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广播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现状分析包括什么

网络广播现状分析论文

网络广播现状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纪之交国内广播电台在因特网上作为的考察,旁 观网上华语及英语电台的现状,提出应树立全新的网上电台的经营理念,即:超 媒体的网广播将使传统广播的本质发生变化;
节目资源的组合是网广播节目存在 的形式;
网广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将直接从用户那里得到回报;
网广播成为发 送个人化信息的新媒体;
网广播传播的是具有个性化、本地化和社区化的多元文 化;
作为虚拟的无限容积的水库,网广播具有“累积”的特征。网广播的出现将开 辟现代广播的新格局。

[关键词]网络;
广播;
经营;
新媒体 世纪之交的广播,因为自觉、及时地投身“人类第五次信息革命”(1),而在 下个世纪的前景显现出光明和生机。广播以它特有的“机变”,在Internet上初露峥 嵘;
互联网以它不可比拟的“媒体兼容”性,吸纳了广播(有人称网络是媒体的“集 大成者”;
也有人称“仅就容量而言”传统媒体“在Internet面前也有河伯入海之 感”(2)。

由此,广播是否就能以“媒体共存”的现状而沾沾自喜呢?是否就能以“从 无新媒体可取代旧媒体”的经验而心安理得呢?这难得又是一次“狼来了”的喧嚣 吗?十几年的从业感情,不会让笔者有希望广播葬身在数字化时代的意思。浅谷 的学识和眼光也使笔者无力对此下结论。撰写本文的目的,旨在呼吁同仁高度重 视、积极尝试、理性决断、科学实施。与其在旋涡中挣扎,不如在浪尖上搏击。

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cholasNegroponte)在其影响深远的 《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面对即将来临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个产业揽镜自 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 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3)”。据此,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 察和剖析:网广播的现状(是否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转化),网广播的 经营理念(网广播究竟产出什么和如何缩短数字转化的进程)。

一、网络广播的现状 《世界广播电视参考》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 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 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4) (一)我们似乎正“逐步进入一个‘网广播’的时代”。(5) 实际上早在1995年就有人指出:广电系统有可能成为我国“国家信息基础 设施”建设的排头兵。尽管尚无充分的事实来验证这一说法,但广播业的确在互 联网面前有蠢蠢欲动的架势和实际作为。

特别值得作为“历史记录”的有: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逆向行为”――把“瀛海威时空”接进直播室,开辟 “东广信息网”专栏,成为我国广播与网络结合的第一档节目。南海电台作为一家 县级台早于广东电台音乐台在网上实时广播,显示了“Internet面前媒体平等”的特 征。原广电部在1997年也组建了广播电影电视部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并把研究的 课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香港电台也有“妙笔”,即建构“香港电台联网版”和“香港影音资料库”(内 载7000分钟有关香港今昔的电台和电视制作):并用“视像光纤、三种数码制式、 海外专线、镜像服务、交接中心”的技术,进行了“香港九七政权交接互联网直播”。

香港电台网页的声音档案有电台节目录音、新闻录音、交通消息录音和流行歌曲 录音等几种类型。早在1994年底,香港电台就在网上开辟了家庭版面HomePage, 包括广播新闻和获奖节目,称试探性的第一阶段;
1995年中加强了时事报道,增 添了英语新闻,称第二阶段;
1995年底试播音乐节目,称第三阶段。其长达36 小时的现场直播立法局选举,在互联网的新闻直播史上可资圈点。香港商业电台 与一家连锁式便利店合作,推出“全天候互网络―NEF便利网”,为消费者提供多 元化资讯、娱乐和服务。

台湾有关学者认为:未来传播科技位化将主导整个广播事业的面貌及经营 方式,而收音机未来不但可听还可看。广播虽属弱势媒体,但通过扩大经营范围 及经营策略的推动,使之能收听兼收看,前途仍大为看好。加拿大古杰利教授在 台湾的“广播经营跨世纪”研讨会上说:电脑、电讯、节目三者交集相互影响,将 给传播带来巨大冲击。会上还演示了日本正在试验的“可看式”收音机。

目前世界上一些广播机构如BBC、美国之音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向低成 本电子空间进军,它们把Web看成无线电和电视之外的第三种媒体。

