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版《西游记》与新版《西游记》的对比看电视文化的走向
——从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变
近年来,翻拍电视剧已经已经成为我国影视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去年春节期间,浙版西游记在各大卫视热播起来。于是引起一大群人的围观,各种褒贬不一。有人说,老版经典才是王道,也有人说,新版引领时尚潮流……而我是要从这些不同的比较看这些年电视文化从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的过程。
1886年,中央电视台开播《西游记》,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虽然那时的拍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出来之后的效果在视觉和感觉上都给人很大的震撼。那个时候电视文化正处于审美文化的阶段,86版的《西游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件艺术品。后来,由于电视的发展,收看电视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所以电视文化同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众意志直接地成为电视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之一,并呈现出电视文化与大众意志互动的发展趋势。正是因了大众的这种需求,才出现了陈浩民版《孙悟空》系列、张健版《齐天大圣》,谢霆锋版《情癫大圣》、周星弛版《大话西游》系列也借西游材(或片段),以电影形式出现在人们视界之内。其他诸如《西游记续》、《西游记后传》等等也纷纷登场。一股西游热潮正被推起。在这里,我主要从人物形象、性格、造型、特技等方面来比较86版西游记和浙版与张纪中版西游记的不同,并从中折射出这些年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
1.拍摄时间
我们都知道老版《西游记》是从1982年开拍,一直到1988年才全部完成,中间经历六年的时间,可以说,那几年《西游记》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是本着给人们带来一部立体版的名著、一种审美享受。而现在,浙版西游记拍摄时间不到三个月,张纪中版西游记拍摄时间没有超过一年,可想而知出来的节目是什么样的程度。篡改名著,投市场所好,迎合大众口味是这几部西游记最显著的特征。
2.演员
86版中唐僧的饰演者之一汪粤,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曾经到北京法源寺学习体验和尚的生活,并剃了光头,穿着剧组里唐僧的僧衣走在大街上,这是一种职业精神。另一个唐僧扮演者徐少华是在无意中被发现,那时候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其他如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等都是在演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之后才为人所知的。而且他们中的有的是名艺术家,有的是戏剧出身。但是现在的无论是浙版还是张纪中版,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形成了一道空前绝后的超级明星组合,浙版中有唐国强、韩雪、印小天、戴春荣等,张纪中版则有聂远、徐锦江、萧蔷、刘涛等大牌明星。就如著名节目主持人周立波增进在谈及新老版《水浒传》中的武松和武大郎那一段时说到:老版中的大娘是找一个真的大娘来演,而新版的则恨不得让范冰冰去演。这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娱乐大众,不免有点自以为是,哗众取宠的倾向。这个也是目前电视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
3.人物的性格及形象塑造
这个是区别新老西游记最重要的一方面,也电视审美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张芹、郭玲珍在《浅析媒介化时代的影视消费特点———以影视作品《西游记》近30年版本变迁为例》中提到这部分的时候说到:
“传统86年版中的人物形象以唐僧师徒为主。辅助性地展示了佛、仙、妖、鬼等角色,中心不离取经之旨。在具体塑造上,也是“猴是猴、猪是猪”,有动物的特性。各种神、妖的形象塑造,也都与其本身的特性紧密联系。同时,善恶不两立的情况非常突出好坏、神怪的界限非常明显。”
