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整理论文:侵权行为法学的理论回顾与梳理
法学整理论文:侵权行为法学的理论回顾与梳理 本文作者:蔡晓荣 工作单位:福州大学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理摭探 (一)“侵权行为”之意涵及用语之批评“侵权行为”一词,首次出现于《大清 民律草案》。当初清末立法者及帮助中国编订民法的日本学者如此措词的原因, 今天似乎已不可考。但就该词本身之含义来看,则与日本民法之“不法行为”大抵 相近。关于“不法行为”之含义,依据日本早期来华讲授民法之日本学者的界定:“不 法行为者,就广义言,为法律上所不得为之行为,就狭义言,为侵害他人权利之 行为,就最狭义言,为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且加损害之行为。日本民法第 709条所规定,乃最狭义之不法行为。”可见日本民法上之“不法行为”,主要指故 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且加损害之行为。此之定义,为早期我国民法学界所袭用。如朝阳大学法律科之民法债权讲义将侵权行为定义为:“侵权行为云者,因故意或 过失不法侵害他人权利,使生损害之行为者也。”而其后民国民法学界通说多认 为,侵权行为即指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行为。但该时亦有学者,依据《中 华民国民法》第184条之规定,①将侵权行为之意蕴予以推展,将其界定为“因故 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的权利,或者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的方法加损害于他人” 的行为。不过就民国民法第184条来看,该条第1项的前段与德国民法第823条第1 项、日本民法第709条、瑞士债务法第41条第1项基本相似,第1项后段关于故意 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之侵权责任的规定,与德国民法第826条、 瑞士债务法第41条第2项基本相近。日本民法则无此条文。该条第2项关于违反保 护他人法律之侵权责任的规定,则为日本民法和瑞士债务法所无,与德国民法第 823条第2项也似是而非。由此可见,民国民法第184条之设计,主要依据德国民 法,但其关于“权利”之规定,却与法、日民法,瑞士债务法一样,采概括主义, 然德国民法仅采例示主义。这势必导致“权利”一词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依据日本 学者中村万吉之见解,按之日本学界一般通说,权利乃为法律所赋与且加以保护 其意思力之手段,其与法益之间存在重大区别。日本学者,亦多从之。[9]民 国时期民法学界显然受日本学界之影响,而其对侵权行为所涉“权利”一词之含义, 则各有仁智之见,兹列举代表性观点如下:胡长清认为:“权利”与“利益”互为区别, 权利一词应该从狭义上求取解释。“权利”一词之真实含义,应由民法第184条第1 项前段推知,至于第184条第1项后段所谓违背善良风俗云云,乃不法意义之扩张, 并非“权利”范围之推广,而第184条第2项所谓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亦属举证责 任之问题,而与权利之意义无关。陈瑾昆认为:关于权利之意义,学者中有二说:一谓应从狭义解释,为一般权利,即须实有权利之内容;二谓可从广义解释,为 法律所保护之利益。民国民法第184条第2项,乃仿德国民法第123条第2项定明违 反保护他人之法律者亦应负责,故解为受侵权所保护之利益,即侵害利益,亦应 为侵权行为。戴修瓒之解释,则更为广泛,其说略谓:侵权行为,常多以侵害权 利为其成立要件,然其所谓侵害权利,应取广义,凡保护人之法律上所认之利益 被侵害者,亦应包含。又谓:“我民法规定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 他人者,负损害赔偿责任。要言之,即以背于善良风俗之行为,加损害于他人者, 虽不侵害权利,亦成立侵权行为是也。”至于“权利”之范围,胡长清认为包括财 产权、人身权二种。