英国公营广播机构BBC的网站负责人公开表示,要把BBConline网站发展成电视电台以外的第三个广播频道。它们分三阶段上网,继新闻之后又推出娱乐 和资讯服务,尤其是它消费资讯据说成为英国最忙碌的网站。

BBC、ABC、FOX等20个广播机构通过网络传送了戴安娜葬礼的录像。新 更名的,共提供300个电台、17个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的网上直播服务。它的前 身直播过一万多场音乐会和体育比赛。

美国VOA站点每周约接受25万次访问。CNN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 以各自特色项目加入网上竞争。美国最大的广播网ABC公司表示,就目前而言, 投资网络广播短期内不会获利,但等到能获利再投资就迟了。这一点,在广播史 上有典型的教训。50年代,电视问世,当时正是无线广播的黄金时期,很多广播 公司漠视电视的应用前景,认为它只是少数富人的玩具,结果痛失发展良机,而 当时抓住机会的几家公司都成了当今电视业的巨子。现在,历史又给广播业带来 新的机遇,就看谁能抓住它了。

新加坡政府电台把7个所属国内电台的节目和3套海外广播的节目送上网 络。

(二)从建站机构,网页属权里分,大陆的网上中文电台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传统的广播媒体入网。这一类又有四种方式:1.以现行实有的频 率为首页,如国际台、珠江经济台等。2.以行政总台为主页而其辖领的系列台为 链接,如北京台下属新闻、经济、教育、交通、文艺、音乐、生活七个台;
山东 台下属综合(新闻)、经济、文艺、教育四个频道等。3.以现行播出的节目为主 页,如“滑稽王小毛”等。4.以主持人的个体身份为主页。

第二类,新兴的商业公司入网。这种非广播媒体以“电台”的名义入网,目 前主要有两种方式:1.纯粹的经营公司,如各地电信部门开办的所谓“频道”、“广 播”(官办);
某信息公司、广告公司、服务公司等开办的“某广播”(民办)。

2.公司与传统的广播媒体联营,如中央台与上海市信息中心合办的“经济科技信 息网”等。

第三类,专业的社会团体入网。如高校的校园广播站等。

第四类,业余的火腿一族入网。国际电讯联盟(ITU)指业余电台为“供业 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无线电通信业务……而不 涉及谋取利润”。集体的业余电台称俱乐部台,网上如哈工大、福建八中等俱乐部台;
个人业余电台在当今200多万个业余电台中占大多数,网上如“火树银花”、 “BD4RF的家”等。在我国,年满18岁且为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拥有《操作证书》 的公民均可申请开办个人业余电台。网上的业余电台因仍多为技术层面,本不在 该研究的视野。之所以加以介绍和罗列,是基于:该品种在网上呈蓬勃之势且大 多被网络管理者归于“电台”一类;
该品种与电台的确有千丝万缕之联系且在网上 有向社会、人文领域渗透的态势,其强烈的个体性质或许会使其成为未来网上个 人电台的先声。说“新闻专业和电脑专业的分工界限正在消失”(6),并非虚妄之言。

(三)早期网广播的特点及构建者的认识。

1.我们在肯定早期中文网络电台的构建者的慧眼和开拓精神的同时,也应 指出在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即仅仅把网广播作为传统电波广播的一种辅助手段来 加以营造。事实上,无论是广播还是报纸、电视、杂志和通讯社,一旦介入网络, 就已经在不自觉地尝试和构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本原媒体”的新媒体,不管你 认识到还是尚未认识到,也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广播的网络版”、“为广播 办一份全球性的、无需注册的节目报”等,都必将被证明是“光广播的早期雏形思 维”;
而这种认识又必将制约和束缚网广播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在 电台内部成立网络部或网广播中心,是起码的步骤。好的网络设计师、网管员将 在不远的将来或已经成为如好主持人一般难觅的对象,这一职业的人数将在电台 内部机构的建制中占相当的比例,其分量也会超出传统技术。

2.以传统的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忽视交互性、互动性,忽视服务功能。

笔者1998年接受报社记者专访时曾说:“只有充分利用因特网的媒体优势,才能 使网广播在立体化、个性化、互动式、贮存式等方面有所拓展。两者相得益彰, 前景诱人。(7)”现在看来,做到这一点的仍然不多。