我们且不说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先来说说新老板西游记中玉皇大帝的转变。杨洁在拍摄老版西游记的时候是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所以电视剧塑造的形象也是根据作者的意图来的。玉皇大帝这一角色在原著里是腐败的象征,这点在86版里得到了体现:在其位不谋其政,让界内的一些小仙偷跑下界作恶,并沉溺于酒色与(嫦娥的)美色。但是在新版西游记中,玉皇大帝是正襟危坐,全世界唯他最大,这个与如今社会中领导最大这一现象是相切合的。此外,在西游记一路上出现的妖魔鬼怪中只要是有后台的,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等,他们不是被度化就是被带回天庭进行再教育,总之结局都是美好的,那些没有后台的都死在了孙悟空的乱棒之下。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现象是电视审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提出:审美活动的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是审美文化的三个基本部分中的一个。传统版西游记在塑造人物的同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也就是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审视。
具体形象上,不仅孙悟空有了暧昧纠纷,猪八戒有了情感问题,妖怪之间也发生了这那样的婚姻、爱情矛盾、摩擦等,也正因如此,好坏、神怪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杂糅交错。此外,在人物性格特征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其中猪八戒的塑造表现得最为突出,反差也最为明显。传统80年版的猪八戒好吃懒做,易动“色心”,而其本质并不坏。取经路上与猴子的斗嘴也都是逞强、逗乐性质,为剧情增添不少喜剧色彩。而新版中却把猪八戒的形象来个彻底诋毁,好吃懒做不说,还成了个爱挑拨离间的小人,与孙悟空相斗过程中,搀杂了许多人身攻击,甚至蓄意的驱逐,让人大跌眼镜。而这些正是当今社会大众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这里面或多或少在这些人的平常生活里出现过,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大众问题。但是其实说好听点是关注,事实上就是一种八卦,也是如今电视消费文化典型特征之一。
其他人物如白骨精在原著和人们的认知中是恶人的代表,这个形象身上负载的是一种凛冽而分明的狡猾与恶,可浙版《西游记》偏偏要把这个“恶”软化变形。与此同时,好人在浙版《西游记》里也不那么好,女儿国国王在老版《西游记》中眉眼如画,端庄大方,是一种善与美的象征,她对唐僧的感情,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触。可到了浙版《西游记》中,女儿国国王则成了妖怪,打扮得很是妖冶,她身旁的国师则是她的帮凶,并且她也“好色”起来……这似乎很适合机敏的现代人的口味了,但从传播效果上看,这样的剧集削尽了原著讽刺惩戒的锋芒,是一种“模糊哲学”的翻版。如今时代虽然改变了,但是小说里的人物没有变,所以无论改编还是翻拍都只能作适当的修饰改动,那么这到底是消费文化成就了《西游记》,还是《西游记》造就了消费文化呢?
4.人物造型
化妆师王希钟为《西游记》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几乎调动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包括游历名胜古迹,欣赏民间雕塑和各种地方戏曲的积累。尤其是对猪猴、鬼怪的造型煞费苦心,反复试验在人与动物、美与丑、戏曲与荧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形色色的西游人物。这时的制作人追求的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意蕴。
而今,浙版西游记中孙悟空不仅化上了烟熏妆,并且还戴上了美瞳,还有它那一身猴毛,据说是从印度进口的,其他如白鹏翩翩、青灵等妖怪的造型,都是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我们称之为“新意妖怪秀”。
此外,张纪中版西游记中,聘请了好莱坞操刀《机器战警》、《X战警》等影片的特效造型师加盟,采用了乳胶发泡技术。这种新型化妆术满足了塑性、轻质、透气等条件,猪八戒的“橡胶脸”足足有几厘米厚,但是贴上去虽然能做表情,但是在说话时没有开口,让人感觉有点假。而且看了张版西游记的人物造型之后,你会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尤其是猪八戒完全就是一只猪,根本看不出天蓬元帅的威猛与潇洒。无论是浙版还是张纪中版都说要忠于原著,逼真再现人物形象,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失掉了人物最初的本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现代版的作品与当下受众的消费心理是密切相关的。
5.台词、音乐、特技
传统86年版《西游记》的语言是通俗而中规中矩的,在平实中结合具体形象进行了改造,很好的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浙版和张纪中版的人物台词中都或多或少掺杂了现代流行语,孙悟空动不动就说“我闪!”,猪八戒和沙和尚则比起美来,在盘丝洞那一集中,沙和尚甚至自夸“长得浓眉大眼,个儿高,很俊俏”。这种戏谑经典的做法让人不敢恭维。
