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政策的探讨的论文: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的论文选题

浅谈会计政策的探讨的论文

浅谈会计政策的探讨的论文 会计政策的探讨的论文范文一:健全煤炭上市企业会计政策抉择思索 煤炭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首要任务是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梳理。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为了适应公司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扩大了公司会计政 策选择的空间。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按照相应的权责分级、合法选择会计政策成 为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界定可能出现的财务报告会计责任的 有效手段。因此,建立健全煤炭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硬约束机制是当前急需 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定位存在的问题 1.1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缺乏细化标准 我国《公司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会计政策,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 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

上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煤炭上市公司而言,会计政策由谁来选择的规定过于集权, 缺乏具体操作的细化标准。一方面,该会计准则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规定授权 失当,导致煤炭上市公司对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差异性,但依据重要性原则,会 计政策有重大会计政策选择与一般会计政策选择的区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属过于集权,会导致各类 会计监督检查机构对财务报告出现的会计责任界定的困难。

1.2与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不相协调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 原则》及指南规定,“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 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治理层包括 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财务报表过程承担监督的职责,即审核和监督公司的重大会 计政策;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主要是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这样,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时要求公司上报会计政 策选择的相关资料,借以职业判断被审单位执行会计准则是否公允、合法,而会 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过于集权的规定,与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出现了制度 性差异,难免会引起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权属的混乱局面。1.3公司自愿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缺乏强制性 由于经济环境、客观环境的改变,煤炭上市公司原采用的会计政策所 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 况,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有权变更会计政策,但会计准则仅规定了一般原则, 缺乏强制性。如符合《企业会计准则13号——或有事项》规定的弃 置费用会计政策,属于公司自愿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范畴,煤炭上市 公司不执行弃置费用会计政策会导致虚增资产、虚减负债,“人为”虚增会计利润,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经济实质不符,违背了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的基本要求。

1.4滥用会计政策监管不力 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有些煤炭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常常与 会计准则进行博弈,为了进行盈余管理、粉饰会计报表,甚至操纵会计利润,导 致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如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公司将存在活跃市 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范畴,在市场价 格正常波动中,账面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增减公司所有者权益,却与公司净利 润无关,在较短的时间内,当公司需要释放或隐瞒利润时,处置这部分金融资产, 原账面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却形成当期会计利润。这说明政府对公司滥用会计 政策、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监管不力。

2完善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措施 2.1细化会计政策选择主体 为了解决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与完善煤炭上市公司会计政 策选择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 般原则》及指南的规定相协调,建议财政部应以解释公告或专家工作组意见的形 式,按照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在财务报告中承 担的职责大小,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细化权属界定。一是公司股东大会审核和批准 初次发生的新经济业务对会计信息影响较大的会计政策,以及重大会计政策变更。

二是公司治理层审核和批准重大会计政策。三是公司管理层审核和批准一般会计 政策,并恰当地运用重大会计政策。四是会计人员的角色定位,会计人员作为具 体执行会计准则的“行为人”,在对可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相关性和可靠性分析的 基础上,确定一种或多种备选方案提供给公司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对会计人员提供的备选方案做出抉择,其中,对重大会计政策上报给公司 治理层并获得批准,管理层以内部会计文件的形式下达给会计机构,由会计人员 具体操作。因此,从制度上明确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改变会计准则执行与注册 会计师执业中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双重标准的混乱局面,为公司正确执行会计准 则打下良好基础。

2.2公司自愿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应强制执行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政策除了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会计 制度等要求变更外,还赋予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权利。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司应 依据经济业务的变化,对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复核,对不适用的会计政策做出清 理,对于存在多项可选择的会计政策时,公司应以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 关为标准,即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满足相关性会计原则,同时,为了有效约束相 关性会计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要求相关性会计原则必须以可靠性会计原则为 基础。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准则应规定,公司自愿进 行的会计政策变更应强制执行。