3.我们的语言思索有时甚至不及遣词表达来得全面、精确。很顺溜地脱口 而出“国际互联网”,却不曾想到“国际”与“互联网”只有如连体婴儿般地存在,才 能够充分体现Internet所带给我们的“大同文化”的因果特征。广播上网绝不仅仅是 发射功率的简单无限扩大,让北京人能听到南京的声音,而应该将其视作“在世 界范围内communicate(交流、传播)广播文化”的惟一途径。满足于海外华人通 过电脑看到熟悉的汉字码、听到亲切的乡音,再寄来热情洋溢的“伊妹儿”,实在 太小视了因特网在异域传播方面潜在而强大的功能。而现在大陆广播上网无英文 版的比比皆是,即便也只是简单的鼻涕性的页面装饰。但愿这只是创作者一时的 疏忽或纯粹的制作力量有限,而不是观念上的失误和偏差。当然,如能有更加可 靠的技术应用于网上的即时翻译(包括语音翻译),则可免去诸多辛苦。什么时候,只要愿意,我们就能读到利物浦的地方花边新闻,或让孟买人在第一时间看 到杭州的社会新闻;
什么时候我们的“西方流行音乐排行榜”能够真正与西方同步, 网广播就站住脚了。好在西方人在这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差。

(四)商业,几乎是空白。而依照传统经营方式的在线广告根本体现不出 经济效益。

在这“依然原始的数字化世界中”,我们大都在“照搬现存媒介的经营方式”。

(8)我们正在或已经走向技术层面的数字化,但离文化层面的数字精神还差得很 远。

二、网广播的经营理念 尼葛洛庞蒂感叹:“需要了解这种数字新文化的人,手中却没有足够的数 字媒介。”而我们国家情况恐怕正好相反,办公室到处是电脑,随处可上网,但 又有几人了解“数字新文化”的精髓? 理念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但正确的理念却是要先于实践而树立的,否则 实践就失去了方向。正确的理念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外加丰富的想象 力,当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矫正。网广播的理念如今已经越来越明晰了。尽管对 此有人持异议,有人干脆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不加(不敢?)思考。而这正 是以下描述和论证存在的实际意义(如果它是有价值的话)。

理念一:别把广播当广播。

这句话中的前一个“广播”当然指的是“网广播”,而后一个则是指传统意义 上的广播。

未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网广播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应该是网络多媒体亦 或超媒体的“广播”,如果它还叫“广播”的话。所谓多媒体就是声音、图像和数据 的混合;
所谓超媒体就是可延伸扩展、可供选择的讯息。它们囊括了“互动的”、 “数字的”和“宽带的”等等所有东西。在思考时,下面这些观点是必不可少的,即:
“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 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 当你试图了解长江防汛的信息时,你不仅可以看到沿江各地、中央和国外 的当日及此前的所有文字、照片、电视画面的新闻报道,还可以了解历史水文和未来水势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捐赠情况等等,通过网络送出你自己的捐赠钱物 并查询其最终下落。

当我晚间坐到电脑前写作或收发E―mail时,程序会自动播放我所喜欢的 塞灵・狄翁的歌曲,在合适的时候提醒有相关的信息或她的最新的歌曲等着我的 垂青,如果我愿意还可以下载音乐会实况,与同好交流感受等等。

仅就上述缺乏想象力的描述而言,受众已经不只在享受一种“结合了影像、 声音和数据的“声光餐宴”,而且随心所欲地从一个媒体功能转换到另一个媒体功 能,从文字和图片――报纸或杂志,到声音―,广播,再到图象――电视,从单 纯接收到参与。那么我们还能叫它“广播”吗?广播的特质荡然无存,只有“混合 的比特”和“会变脸的比特”,而“混合的比特和关于比特的比特,使媒体世界完全 改观”。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 转换”。当我们听到一些老广播工作者大声呼吁“绝不能因为网络而改变广播的本 质属性”时,说句不恭敬的话,我们犹如看到了那只“怒臂以当车辙”(《庄子・ 天地》)的螳螂。如果你抱着这样的理念经营网广播,那它必然是传统广播的翻 版,是没有意义的,你的传统广播也会因为别人不翻版的网广播而变得前途岌岌 可危。

叫“网广播”是“新媒体”也好,“第四媒体”也好,什么都好,总之就独独不 能叫“广播”,否则你会茫然失措。“展望2010年,广播将会成为跨媒体、跨行业 经营的整合产业新概念(9)”。