而财产权又包括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人身权包括人格 权和身份权。至于人格权,则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信用权、 自由权、贞操权、姓名权、肖像权。戴修瓒将权利分为财产权、人格权和亲属权 三种。关于人格权之范围,戴氏认为其仅限定于姓名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 权、自由权各种。至于亲属权是否得为侵权行为之客体,当时法无规定,但戴氏 认为,民国民法第184条仅曰权利,别无限制,故亲属权,亦得为侵权行为之客 体,例如强奸有夫之妇女,不仅对于该妇女,为侵权行为,而侵害夫权,亦为侵 权行为。[至于债权是否得为侵权行为之客体,当时德国民法学界、日本民法之 理论和实务,议论纷纭。主要存在三说:一为积极说。此说认为一般第三人侵害 债权,即为侵权行为。日本学界多采此说,其最高司法机关判例亦从之;二为消 极说。此说认为一般第三人不负债权侵害之义务,盖以若认债权有绝对性,债权 和物权将无从区别。德国学者,多采此说。三为折衷说。此说此说在一般情形, 第三人所为之债权侵害,殊难一律认为侵权行为,然因其侵害行为,直接致债权 消灭时,则应负侵权行为之责。德国有少数说者采此说。民国时期我国民法学者 之见解,多采积极说。[民初大理院之判例,也确认了此点。①关于“侵权行为” 之用语,民国时期有学者对其予以批评,认为从语义学上严格地说来,“侵权行 为”和“不法行为”两用语均不够妥切。如靳克义指出:“不法行为及侵权行为二说, 均仅足以表明此行为性质之一面。盖此行为乃以违反法律与侵害权利二者为要素。
虽违反法律,而未侵害权利,固不成有责行为。虽侵害权利,而非不法行为,亦 不成有责行为也。”[13]②梅仲协亦认为,按侵权行为之构成,并不以侵害权 利为必要。权利受侵害,未必皆得请求损害赔偿。例如人格权作为权利之一种, 其受侵害时以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始得为损害赔偿之请求。故“侵权行为” 一语,亦宜改为“侵害行为”,庶不背乎立法之本旨。
(二)无过错归责原则在欧美侵权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日益凸显。而在中 华民国民法颁布前后,民法学界研究无过错归责原则的论著也大量涌现,这些论 著一方面对当时居于主流的过错归责原则加以检讨,另一方面则在理论上论证无过错归责原则在侵权行为立法中确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过错责任,亦称过失责 任,指责任之承担以有故意和过失为必要。近世各国民法法典以罗马法为根据者, 如法、意、德、日等国之民法,皆以过错原则为侵权行为之根本观念。《大清民 律草案》因在立法时取材于德日民法,欧陆所重视之过错主义,自然随之侵入。
《大清民律草案》第945条确立的是过错归责原则,而《民国民律草案》第246 条、①《中华民国民法》第184条,亦陈陈相因,均以过错责任作为侵权损害赔 偿之主要根据。除过错原则外,侵权行为之归责尚有无过错归责原则,“在此主 义之下,苟有损害,纵无过失,亦应赔偿”。民国民法典虽然在第184条中仍然坚 持过错责任原则,却在某些特定条文及若干特别立法中,部分地实施了无过错责 任原则,如其中第187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不法侵害他人之 权利者,以行为时有识别能力为限,与其法定代理人,连带负损害赔偿责任。行 为时无识别能力者,由其法定代理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前项情形,法定代理人如 其监督并未疏懈,或纵加以相当之监督而仍不免发生损害者,不负赔偿责任。如 不能依前二项规定受损害赔偿时,法院因被害人之声请,得斟酌行为人与被害人 之经济状况,令行为人为一部或全部之损害赔偿。第188条规定:受雇人因执行职 务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由雇用人与行为人连带负损害赔偿责任。但选任受雇 人及监督其职务之执行己尽相当之注意,或纵加相当之注意而仍不免发生损害者, 雇用人不负赔偿责任。