构的“为人 生”———两篇狂人日记的文化解读》[7]中,作者在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对现 有的对果戈理和鲁迅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了审视后,认为 厚此薄彼的研究成见不可取,以驳论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进行了一番细致而深 入的分析后,作者最后将论点深化,得出结论:果戈理和鲁迅两位作家的思想尽管 有着深刻的结构性差异,但都体现出对人类日益堕落的强烈忧患,由此也就给当代 人以鲜活的启示。

由此可见,做好结论能够使一篇论文生色,相反只能将之毁损。

三、结语 毕业论文等于是每个人毕业式上的一次大检阅,即便大多数同学将来并不 从事学术研究,不需要写作大量的学术论文,也能够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学到很多 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东西。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使人从中回顾自己四年学业 之所得、之进步,并学会如何利用积累的文献资料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因而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本篇论文仅就外国文 学方向论文的选题方法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期望能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