多媒体,超媒体的网广播将不再是弱势媒体。

由此,它“将为编辑工作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理念二:“实时广播”是个笑话 尼葛洛庞帝指斥日本等国把高清晰度电视作为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是个 笑话”。笔者在此也要说,把实时广播作为网广播发展的方向或作为现阶段可咨 炫耀的亮点,“是个笑话”。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的网广播大约有这么几个层面:1.“小册子”层面,含“电台简介”、“节目表”、“广告节目表”、“收听率”等, 就像发给听众和商家的宣传手册。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纸质印刷物,一个是网 络版的文字和图表。

2.比前一种稍繁复一些,是“几年层”层面,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图片甚至是 网页、互相链接的节目介绍等,犹如一本编制精美的台庆纪念画册。以上两种网 广播的面貌都是极端平面化的,如果说它有意义的话,那只是把报纸、杂志的文 字、图片等介质作为声音的辅助或者脱离声音而单单是一种介质。

3.“可更新的CD”层面,通过单体节目、排行榜单电波等形式,使声音成为 网广播可资炫耀的特制。听者下载声音的片断和通过购买CD而拥有声音的片断, 从结果来看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前者是定期更新的。我曾经参与构架、推出了 江苏省首家“声像兼备”的网广播――南京音乐台,就属这个层面。

对此,构造者当然是不满意的,于是他们想到了“实时广播”。通过 MediaPlayer和RealPlayer等,实现网广播的“流”技术。“大多数的媒体管理人员在 思考和论及数字化的意义时,念念不忘的正是现有的东西能以更好和更有效率的 方式传播。”但这只是一个阶段,如果把“实时广播”作为网广播的终结,那就大 错特错了。甚至笔者都不主张过分热心于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技术的研制和更 新。它是有意义的;
作为从广播到网广播的转换方式,它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会成 为网广播构造思路的一个“静脉血栓”。

几乎所有研究网广播的人,都忠告“切勿把网广播办成传统广播的网络版”, 但由于他们其中大部分人对网广播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甚了了,因而说到这 儿也就只嘎然而止。试想,我坐在电脑前听半导体收音机广播和听网上实时广播, 两者究竟有何不同呢?后者除了额外花出上网费、电话费(彼刻我不在上网)或 降低我的上网速度(彼刻我正在上网),简直一点好处都没有。后者的“比特传 输”的确比前者的空中电波传输在技术上发生了转变,但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呢?惟一的优点是,听网上广播比较“时尚”,但有谁愿意或坚持要做“时尚的傻 子”呢?我们不妨重温施拉姆的“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或然率”的公式。

关键是“适时广播”对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特征没有思考改变,对受众受 三维空间限制而不得不采取的被动的接收方式没有丝毫改变。这不是传统波的翻 版是什么?“在数字化的生活中,实时广播将变得很少见。” 未来的网广播不应该有现成的节目,而只有构成节目的元素或称素材。“前所未有的节目将从全新的资源组合中脱颖而出。” 比如王菲,她的所有单曲或专辑等构成了一组素材,她的所有照片和MTV、 演唱会录像等又构成了若干组素材,关于她的所有文字报道和评论乃至听众的感 受等是另一组,她的信箱、回复和聊天室又是一组……那主持人何在呢?不同的 主持人将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不同的语音特质和语言风格,同样以元 素和素材的形式存在。(那时主持人叫“导游”或“评论员”更合适。)“高新技术 与广播的结合,已影响到广播从业人员的作业模式和生存状态(10)”。

谁把这些素材和元素组成一个节目呢?――受众自己。受众通过点击由这 些元素和素材组成的环状网上的任一节点,通过一定的编排软件自动开始播放节 目(哪怕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节目,当然也可任意扩大――决定权还是受众自己)。

“由于数字化信息排列的无序性,网上广播节目具有无限次的复制与组合功能, 从而彻底消除广播媒体在时间上的强制性,使受众真正实现非线性收听(11)”。我 们不妨“把它看成智慧分布上的一场变迁,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把部分智慧从 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受者那端”。“‘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 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在不久的将来,广播业者将会 在传输信息的刹那间,才决定把比特通过何种媒介来传输”。“传输信息的传播业 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 在接受端出现。” 传统广播所谓的“黄金时段”不存在了。