如被害人依前项但书之规定不能受损害赔偿时,法院因其 声请得斟酌雇用人与被害人之经济状况,令雇用人为全部或一部之损害赔偿。雇 用人赔偿损害时,对于为侵权行为之受雇人有求偿权。其中第187条第3项、第188 条第2项,均为无过错归责原则之体现,这两项规定,即便是德、日民法典中亦 无。其中的第187条第3项,主要是“从瑞士及苏俄之立法例”。而第188条第2项, 则是考虑到雇用人之资力通常优于受雇人,故“特由社会政策立场做此种规定”, 但“以适用于经营危险事业,而生特殊利益之雇用人为较多”。此外,1931年8月 实施的《工厂法》也以变通的方式,确定工人在执行职务受到侵害时雇用企业应 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民国时期,在对居于主导地位的过错原则予以检讨的基础 上,屡有民法学者倡议应在民事立法中扩张无过错原则。如署名为镜蓉的作者撰 文指出:“昔时观念,于不法行为之责任,恒视为起于行为人之主观的过失”,“但 在工业发达交通便利之今日,究不足以救济被害人而维社会公安”,“如电车汽车 飞机等企业,在有危及他人之虞,虽未必有过失可言,犹应认为有赔偿之义务者, 不一而足,非特立特别法规,弊患将不堪设想”。[14]另外,夏勤将过错责任 和无过错责任进行一番详尽比较,并据此断言:从前过失损害赔偿责任论,是主 观的,是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状况的;现代无过失损害赔偿责任论,是客观的,是 以因果关系为责任的根据,是合乎实际情形的,合乎公道的,并且这种主义的援用,在将来的立法精神上,必然要伸张其范围。[15]《民国民律草案》修订之 前,当时已有诸多学者,针对《大清民律草案》中“无过错原则”规定之阙如,倡 议在今后的侵权行为立法中,应适当扩张“无过错原则”,尤其是应该在新立法中 增加“危险责任”的规定。如燕树棠建言:“我国民法草案既已采纳过错主义,而于 危险主义尚属缺如,在近今社会现状之需要,于侵权行为篇,另加条文,规定因 危险物品之侵害所发生之责任问题,较为妥当,不宜以过错主义为侵权责任之唯 一根本原则也。”[16]此外,对于经营矿业、工场等大事业致服劳之工人受有 损害,或经营铁路、汽车等危险事业致他人受有损害者,其适用危险责任之情况, 亦有学者撰文予以探讨。如陶履曾撰文力证矿业、工场之对于受雇人,铁道、汽 车之对于他人、旅客、第三人等发生损害时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17]《中 华民国民法》颁布后,虽然该法关于无过错责任的赔偿规定,已有所添加,但仍 有学者认为,其理论支点依然是过错责任,且大有加以修正之必要。如孙署水认 为:中华民国民法对于侵权行为赔偿责任之范围,虽已有相当扩张,惟对于经营 危险性事业之企业,及使用危险性器具者之赔偿责任,仅于工厂法中关于工人之 抚恤请求权之规定,适用结果赔偿主义,此外于普通法中未有一般之规定,其保 护之范围,殊难称周至。
(三)侵权行为类型化剖析在民国民法论著关于侵权行为之理论探讨中,对 侵权行为的分类,及对各类侵权行为,尤其是特殊侵权行为的剖析,亦成为其理 论体系中不可少之一部分。当然,这种类型化之探讨,一方面以民国民法第184 条至第191条为法条依据;另一方面,就理论来源而言,则大多继受日德各国侵权 行为法学说中的理论元素。具体说来,民国民法学者对侵权行为之分类,通说是 将侵权行为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三种,惟在一般侵 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之划分依据及阐解上,又存在着若干分歧:其一是以侵害 行为是否为自己之行为将侵权行为分为一般(通常或普通)侵权行为和特殊(特种) 侵权行为。①这是一种在当时学界相对主流之分类方法。如梁其林认为,一般侵 权行为须为自己之行为,而特殊侵权行为,常因他人之行为或人之行为以外之事 实而成立者。胡长清等认为,侵权行为,有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之别, 以自己之行为,为侵害权利之要素的侵权行为,为一般侵权行为,以自己行为以 外之事实为侵害权利之要素的侵权行为,为特殊侵权行为。[戴修瓒之分类方法, 与胡氏相同,只是称谓上略有区别,将其分为通常侵权行为与特种侵权行为。