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应用题教学管理论文
分数应用题教学管理论文 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材的沿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 1963年前后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算术》;第二阶段,1978年以前使用省 编四年制或五年制《算术》教材;
第三阶段,1979年秋至1993年春使用 人教社五年制或六年制《数学》教材;
1993年秋季从一年级开始,用九年义 务教材逐年置换原通用教材。
下面从这四个阶段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初步思考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思路 和解题思路,求教同仁。
一、归类讲解模式解题 前两个阶段小学算术的分数应用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题,已知数是 分数,但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都与整数小数应用题相同,不需要作为新的知识来 教。如分数加减应用题,没有列入分数应用题的范围;
另一部分应用题是由于分 数乘法意义扩展而新出现的分数乘除应用题。《算术》教材把这部分应用题分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 法;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原数,用除法。”三种类型。旧教参还把 第三种分数应用题又分为母子和与母子差两小类。《算术》教材各种类型分数应 用题采用归类讲解,算术方法解题。算术解一般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把 已知的数量集中在一个算式里,用已知的数量推算出未知的数量。因此,算术一 般不易直接反映题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越复杂,分析的难度越高。算术方法 解应用题对中差生学习有困难,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十年代《算术》教材比六十年代有了改进,虽然开始重视思维过程,但 是还是属于模式解题范畴。“以谁为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即标准量),与单 位“1”相比较的量是比较量,其关系式:比较量/标准量=分率。” 如,1977年12月第一次出版的省编第8册《算术》例3“光明灯泡 厂计划今年第一季度生产60瓦的灯泡40000只,头两个月已经生产了35 000只,完成了季度计划的几分之几?” 这样想:求头两个月完成了季度计划的几分之几,就是以季度计划数40 000只作标准,拿头两个月已经生产的35000只与它相比,用分数表示:
35000(比较量)/40000(标准量)=7/8(分率)。这阶段教学,先让学生构建起思维基本模式,然后运用算术解题模式各部 分间的关系解三种类型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基本模式同化各种类型具体知识 过程中,强化、巩固(标准量×分率=比较量;
比较量÷分率=标准量。)模式。
单调机械模式,枯燥重复的计算在特定条件下虽然有它的一定意义和作用。就训 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方面有它的局限性。
二、运用图示引导思路 第三阶段《数学》是算术与代数交融一体的过渡性教材,它是研究现实世 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用代数的普遍规则对算术知识进行整理,使算术 与代数互相渗透。这阶段的应用题,主要是借助各种图形的帮助来解答应用题, 运用图示把应用题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起着思考导 向作用。图示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帮 助学生构建数量关系,诱导启发思维,寻找解题途径。图示要注意:图形规范、 完整,文字简洁。
如,1979年6月第一次出版的第9册省编数学例3“某县修筑一条通 往山区的公路,已经修了3/4,还剩6公里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长?把全长 看作“1”,已经修了3/4,还剩下(1-3/4)。也就是全长的(1-3/ 4)是6公里,所以求全长应是6公里÷(1-3/4)。
(附图{图}) 又如,1983年10月第一次印刷的人教版第9册数学例3“某工厂4 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4月份烧煤多少吨?” (附图{图}) 把原计划烧煤的吨数看作“1”,实际烧煤的吨数就相当于原计划的(1- 1/9)。
三、编排题组结构合理 第四阶段小学数学新教材,在结构上与算术融汇贯通,用代数思维的普通 规则指导算术学习。一方面使抽象的代数知识变得浅显;
另一方面使算术的教学 内容大大缩减,加快了教学,同时也加速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新教材教1+2=3时,同时引出与此相连的另外三道算式:2+1=3,3-1=2,3 -2=1。这四道算式间转换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示了加减互逆规律(即加法交换 律、减数与差之间互换规律),也体现了代数运算中的普遍规则。教材适当渗透 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掌握算式间的互逆、互换、转换关系,使学生在接触 具体算术知识时,能较完整地把握知识的总体结构及内在联系。
新教材应用题的编排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 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逐步提高要求。应用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不脱离学 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能了解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把基本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 路相近的放在一起,适当以题组形式出现。使教材结构更为科学、合理,较好地 体现新大纲的精神。
如,第5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分成三个题组:(1)求比两个数的和 多(少)几的数两步应用题例1和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例2为一 个题组,其特点是先求和(差);
(2)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 中一数,求两数的和(差)例3为另一个题组,其特点在于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
(3)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数,求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4为第 三个题组,其特点是两个已知条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两次。
新教材改进了原通用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应用题 不按题目的类型分类,不给学生概括题目类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公式,不出典型 应用题的名称,而是采取题组形式,通过一题多变(在基本数量关系相似和解题 思路相近的情况下,适当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认真 审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上。
四、依“纲”靠“本”方程解题 从1987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开始, 将方程引进小学,打破了传统的小学只学习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观念。原小学 通用教材应用题教学由单纯的用算术方法解答,发展到向列方程解答应用题靠拢。
列方程解应用题降低了分析的难度,比算术解法优越,小学生升入中学学习,用 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将自然被淘汰。
1.早日强化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教学,是执行新大纲,靠拢新教材的体 现。在小学最后阶段,大纲要求:进一步提高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会有条理 地说明解题思路。经过调整的原通用教材从第10册简易方程起,逆向思考的文字题,应用题采用列方程解题的编排符合新大纲精神。第10册107页明确指 出“下面各题(总复习26―36题),便于用方程解的,就用方程解。、其中 有10道题用方程较容易。从立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角度看,新教材从第7册 开始学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介绍新的解题 方法。通过教学早日渗透等量思想,为逐渐过渡到列方程解题为主打好基础,使 算术解题方法与方程解题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是截然分割,各成一个系列。
从高年级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看,绝大部分学生编重于用算术方法解题,注明方程 解的题目有的学生还用算术解,学生不适应、不习惯列方程解题与教师忽视列方 程解题教学分不开。如果不早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强化列方 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句空话。
2.加强教材研究,克服教材负迁移的影响,是正确处理教材的关键。由 于教者对第11册教材29页、50页中“注意:学生在解题时,如果不列方程, 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算式计算,也是可以的。”理解片面,导致对教材例 题编排意图产生偏差,造成处理教材失误。如第11册的例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例4,带分数除法例2,文字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例3、例4和例5、例7 等)只出现方程解,没有出现算术解。教者以传授算术方法解题,来拓展思路的 方法处理教材,是受教材负迁移影响。如果教学中抓住方程这条主线,启发诱导 学生从不同角度列多种方程,在激活思维中寻找最佳方程。才是把准教材、突出 重点、指导学法的好课。否则是事倍功半。
3.围绕教材,组织针对性练习,落实练习目的和要求。新大纲指出“练 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 课内练习既是教路的延续,也是验证教学方法、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根据调查, 课堂教学满堂灌或半满堂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新教材的新授内容多、练习量大, 如果教材处理不妥,教法没改进是难以完成新授课任务的。目前有许多新授课应 完成的课内练习几乎成了课外作业。
从以上几个阶段教材与教路的初探来看,小学分数应用题的编排和目的要 求,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概括地说,内容上删繁就简,方法上早期向方程过渡, 训练上重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贯彻“两全”方针,以“素质教育”为 指导思想的教改转折期,把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由“重算术解”转到“用方程解”这 一正确的轨道上来,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