2.3剔除不符合会计准则实质的会计政策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实质体现资产负债表观,资产负债表观能够反映 经济业务实质,注重资产、负债的质量,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围绕提高资产、 负债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为标准,对不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政策进行清理规 范。建议财政部对相关会计政策进行修订,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同一公司 同一项业务存在可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清理。如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 得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取消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政策,要求公司必须应 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以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符合资产负债表观。二是改变对公 司绩效考核由侧重对净利润指标转向与公司所有者投入、利润分配无关的净资产 指标。在实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由于绩效考核指标和监管条件更多地侧重利润 指标,导致一些企业为了短期绩效或者规避监管要求人为地操控盈余,滋生短期 行为。究其原因,资产负债表观对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影响是不同的,公司与投 资者投入、利润分配无关的净资产增减变动与净利润增减变动产生差异,甚至产 生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推动有关方面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监管规则, 为新准则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4加大对滥用会计政策的监管力度为了解决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滥用行为,加大对滥用会计政策选择的 监管力度势在必行。一是在制度上强制要求公司年度终了,应逐项对公司选择的 会计政策进行复核,经过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原则的测试,重新确定公司新会计 政策。二是改变对公司滥用会计政策视同重大会计差错的做法,在制度上取消未 来适用法,采用追溯调整法,一律要求公司进行追溯调整,并制定相关账务调整 和财务报表调整方法,从而遏制公司滥用会计政策的行为。三是明确滥用会计政 策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修改我国《会计法》,明确细化规定公司董事会、监 事会、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等在财务报告中承担的会计责任,以维护会计准则体 系作为会计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权威性。

3结束语 会计政策的探讨的论文范文二:有关企业会计政策的研究 内容提要: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政策选 择成为企业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会计政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客观必然的阐述和 分析,进而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展开深入探讨,指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 影响因素及会计选择的具体原则,并针对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进 行剖析,从而提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今后可能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在谈会计政策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政策这个词的含义。从汉语的 字面意思来看,政策意为“为政之策”,原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 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而政策一词在英文中相对应的单词是policy,它不 仅包括公事,而且还包括私事。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政策一词在汉语中得到 了很大的扩展。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把握“政策”一词的含义:①政策 是由政策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团体、个人等)为实现预先的目标有意识地制定 或提出的;②政策的作用在于一经制定便可以指导现在或未来的决策和行动。③ 在内容上,政策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特定的环 境状况为依据而制定的规则、方法及措施。总之,政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既体 现总体的、概括性的原则,又包括相对具体的方法、规定、措施等。会计政策作为政策含义外延之一,不仅具有以上特点,还具有其具体 的限定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文献及几个权威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政 策的定义: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 更》中,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是“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 (spacificprinciples)、基础(basis)、惯例(convention)、规则(rule)和做法(practice)等”。

美国《 会计委员会意见书第22号——会计政策的披露》中将会计政策定义为 “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财务状况 变动以及经营成果,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会计原则以及运用这些 会计原则的方法”。《加拿大特许会计师手册1505章——会计政策的披露》对会 计政策的定义与美国较为类似,“企业所采用的、最适合于当时情形的特定会计 原则,以及体现这些会计原则的方法。”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SAP2)中对会计 政策的解释为“企业所选定并一贯遵循的特定会计基础。”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 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定义也基本与英国类似,都使用“会计基础” 一词。以上各国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定义中,美国强调“特定会计原则以及为 遵循这些原则而采用的方法”,英国则直接以“会计基础”代替会计政策,并将会 计基础解释为“出于财务报表的目的,为将基本会计概念应用于财务交易和事项 所采用的方法”。而“基本会计概念”则指“作为企业期间财务报表基础的主要基本 假设”,并列举了主要的“基本概念”: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一致性和谨慎。可 见,所谓“会计基础”即体现“基本会计概念”(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会计原则或会计假 设)的会计方法(即具体会计方法和程序)。因此,无论是美国会计准则中强调的会 计原则、方法,还是英国会计准则中强调的会计基础,其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 措辞不同而己国际会计准则对为兼顾各国会计准则制定体制以及用语习惯方面 的差异,对会计政策做了最为宽泛的定义,包括了特定会计原则、会计基础、会 计惯例、会计规则和会计方法等,但它们并非指不同的对象,如美国倾向于使用 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词描述会计政策,英国使用会计基础一词,而会计准则由 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通常体现为会计制度或会计法规等。

