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探究行为有哪些 [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方法探究]

摘要:幼儿拥有好的分享行为,不仅对提升其社会适应力有利,而且还能促进其个体品德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始终是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体系的核心课题。本文首先对分享与分享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界定,探讨了分享行为的培养原则,指出了对幼儿分享行为造成影响的一些因素,最后从多方面剖析了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途径

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方法探究

文/郝婵娟

分享行为实际是整个社会性行为的基础构成, 而对于幼儿分享行为来讲,其则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最直接表现,无论对其社会适应力上,还是个人品德上,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积极影响。现阶段,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始终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着重解决与实施的重点课题。早在2010 年,国家教育部在其所修订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便提出了培养幼儿的具体社会目标,即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合作与分享精神、学习互助精神以及乐于与他人交往精神等。本文就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因素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作一探讨。

一、概念简要界定

(1)分享。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幼儿把自身能够支配的物质,或者是机会、幸福、欢乐、事件及好处等,与他人一起分享与使用,再或者是食品、玩具、图书等的分享。(2)分享行为。从基础层面来分析,即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基础方式,还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对他人有利的一种行为,此种行为对个体社会性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与引导意义。

二、分享行为的培养原则

(一)以同情尊重为主

要想让幼儿拥有良好的无私道德行为, 或具有向此方面发展的动机,需在现实生活当中,引导、帮助幼儿养成尊重他人、同情他人的优良道德态度。因而只有从本质上拥有或具备此种自觉的、内在性的道德动机,才能更好的影响人、调动人,使其能够以一种真挚姿态,且发自内心的与他人共享、分享。

因此,在对幼儿分享行为进行培养时,需善于运用各种技巧与方法:对所遇事情进行评价,而并非单纯性的对人进行定性评定与判断;另外,还需做到制止与指示的深层化融合。比如在引导幼儿就其喜欢的东西进行分享时,现在你有这个东西,而他没有,他会难过的。他和你一样也想玩这个东西,如果你也让他玩,那么他会非常的 开心。而不能下面的劝说:你如果把东西给他玩,那么你就是好孩子,如果不给,那么你就不好了,大家都会不喜欢你了。

(二)开展正面性的教育,正视分享行为

始终秉持正面性的教育,并帮助幼儿树立榜样意识,乃是开展分享教育需要始终遵循的基础原则。但需要指出的是。幼儿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所谓“大方”的外在表现,此种“大方”便不能称之为分享行为; 而有时那些不以为然甚至不起眼的行为或表现,恰恰正是分享行为的起始形式。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时,需要引导、帮助他们对哪些是分享行为,而哪些并不是分享行为进行准确区分, 使幼儿知晓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并对那些不当或优良行为进行正确认识与区分。

(三)家园教育

家庭始终是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平台与核心方面, 同时也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与积极承担着。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可以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对孩子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如把自己所收藏的各种玩具拿出来,让同伴一起玩;把水果准备好,让孩子自己分给大人;但到底何为分享行为,究竟该怎样去引导,许多家长仍存在错误或片面认识。针对此状况,幼儿家长需多注重此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最终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三、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现阶段,家庭生活呈现出小型化与核心化的发展趋向,针对此趋势而言,能够为幼儿生活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提供助力,但缺乏与儿童公共生活的经验,尤其是相互礼让、互爱互助的经验。在整个家庭当中,孩子成为了其中心,父母的过度溺爱、忍让与迁就,或者是一些不合理的教养方式、态度,均会对幼儿分享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有的父母为孩子买了许多玩具,叮嘱自己的孩子不要将其拿于他人,特别是那些比较贵的玩具,更是可以去叮嘱不让别的孩子玩。对于部分幼儿所出现的独占行为,一些父母甚至还表现出得意之感,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的聪明、机灵;当4 嚳?亾4 看到自己的孩子占小便宜时,就感到很开心,总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会吃亏。

(二)孩子因素

当孩子处于幼儿期时,特别是中小班,他们的身体呈快速发育状态,而且才智也呈持续增长阶段。伴随他们在活动量、活动范围以及体力等方面的日渐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求知欲、好奇心、思考力等,也呈现出不断增强的状态;他们对于那些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会感到非常敏感,但在道德感上,尤其是道德认识水平上,仍然处在比较低的阶段,在判断是与非时,往往将自身的满足情况或者愉快感受作为衡量标准, 这非常容易与同伴出现冲突。对于他们的自我意识来讲,早已经形成或得到发展, 年龄越小, 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就越发的强烈。所以,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自身的分享水平,此乃客观性存在。