此 外,还有其他学者也持此观点,不过将其称为普通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其 二是以过失责任和无过失责任作为区分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的标准。如 蔡天锡麟将过失责任主义场合之侵权行为称为一般侵权行为、结果责任主义场合 之侵权行为称为特殊侵权行为。[5](P78)而吴经熊则认为承担过失侵权责任的为侵权行为,将“虽无过失,但为公平起见,亦得令负赔偿损害责任”的行为名之 曰“准侵权行为”。[戚维新则从过错与无过错之角度,除析出共同侵权行为之外, 又将侵权行为分为有咎责任与无咎责任两种。此外,民国时期民法论著,其对于 一股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论述,大抵趋同。胡长清、蔡天锡麟和戴修瓒均将其分 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有五:(1)自己之行为;(2)权利之侵害;(3)损害之 发生;(4)因果关系;(5)行为之不法。主观要件有二:(1)意思能力;(2)故意及过失。
[洪文澜则将主客观要件并为六种,即(1)自己之行为;(2)侵害他人之权利;(3)损害 之发生;(4)侵害权利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5)阻却违法之事由不存在;(6)故意或 过失。检视民国时期民法论著之相关论述,在上述构成要件中,以下几点又须再 详加沥述:①1.自己之行为。民国时期民法学界一般通说均认为,侵权行为应如 一般之行为,为自己有意识之行为;此外,“自己之行为非专指作为而言,不作为 亦包含之。惟不作为惟于行为人有作为义务时,始成立侵权行为”;“以他人为机 械而为侵权行为时,亦不失为自己之行为”。②对于法人而言,法人之机关,对 于其权限内所为之行为,原为法人本身之行为,法人不得不任其责。法人对于董 事或职员,因执行职务,所加于他人之损害,与该行为人连带负赔偿之责任。2. 因果关系。一般侵权行为之存在,以损害与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为必要。关 于因果关系之理论,综合而言,存在三说:即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 而在民国时期民法理论中,最通行者,当推相当因果关系说。所谓相当因果关系 说,亦称为适当条件说,“盖谓某事实,仅于现实情形,发生结果,尚不能遽认 为有因果关系,必须在一般情形,依社会的见解,亦谓能发生同一结果者,始得 认为有因果关系”。至于不作为与损害间之因果关系应该如何理解。有学者认为: 不作为与结果间,不过为准因果关系,非真正之因果关系,不过因不作为以致不 得阻止其结果之发生,法律上认为与作为之因果关系有同一价值而已。不作为如 何始可认为与作为有同一价值,其要件有两个方面:其一,须其不作为系损害之 适当条件;其二,须违反应作为之义务。[24]3.行为之不法。吴经熊认为,此 之“不法”并非是指凡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于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之外,必 须再属“不法”。其实,“不法”之真意,乃是“没有违法的阻却”(withoutjus-tification)。
当时通说认为,阻却违法事由包括:权利之行使、被害人之承诺、自卫行为(正当 防卫)、自助(救)行为、无因管理。[③戴修瓒和胡长清的概括更为全面,认为除 上述五种外,尚有紧急避险。4.意思能力。通说认为,意思能力是指行为人足 以负担侵权行为上之赔偿义务的识别能力。一般侵权行为之成立,以行为人有意 思能力为必要。无意思能力人,包括行为时无识别能力和行为时有精神障碍之人。
此外,加害人如欲主张其行为时无意思能力,应负举证责任。5.故意与过失。