“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经济模 式也会浮出海面”―― 理念三:可以付费吗和为什么付费? 先民在开发荒蛮之地的时候,只要象征性地共公顷缴1元钱就拥有了大片 土地的所有权和开发权。可是当这片荒蛮之地被建设盛饭华的都市以后,它就寸 土寸金了。现在,无序的网络就犹如一片刚刚掀起开发热潮的荒蛮之地,等着你 去抢注,有人叫“战略抢滩”。但这种实施产权、有偿服务权等都无从下手的混乱 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呢?虽然“无论各国的立法体系如何规范,互联网络都几乎无 法完全控制(12)”。但毕竟,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德国)已于1997年8月1 日付诸实施。新规则、新秩序将伴随着新事物的成长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当务之急是:你必须开始为网络付钱,换句话说你可以而且应该从网络中 赚到钱,否则双方都没有存在的基本前提。

有人会惊呼:我现在正为上网费感到担忧呢?我不是已经在为网络付钱了 吗?不是的。你所付出的上网费、电话费实际都是传输信道费,电信部门把它收 走了。而电信部门与网络上的“东东”并不是一个概念。就像我们从邮局订阅杂志, 只付邮局投递服务费而不付给出版部门费用,行吗?这是网络无序的重要表现之 一。

电信业倒是提供了一个根据时间、距离来收费的办法,理由是你占据了带 宽。而网络自身要收费的话,则会根据你获得的字节的多少,即所谓信息量的大 小来加以确定。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信息的价值来收费呢? 应该可以。我们早已习惯了为不同地段的房子付不同的钱、为不同品牌的衣服付 不同的钱,我们迟早也会习惯为不同价值的网上信息付不同的钱。但这些费用不 包括信息传输费用。

一直以来,广播业为不能像报纸、杂志和有线电视那样直接从用户那里收 取费用而耿耿于怀。“不须付费,听众对于广播的态度会比任何媒介更随意”。(13) 行政拨款是官办的产物,广告赞助带来了商业向人文领域无情渗透的显见的弊端。

网广播直接从用户那里收取费用,将给广播业带来新机遇和挑战。问题又回去了, 你该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这种信息和服务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有 价值的”。

付费的意义在于:“大众传播消费范围理论的确立,可以把国民经济部门 拓宽到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所有信息产业部门”。为谁付费?为“精神产品的生产 性消费和应用性消费”(14)付费。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可以给用户提供无限选择信息的机会,但不能是无 限膨胀的信息。其理由,一是“浓缩信息不仅节省了信息传送的成本,同时也节 省了我们的时间”。而且用户不再按时间付费;
二是信息轰炸“并不比开大收音机 音量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做法更有道理或更合乎逻辑”。“在线服务”中心的经济前 景取决于两方面:所提供的信息的吸引力和顾客付费的多少。”(15) 理念四:从“大众传媒”到“媒体” 大陆广播从录播到直播,带来的最有价值的观念变化是:从“大众”到“小众”、从“广播”到“窄播”。这种“窄播”面对的是“同类单位聚合”的一部分。网广播 显然比这还要更进一步,它面对的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体;
它所发送的彻底的个人 化的信息。

所谓“完全意义上的个体”,指的是该个体通过网广播消费信息时,过程是 排他的,信息本身也是“隐私”的。他人想要克隆出完全等同的消费过程和内容几 乎是不可能的。“在后工业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信息 变得极端个人化”。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选择供某个个人消费,甚至专门向他发送 他所特别预定的信息。“传播的非群体化发展意味着受众权利的一种提升,也是 对个性化服务的一种尊重和适应”。而且还“大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16)“听众 对大容量节目库和数量信息中心‘按图索骥’、‘点菜吃饭’,实现‘按需分配’式的个 性化和单独式传播,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17)”。那么,“大众传媒将被重 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在实时瞬间,把某个节目传送 给某个人,还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看法”。

叫“大众传播媒介”为“媒体”更合乎网广播的实际。

理念五:多元文化和个性化、本地化和社区化 王广播打破了传统广播频率发射范围的限制,打破了地域界限,面向更广 大的受众。那么,它所传播的内容是怎样的呢?是否还要维护“大一统的媒体帝 国”呢? 笔者认为,网广播传播的是具有个性化、本地化和社区化的多元文化。