(三)物质原因

一些原则则为玩具自身所导致, 如幼儿之间彼此交换或分享自己的玩具时,因对方的玩具不好,或无法吸引到自己,因而不去交换,拒绝去分享,再或者是幼儿太过喜欢或珍惜自己的玩具,怕别人弄坏,而不去或排斥分享。

四、培养分享行为的具体途径

(一)引导幼儿对分享的含义有益正确理解与认知

分享实际就是在物质或情感上与他们的共享, 实为一种比较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在现实当中,其具有利他、利己的目的与性质。针对幼儿来讲, 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片面性的认为分享即为丧失、失去。针对此情况,我们可以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非常具有形象化的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与意识, 使幼儿从根本上意识到分享即为一种互利双赢的行为。比如在引导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之前,先让其与其他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可以和你一块玩吗? ”,“我能不能也加入到这个游戏中,可以吗? ”在分享时, 教师需做好协调, 尤其是要做彼此间的引导与互通,使幼儿能够以一种主动姿态去与其他幼儿合作,在完成分享后,教师需要对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予以强化,并在此种分享的框架下,养成合作意识,达成合作行为。如此一来,主动去分享自己东西的幼儿能够在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获得快乐,而那些接受分享的幼儿可以获得想要的一些东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一来,幼儿之间便能够明白分享是一种互利双赢的行为。

(二)以生活实践情境为着眼点,为幼儿提供分享物质的条件与氛围

(1)将食品作为重要依托,这样能够将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大门打开。针对那些刚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当其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当中,易出现自闭情况,此时,丰富、多样且充满诱惑感的食品,便成为了吸引其与他们交流、沟通的桥梁与方式;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幼儿,将自己比较喜欢的食物,主动分享给那些刚刚入院的小伙伴,如此一来,除了能对这些幼儿的分享行为予以培养之外, 还能使其形成良好的榜样意识与责任,对于那些刚入园的幼儿起到启发分享行为的作用。

(2)将玩具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使幼儿有更多进行分享操作的条件与机会。针对小班幼儿,经常能看到一个人便抱着许多积木,紧紧的护着,不让其它小朋友碰,自己也不去搭,或者是看到其他小朋友在搭积木时,自己没有,便去抢、去夺。这些均为幼儿无法以一种正确方式与同伴进行合作或分享所形成的。因此,针对教师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实况,积极引导幼儿把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 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分享给他人。可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去积极的引导幼儿,使其更好的投身于交换当中,从中获得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与喜悦,得到共同玩耍所带来的活力与愉快感受;此外,还能引导学生获知分享是一种互利行为:除了能玩结交许多朋友外,还能玩到更多的玩具。

(三)树立榜样, 调动幼儿学习分享行为

(1)教师。针对幼儿来讲,其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上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来进行的, 在幼儿园, 幼儿模仿的对象即教师。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有责任心、有爱心,做好幼儿的榜样与示范作用。比如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把自己的一些物品分享给幼儿。当幼儿独自一人玩玩具或看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去问:“我能和你一起去看书吗? ”“我能和你一块玩吗? ”。当幼儿通过分享获得由此所带来的乐趣后,便会以一种主动、自觉的方式产生有益的分享动机,并对教师的行为予以模仿。(2)同伴。幼儿观察学习的又一榜样即为同伴,针对教师来讲,需要在幼儿同伴中树立起良好的典型,并积极的引导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当幼儿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食物或者玩具时,教师需多给予鼓励、支持与肯定,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强化分享合作意识,从而更好的、更加主动的去做出分享行为。

五、结语

综上,积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与帮扶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不能太过心急,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教育、引导与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这有助于其思想、行为、意识的多元化、有益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佘琴.结合阅读活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探究[J].成才之路,2017,(31):12-12.

[2]林延芬.幼儿分享行为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16):147-148.

[3]韩映虹,张晓晨,宗颖.绘本教学对4-5 岁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07):51-54.

[4]孙瑜.浅析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6,(04):162-162.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延安洛杉矶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