关于故意之解释,戚维新认为:“故意之行为者,即对于构成侵权行为事实之要件,有充分之认识,并豫见其行为有致损害于他人之可能,而仍决意为之。”[23] (P28)而所谓过失,“即应注意并能注意而不注意,或虽料其能发生而确信其不发 生是也”。[25](P20)至于是否为不注意,“则应就其行为时之情况,以社会一般 的观念判断之”。[26](P443)至于共同侵权行为,按当时学界通说,可分为三 种:狭义之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造意及帮助。对于该点之剖析,胡长 清之见解颇具代表性。胡氏认为,狭义之共同侵权行为,为真实的共同侵权行为, 即数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的行为;共同危险行为,针对的是数人共同不法 侵害他人之权利,而“不能知其中孰为加害人”的情形,此等共同危险行为,亦为 “准共同侵权行为”;而共同侵权行为中的造意人及帮助人,则是“视为共同行为人”。
[10](P153-167)共同侵权行为人就其所造成之损害,应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至于特殊侵权行为,通说主要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公务员之侵权责任。民 国民法第186条规定了公务员之侵权责任。公务员于职务上,为国家或其他公共 团体,为买卖、承揽、运送、借贷等私法上行为,致第三人之权利受有损害时, 由国家或其他公共团体与公务员,连带负赔偿之责。民国民法关于公务员侵权赔 偿责任之条文,与前二次民律草案基本无异,与日本民法之规定也大致相同。而 此款规定,在日本学界却备受批评,主要缘其没有涉及国家赔偿之相关内容。① 王世杰亦撰文对民国民律草案之相应条文予以批评:“民国民律草案对于国家官 吏损害人民权利之侵权行为,仅明白规定官吏本人之责任……然国家之赔偿责任, 固未道及。”[27]胡长清在谈到此点时也主张,国家亦应有不法行为能力,“国 家之行为能力乃至不法行为能力,自一般的法理论言之,实有不能不肯定者在也”。
因此,“如其损害系以官吏之行为为原因,依其行为性质如何,或者应由国家直 接赔偿,无待明文规定,是为当然”。[28]第二,法定代理人责任。民国民法 规定,凡年龄未满7岁或禁治产人,皆为无行为能力人,8岁以上未满20岁者,为 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民法总则规定,其一切行为,皆须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许,而 所谓法定代理人者,即有行使亲权或监护权之父母或监护人。[25](P22-23) 然法定代理人之责任,又可别为以下二种情形:(1)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 人有识别能力时,由法定代理人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连带负赔偿责 任。(2)无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识别能力时,由法定代理人负损害赔偿之 责。[10](P165)如若法定代理人欲免责,则须证明就其监督并未疏懈,或纵令 加以相当之监督,仍不免发生损害。至所谓相当之注意,“通说谓其与善良管理 人之注意同一意义”。[10](P166)第三,雇用人责任。民国民法第188条规定, 对于受雇人之侵权行为,雇用人与行为之受雇人负连带赔偿责任,然依其但书之 规定,雇用人若证明其本人已尽法定义务时,即免除此项连带责任。关于此条之 探讨,民国时期相关论著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受雇人之界定。通说认为,所谓受雇人,为雇用人使其执行一定工作并受雇用人若干指示之人。但雇佣关系 之成立,并不以雇用契约为限,而雇佣关系中之报酬,也不以金钱为限,举凡世 间事物,皆可作报酬品。即劳动本身,亦可作报酬品。此外,一言道谢,一文之 志感等精神表示,本无经济价值,也可作为精神报酬。[29](2)受雇人执行职 务之范围。关于受雇人执行职务之范围,其时学界主要有以下三说:第一,以雇 用人之意思为标准说;第二,以执行职务之外表为标准说;第三,以受雇人之意思 为标准说。胡长清认为第一说失之过狭,不足以保护被害人之利益;第二说亦未 见其当,盖有时形式上虽属于执行职务之范围,如受雇人为自己之利益为之,亦 使雇用人负责,未免过苛。故其认为应以第三说为当。[10](P170-17)陈瑾昆 则采第二说,其意谓:“但凡与使用事项有关系之行为,均可包含。故属于事项之 行为,固不待言,即其附属之行为,辅助之行为,其他相关连之行为均可”,“至 是否系为使用人之利益,并合于使用人之意思,均所不问”。