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完善_思想政治课内容

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完善

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的主 阵地和主渠道。针对现实中高校思政课的无力、低效等问题,如何激活学生学习 思政课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整合与优化现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无疑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摆在广 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纽带,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信 息实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精当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当前思政课教 学内容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脱离社会实际。当前思政课程内容不够“活”,把理论当成了现成的结 论、枯燥的条文,多概括少案例,重抽象轻形象,臃肿繁琐而不够简练,宏大高 远又无感染力,给学生的印象是“假、大、空、死”,因而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说 服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够“近”,重理论轻实践,原理相对滞后于实际生活, 不够贴近学生的个人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等社会问题,不能紧 密联系生动活泼的改革建设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忽视了变革中的新情况 和新现象。这样的教学内容如“隔山打枪,难辨虚实”,生活气息当然无存,自然 难以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和针对性,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取得实效。

2、内容大量重复。现行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新,重复较多。从纵向上看, 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相当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过,缺少新鲜感。

如“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内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已经基 本掌握。从横向上看,各门课程之间有交叉和重叠。比如,“概论”中的有关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等与“基础”中的相关内容重复;
“原理”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与“概论”中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一定的交叉;
“纲要”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 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概论” 中的部分内容则近乎完全重复。如此大量的重复,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学科 专业、对教学内容不做任何取舍,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 最终导致教育失效。二、高校想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必要性 1、增强大学生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未 来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成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 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 思想。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全国各项工作都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次调整,高等教育战线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 教育、锻炼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理论修养,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 求的大学生的特殊的使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就更为重要。思政课教学内容 的质量优劣对能否培养符合和谐社会构建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这个 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培养大学生对和谐社会构建的认同感和自觉为之奋斗的决 心、信心。

2、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我 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思维活跃的大 学生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另类群体了。他们通过各种 渠道与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 教学内容要适应这种社会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3、大学生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给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挑战。我国高校 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教育”的阶段。

在“精英教育”年代,高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干部,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 作。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再加上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层次性,大学生毕业 后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于是出现了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状况。这给思政课教学 提出了新的挑战,简单地按照传统的统一内容、统一模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新的发 展趋势,必须把理想的人才目标模式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 高教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样化,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新需求。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路径选择 1、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一是以理论为线索进行整合。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精简提炼出学生最应 掌握的理论、方法,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最欠缺的方面,以理论 为主线展开,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方式保持了各门课程的基本框架,理论条理清 晰,对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二是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整合,针对 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各方面各层次甚 至各学科展开分析和阐述,这对学生的帮助是最直接、最大的。在此过程中,不 只局限于一门课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具有一般方法论 意义的理论,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及 教师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首要的根 本的原则。思政课是我国大学特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学知识传授之中的特 殊的教育形式,大学生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但其精神支柱 却应该是同一的。因此,思政课体现了政治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教学内容要 具有科学性,确保知识准确无误,科学真实才有说服力。如果教学内容缺乏科学 性,就无法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确立坚定的信仰,教育效果就等于零,甚至 还会产生副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 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思 政课教学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教学内容,则不 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接班人,也就无法实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校的培养任务。教师应 避免一味散布低俗、庸俗的内容,或是大谈特谈社会的消极面和阴暗面,以此来 吸引学生,这是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的,对学生及社会都会造成非常不好 的影响。第二,贴近学生的实际。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认 为,思政课内容抽象、空洞,理论说教多,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遥远,不易理解 和把握。因此,思政课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 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 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2]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与学 生的需要相适应。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 迫切需要解答的各种现实问题入手,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 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论证某一理论问题时,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帮其所需、解其所惑、排其所难,使学生产生共鸣, 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到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学有所用的,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

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必须调整相应的内容,尤 其是一些案例性的内容,切忌以不变应万变、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三是教学内 容要结合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人才培养的目 标有所不同,如应用型高校是着重为了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 相应地,思政课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实践性教学,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 学的内容,突出实用性。

第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又一原则, 也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实效性是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和最终目的, 也是衡量和检验教学内容整合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教学内容整合的成败与否, 最终要看实际效果怎样。实效性的衡量标准主要是看“是否进脑袋、是否得心、 是否应手”。“是否进脑袋”是指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考量学生是否熟知、理解和掌 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
“是否得心”是指从认同的角度看学生内心是否接受、赞同 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修养是否得到提高;
“是否应 手”则从践行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论联系实际,运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只有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教学内容的整合才能逐步 取得更高的实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无穷的力量。

3、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分工,加强交流与互动,具备整体意识。目前 在实施“05方案”的过程中,各高校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的教材。统编教材具有权 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了普遍性要求,但很少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 和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的特殊需求。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框架下,高校教师在 教学中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简单照搬它的 内容体系,学会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首先,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具 有全局观念。除了自己所讲授的一两门课程外,也要熟悉和研究其它几门课程的 教材内容。其次,教师之间应该互相沟通、研讨,加强不同教研室之间的联系, 从整体上考虑各门课程的衔接问题和交叉重复问题,确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取 舍承接、讲授角度和教学方法,明确每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尽量避免不必 要的重复。再次,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召开每门课程主讲教师备课会,讨论和 研究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最后,在教辅音像资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既要做到关联性和共享性,又要注意衔接性与协同性,以免造成教学资源 的重复与浪费,优化整体使用效果。

其二,理清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教学内容。“05方案”将高 校思政课程设置为4门必修课,即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原理”课的切入角 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 整体上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概论”课的切入角度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发展,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开展党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纲要”课的切入角度是历史史料 和历史知识,旨在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 我国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基础”课的切入 角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 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 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这四门课程之间蕴含着一种紧密的内在逻辑 演绎关系,形成了空间上的并存与序列。即: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历 史――理论运用。[3]由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4门课 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叠。对于四门课程逻辑关系的准确把握,有利 于提炼教学内容,避免四门课程在某些知识点上的重复。如“纲要”可以着重讲述 前80年的历史(1919年以前),“概论”则侧重阐述后80年(1919年之后)的发展, “原理”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略讲。只有每 门课程选择了各自的讲授重点、授课角度和方法,学生听起来才不会有重复厌倦 的感觉,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抓住每节课的讲授重点,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在把握本门课 程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既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打破章、 节、目的界限,找准每节课的理论主线,以主线为基础,适当向外延伸,与重点 密切相关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与时俱进,补充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使理论具有 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为学生所信服和接受。同时,要联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及时了解、研究大学生关注的时尚前沿、发展动态和焦点热点,努力使教学内容 贴近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实际的新变化,达到有的 放矢的教学效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教师不仅可以把所讲授的抽象内容具 体化、直观内容形象化、浅显内容深入化,而且突出了时代特点,增强了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