老版的背景音乐很丰富,富有感染力。孙悟空、猪八戒都有自己独有的背景音乐,即电声演奏的《逍遥自在孙大圣》、《撞天婚》,前3集里面编钟、古琴演奏的《天府乐》,《女儿国》一集渲染妖洞,预示噩运的的音乐,用琵琶演奏、电声合成,后来孙悟空和蝎子精打斗,立马变成电声演奏的《西游记》前奏曲,十分振奋人心,配上画面扣人心弦。一些插曲更是深入人心,像《天竺少女》《五百年沧海桑田》《取经归来》。在25集的篇幅中,插曲多达10余首,却没有累赘之感,因为都是插得恰到好处,声画统一,很好地升华了剧情,有助于表现人物感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制作技术也是在不断发展。浙版西游记中,片头曲《踏歌西行》由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谭晶演唱的片尾曲《我心不变》,以及陈司翰、费振翔、谢宁、牟凤彬四人合唱的《西游歌》和插曲《国色天香尽在西凉》、《燃灯之歌》等在制作技术上有了不少改革和创新,当然少不了流行音乐因素的加入。张纪中版,除了片头曲在启用老版歌曲的基础上,考虑到了市场的变化,背景音乐和插曲邀请了歌曲和音乐制作有网络号召力的知名音乐人熙道创作。这应“景”(市场)之作再也没有老版音乐那么脍炙人口,也不会像老版“敢问路在何方”那样朗朗上口。
在今天看来,前25集的特效虽然简单原始,甚至拙劣穿帮,但在80年代的大陆电视剧制作史上,绝对属于高水准了,成为80后观众历久弥新的珍贵记忆。传统86年版无论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动作语言上,都惟妙惟肖,与当时相对不发达的技术相对照,演员在饰演上下的工夫也可见一斑。当然新版西游记的特效效果、武打设计和风景视觉相对老版确实有一定的进步。在画面上灵活采纳了水墨、动漫游戏等多重元素,尤其是张纪中版西游记,许多静态打斗镜头的效果十分相似《魔兽世界》等3D电脑游戏,在孙悟空大战狮驼国三怪一战中,金箍棒飞舞的轨迹都以细细的金丝展示,让人联想起《哈利-波特》中魔法发挥的效果。虽然现在CGI(电脑特效)、3D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这些带有科幻色彩的妖怪客观上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但在形象性方面,却给人很明显的虚假感。
从老版西游记和新版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文化正在慢慢从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生活理念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已由过去了解、认识社会和世界的主要目的而发展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的关注。所以影视版西游记也从过去认识名著的目的转变成一种经济收益的方式。
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鞭挞着人们前进的步伐。所以由此产生的快餐式经济带动了快餐文化的发展。人们在追逐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承受着各种各样的来自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精神消费,尤其是影视消费,很大程度上被用做一种休闲、放松、暂时逃离压力的一种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也就决定了影视的娱乐化、休闲化。因此有人说,老版西游记是依靠戏剧功底的背景带有中国古典文化色彩烘托的满汉全席,而新版是依靠现代肥皂剧式剧情加有点科技特效为点缀的美式快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电视媒介的发展,因此,电视实现了“小众化”(贵族)到“大众化”(中下层民众)的转变。因此在电视千千万万的受众里面,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的各种各样的受众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也发生了改变,也就决定了电视文化的发展由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的必需性(要生存就要转变)。正如潘知常先生所言:“当代文化的转型,主要与两个东西有关。其一是技术性的史无前例的介入,导致了技术文化的出现,其二是商品性的史无前例的介入,导致了消费文化的出现。它们推动了当代美学的转型。”
既然电视文化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要做的是让电视文化在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的转变过程把握住度,不要让电视文化变成一种恶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