[11](P120)第四, 定作人责任。依据民国民法第189条,承揽人执行承揽事务,倘有不法损害他人 者,定作人不负损害赔偿责任,定作人于承揽人执行职务时为指示而有过失者, 仍应负赔偿责任。[2](P195)该款之规定,在大陆法系各国,除日本外,均无 明文规定,然日本系仿自英美法,而民国民法又仿自日本。大陆法系各国对此不 设明文规定,盖认为该项所定之责任,应由承揽人负责,是为当然。在定作人指 示有过失的情形下,不啻定作人以承揽人为机械而利用之,准诸间接侵权行为之 旨,自应由定作人负责,亦无特设明文规定之必要。[10](P174)第五,动物占 有人责任。民国民法第190条规定了动物致害之侵权责任。其意谓:动物加损害于 他人时,使用或占有该动物之人,原则上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关于该条所定动物 之意义,王承廉认为,原则上应采狭义,依普通之观念判断。故豺狼虎豹等猛兽 不包括之,其主要即指马牛羊鸡犬豸等家畜以及昆虫鱼类等一切动物。[30]动 物加损害于他人,民国民法学界通说认为,其负责之要件如下:(1)动物加损害于 他人时,以该动物有人管领,其行动得予以控制者为限。(2)损害须因动物之“行 动”而发生。利用动物为损害他人之工具者,损害系因人之利用“行为”所致,与 动物无涉,仍应适用民法第184条普通侵权行为之规定。[30]第六,工作物所 有人责任。民国民法第181条规定了建筑物和地上工作物加害之侵权责任。就该 条之立法意图言,盖以土地上之工作物等,常因设置或保管有欠缺,以致倒毁破 损而发生不测之危险,故加重所有人之责任,以便预防危险之发生。至于何谓地 上工作物者,王承廉认为,地上工作物指于土地之上以某种目的依人工之建造, 而与土地有联接关系之设备。建筑物乃工作物中之最显著者,如民法所例示之房 屋、桥梁、堤防、运河、沟渠、轨道、电杆、电线、纪念碑、铜像、水管、道路 等均属之。[31]至于工作物所有人责任成立之要件,王氏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积极要件即所有人就其工作物之设置或保管有欠缺,致损害他人之权利者;
消极要件即工作物之所有人对于防止损害之发生,已尽相当之注意者,即可不负 责任,故亦称为免责要件。
(四)1.损害赔偿债权作为一种请求权,其与预防损害请求权①也存在一 定的关系。所谓预防损害请求权,“即对于侵权行为尚继续,或有重复侵权之虞 时,有被害之虞之权利人,亦得请求防止”。[5](P120)民国民法对于侵害权利, 仅有事后救济之损害赔偿,尚无事前预防之一般规定。因此对于被侵权人是否拥 有预防损害请求权,学说纷歧,大致可别为三说:(1)消极说。法律对于侵权行为, 既仅认损害赔偿责任而无不作为请求权之明文,自不能认其存在;(2)积极说。权 利均有不可侵性,在有被侵害之虞时,自应许其请求除去或防止;(3)折衷说。谓 仅限于绝对权始有不作为之请求权。[戴修瓒主积极说,其说略谓:“吾人因法律 所保护之权利或利益,必使得实行,且不可侵害,倘有因侵权行为将受侵害之虞 者,即得请求预防,并诉请勿为侵权行为(不作为之诉),故有侵权行为上之损害 赔偿请求权时,亦必有侵害预防请求权,此乃当然之一般原则,毋庸经法律之明 定。”②而胡长清、陈瑾昆、蔡天锡麟则在其著作中均采折衷说。如胡长清认为, 民国民法对于权利之被侵害,得请求除去,或于有被侵害之虞时,得请求预防, 惟限于人格权及所有权,而人格权及所有权又均为绝对权,则依类推适用,自惟 绝对权始有不作为请求权,相对权则否。陈瑾昆认为:权利在有被侵害之虞时, 得请求预防,但仅以绝对权(即支配权)为限。2.损害赔偿之当事人侵权损害赔 偿之当事人,按之民国时期民法学界通说,约可分为债务人和债权人。下面移用 胡长清之论断分述如次:第一,损害赔偿之债务人,如在一般侵权行为,为行为 者本人;反之,在特殊侵权行为,或为行为人,或为行为人以外之人。第二,损 害赔偿之债权人通常为被害人,但被害人以外之其他几类人,亦可为债权人。具 体包括:(1)为被害人支出殡葬费之人;(2)被害人负有法定扶养义务之第三人;(3)被 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请求赔偿慰藉费)。[10](P187)戴修瓒还进一步认为, 此处所涉之被害人之子女,亦包含胎儿在内。[3.