本地化强调的是突出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当然无法避免文 化融合的问题,但这种融合是审慎的、自然的和“优生的”,而决不是草率的、人 为的和“杂交的”。“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 方面变得越来越小”。本地化是网广播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城市电台开 办网广播,如果没有该城市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它的前途是令人担忧的。本地化 是全球化、国际化的前提。

社区化强调网广播为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功能。网广播不能只单 一地提供信息,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服务”两个字。关于“服务”,传统广播在近20 年的变革中已有所认识和作为;
但“社区化的服务”,大陆的广播却一直限于自身权属本质特征而难有作为。“广播作为一种传播形式,是与‘社区’(community) 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主要原则包括“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关照、直接和普遍 付费(不通过广告中介),节节目质量好坏竞争而非观众人数多少竞争”等。(18) 要注意的是,网广播提供的本土化和社区化的文化消费,摆脱不了强烈的 个人化(前文已有论述)的色彩。

正是这种强烈的个人化色彩,使得网广播提供的文化带有多元的特征。主 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另类文化和“隐私文化”等等,和平地共生着。“百花齐放” 恐怕只有在网络中才能实现。多元文化是否会灭杀价值坐标呢?不会,多元恰恰 是它的坐标。

我们不妨把传统广播看做是一条河,节目内容随着时间的流失而不断以新 的取代旧的方式变化着,分分秒秒、年年月月,永无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我 们不妨把网广播看做是一个虚拟的无限容积的水库,它以日积月累的方式不断增 加着内存。这种“累积”特征,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贮存”――在线数据库,迫使我 们不得不思考网广播独特的编排方式和发送手段。

“数字世界从本质上说可以不断升级”。

最后涉及到一个问题,网广播出现以后,传统广播会消亡吗? 笔者1997年在海参威的设有赌场的漂亮的阿目尔宾馆中,赫然发现客房的 墙上居然挂着有线广播的小喇叭,里面正播放着地道的俄罗斯流行音乐节目 ……1999年在汉城拜会韩国文化观光部部长时,也不无吃惊地发现国会大厦内从 走廊到部长的办公室都被内部广播站覆盖着――正说着,部长指指从头顶上传来 的声音说:“总理在催我开会呢!”……他们没有内部局域网吗?我当时就想这个 问题。

看来,即使在今天,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广播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但愿 我们迎来的是“‘声播’与‘网播’互动的现代广播新格局(19)”。拥有正确的理念,掌 握有效的前期经营的策略,并积极加以探索和实践,网广播极有可能成为新媒介 的先声;
它也应担负起媒介经营改革的重担。由此,21世纪将以一个充满诱人生 机的新时空,展现在有备而来的媒介工作者的面前。

注释:(1)转引自《中国社科院一项重点课题揭示――人类面临第五次信息革命》, 《扬子晚报》1999年5月4日。该文披露了华夏出版社《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 一书的观点:人类的前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以及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模拟式电子传播。而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 术,对包括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在内的各种信息作数字化处理的数字 式电子传播,是第五次信息革命。它将极大地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相互关系…… (2)乔岗:《网络化生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版,第262页。

(3)Nicholas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以后本文中未加标注的引文均出自 该书。

(4)JonathanMarks“Morevarietyonvariousplatforms”,《南方广播研究》2000 年第2期。

(5)张文俊:《当代传媒新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6)高钢《当新闻传播瞩目国际互联网的时候》,《华声报》(电子刊) http:// (7)见《江苏科技报》1998年12月13日第四版《上网,看广播》。

(8)唐绪军《美国报界在因特网上的经营方式及其发展趋势》,http:// (9)张君昌《媒体融合新趋势》,《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0)李苗、叶继曾《广播节目形式将是无穷的》,《南方广播研究》2000 年第2期。

(11)余彦君《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广播》,《视听界》总第89期。

(12)刘云峰《网络波与立法控制》,《现代传播》1997年第3期。

(13)陈力丹《广播将面对“分众”》,《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4)周鸿铎等《传媒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页。

(15)HermannMeyn《联邦德国大众传播媒介》。(16)石长顺、吴廷俊《从第四媒体的崛起看人类追求怎样的一种传播境界》,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3期 (17)王峰《未来广播:可以预见的三个趋势》,《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 第2期。

(18)马克・莱伯伊《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俯瞰与分析》,Http:// (19)曹璐《“声播”与网播”互动的现代广播新格局》,《南方广播研究》2000 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