损害赔偿之范围及方法侵权 损害发生之后,赔偿范围应如何确定,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形:第一,当身体、 健康、名誉或自由被侵害时,依据民国民法第195条第1项前段规定:“不法侵害他 人之身体、健康、名誉或自由者,被害人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 之金额。”该条之规定,实为精神损害赔偿,也即慰藉费之规定。①其立法意图 在于慰藉被害人因身体、健康、名誉或自由被侵害时所受精神上之苦痛。损害赔 偿,通常以赔偿被害人财产上之积极的及消极的损害为目的,而该条规定对非财 产上之损害亦应予以赔偿,此为损害赔偿范围之特殊规定。第二,当身体或健康 被损害时,依据民国民法193条第1项规定,除依据一般通则请求赔偿财产上之损害,及依据第195条第1项前段请求赔偿非财产上之损害外,因此丧失或减少劳动 能力或增加生活上之需要者,也有损害赔偿请求权。②所谓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 即其工作能力全部或一部之灭失,所谓增加生活上之需要,例如非服相当之补品 方能支持其身体或健康。[10](P189)至于损害赔偿之方法,针对不同的侵害对 象,又有若干不同:首先,身体或健康被侵害时,法院得因当事人之声请,定为 支付定期金,但须命加害人提出担保。至关于提出担保之方法,法律上并无限制, 举凡物的担保及人的担保,均得有效提出。其次,名誉被侵害时,除前述之得依 民国民法第195条第1项前段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外,依同项后段亦“得请求为回复 名誉之适当处分”,所谓回复名誉之适当处分,例如由加害人登报道歉等。[最 后,物被毁损时,依民国民法第196条规定:“不法毁损他人之物者,应向被害人 赔偿其物因毁损所减少之价格。”依据民法通则,损害赔偿以回复原状为必要, 而此条规定迳许其以金钱赔偿,是为赔偿方法之特别规定。所谓毁损,不以有形 的毁损为必要,即无形的毁损,例如因事实上或感情上使其物不能供本来之使用 因而减少其价格者亦属之。所谓赔偿其物因毁损所减少之价额,如属一部毁损, 固以赔偿其毁损部分之价格为已足,有虽毁损一部而致丧失其物经济上之价值者, 自应赔偿其物原有之交易价值。此外,除对于现实之损害,可以请求赔偿之外, 凡因不能使用收益该物而生之损害,亦可请求赔偿。[33]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演生特点 中国近代的民法学者,在其关于侵权行为之论著中,通过规范解释、理论 辨析、立法比较等多种形式,或对侵权行为之内涵进行归纳,或对其归责原则和 类型化进行探讨,或对侵权行为效力进行阐解,对侵权行为法中的诸多理论问题 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甚至部分论者,亦能结合立法文本并借鉴域外最新之立法例, 检讨立法缺陷并提出立法诤言,这种努力,为近代中国侵权行为法学的最终构建 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不过由于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的理论因子大多源于大 陆法系诸国,加之中国近代侵权行为立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使得中国近代侵权 行为法学之演生还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理论上由早期主要借鉴日本,逐渐过 渡到兼采欧西。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虽难以称得上成熟,但从其发展脉络来看, 已渐从早期单纯译介日本民法学中的不法行为理论,过渡至借鉴日本,兼采欧西, 尤其是德国侵权行为法理论时期。从前文之分析可以发现,早期的中国侵权行为 法相关理论,其“日本化”之色彩极浓,但随着侵权行为立法的推进,当时部分相 关论著,其对侵权行为法之核心概念和内在理论逻辑的阐发,知识结构中的德国 侵权法理论因素在明显增多。甚或亦有学者,对法、瑞、苏俄,甚至英美法中的 侵权行为立法及相关理论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照。第二,体例上的教科书化严重,论著中雷同处较多。就中国近代关涉侵权行为之民法著作的体例缺陷来看,一个 重要不足是相关论著的“教科书化”比较严重。由于中国近代法学的幼稚性,当时 的法学著作多呈一种“教科书化”和“公式化”的倾向。①中国近代关于侵权行为之 理论阐解,多被纳入民法论著抑或债法论著之中,故其也难以挣脱这种浓厚的“教 科书化”窠臼。除清末关于债权之论著多为日本教科书的译本和整辑本外,前揭 之梅仲协、陈瑾昆、胡长清、戴修瓒等所撰之书,皆为民国时较有影响的民法学 教科书。由于以民法学教科书为主要载体,导致当时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相关论 著彼此间雷同之处极多,甚至部分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仅为前人著述的照录和复 述。如前揭之李谟、孙署水、蔡天锡麟等人的作品,其中就存在着较多重合之处。
第三,偏重条文疏注和阐解,理论上的概括力尚显薄弱。清末民国时期的两部民 律草案和一部民法典中的侵权行为条文,廓定了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的大体框架, 详细阐解法律条文并明确其适用问题,遂成为当时民法学者的研究旨趣之一。中 国近代侵权行为相关论著中,多有议者围绕这些相关条文,对于进行了详尽的疏 注和阐解,这使得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又呈现出一种注释法学的倾向。如前 文所述之北京朝阳学院法律科债权讲义,以及之后朱方、洪文澜等人之作品,其 关涉侵权行为之部分,主要为《大清民律草案》和《中国民国民法》相关条文的 注疏。其他前引论著中,亦有相当篇幅着意于侵权行为法条的疏注。相对而言, 纯粹的关于侵权行为法学理层面的探析,则不尽人意,故其理论上的概括力,尚 嫌薄弱。第四,对侵权行为法的理论要点既有共识,亦存有若干分歧。在中国近 代侵权行为法相关论著中,对侵权行为法理论要点的探讨,学者间在部分问题上 能达成共识,但由于撰著者之学术背景和理论取向各异,也存在若干分歧。由于 日本民法学界和德国民法学界对于侵权行为法中的诸多理论问题本身即存在争 议,加之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主要以日本和德国的侵权行为法理论为依托,故 在论证侵权行为法相关理论问题时,学者们多采已心所向之域外理论作为分析工 具,使得其间之争议点和分歧点不可避免得以呈现。此点在前文关于中国近代侵 权行为法理论的梳理中,已多有述及,此处不再赘言。当然,理论阐解的多元化 本身即为民法学研究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也不能例外。但 无论如何,各种多元化的分析理路,丰富了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的内涵,也为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理论的体系化的最终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律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学说以裨补法律之阙为旨趣。”[34]世界 法律发展史的经验证明,法律技术和法律学说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联。② 中国近代继受西方民法的历史经验也同样证明:民法的制定,一方面带来民法技 术层面的革新,另一方面则促进了民法理论和民法学说的引进,而民法理论和民 法学说的自觉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的发展。中国近代的民法学者,在其关于侵权行为之论著中,对侵权行为法领域中的诸多问题进 行了深入地剖析。这些理论成果,作为中国近代民法学者留给后人的重要知识遗 产,具有宝贵的学术传承价值。今天的民法学人,在其从事侵权行为法的理论研 究时,应对这些成果赋予充分的理论关切,并从中获取必要的“支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