不管措辞如何,会计政策既包括总的、指导性的会计原则,也包括相对具体的、 体现会计原则的会计方法。会计原则决定了会计方法,会计方法体现着会计原则, 二者共同构成了会计政策的基本内容。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给出会计政策的 初步定义:会计政策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选用的会 计原则和会计方法(程序)。

(二)、会计政策的分类及具体内容在学术界,有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之说。前者指一国或某一 地区的会计实务规范的可选择空间,通常体现为有关法规和会计准则。本文所讨 论的会计政策选择,是与宏观会计政策相对应的,由企业在有关法规和会计准则 范围内制定或选择的会计政策,即企业会计政策,它是企业在其可选择域内,根 据其目标、有关人员的偏好,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的比 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下文若不特别说明,所指的会计政策和会 计政策选择均是就微观层次而言的。) 在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中 规定了会计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披露:企业选用会计政策,主要涉及下列具体内容;
①综合性会计政策:合并政策(包括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业务(包括外 币业务处理及外币报表的折算)、估价政策、租赁、税收。利息、长期工程合同、 结账后事项;②资产项目:应收款项、存货计价、投资、固定资产计价及折旧、 无形资产计价及摊销、递延资产的处理;③负债项目:应付项目、或有事项和承 诺事项、退休金;④损益项目:收入确认、修理和更新支出、财产处理损益、非 常损益;⑤其他。我们认为,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费用分配方法、成本 计算方法等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重要方面。当然,以上所列示的并非全部, 亦非适用于任何企业。企业很可能仅有几项会计政策与以上项目有关,但如果相 关的会计政策并非重大,也可以不予揭示。

关于会计政策的披露,具体准则中有以下规定:企业采用的全部重大 会计政策,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集中说明;特殊行业还应当说明该行业特有业 务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也应揭示;会计政策的披露,不得用于纠正会计报表 本身的错误。我们认为,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将是更有效的 方法,因为它能克服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拘于篇幅的缺陷,能够集中、系统、 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一)、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客观必然 1)、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 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 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 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 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 会计处理方法。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 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 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 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 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 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 断的余地。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 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 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 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 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产生的客观必然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 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 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 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 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 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 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 主权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 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 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 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 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 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便会计信息的揭示 更真实与公允。

3.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 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 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 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 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 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 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 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 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 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 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会计政策”重在指政策内容(原则、方法或程序)本身,而“会计政策选 择”则侧重指政策的形成、修正及调整的过程,即任何会计政策都是政策选择的 结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指在既定范围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 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特点,对可供选用 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拟订会计政策的过程。会计政策 的选择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选择不是个别原则、方法的简单汇集,而是一种整 体优化。即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各组成部分应有内在一致的目标,受统一的政策 思想指导。2)、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的最初确立需要做出选择,而已有 的政策变更也是一种选择。

此外,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它保证了会计法 规的贯彻执行,会计政策是企业会计法规前提下的一种选择,即会计政策是企业 贯彻会计法规,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方针,是在会计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结合企业 实际情况对会计法规规定的具体应用。其次,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一般而言,各具体管理职能部门不愿意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愿 意使用更多的管理权利。要保证这些权利、义务或责任能在管理活动中得到如期 贯彻,使管理活动能够按照最高管理层的意图正常进行,就必须在分解职能后的 管理主体之间,采用一个新的经济管理协调机制,而会计政策就是这种协调机制 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会计政策的规范,约束了各管理主体的具体会计行为,在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管理主体在会计核算中的弄虚作假和主观臆断。此外,会计 政策选择是决定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财务信息揭 示的基础。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无一不以会计政策选择为前提。会计事项的初始确 认和计量以及再次确认和计量都基于对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所 以,会计政策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财务 信息使用者具以进行的经济决策的正确程度,从而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序运作和 健康发展。最后,选择企业会计政策,可以确保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会计信息 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 营结果。而这些财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券人的决策行为, 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企业管理当局 会计政策选择立场问题,就是站在何种角度选择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问 题。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应是多重立场,主要理由如 下:一是现代企业以各种契约(合同)为基础,会计在代理各方利益关系之间起到一 种平衡作用,迫使会计采用多重主体的立场;二是选择会计政策要考虑企业所有 权结构,例如以举债经营为主的企业,债权人的意见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有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否则企业融资就会发生困难;三是政府可能利用会计数据对企业 进行管制或干预,也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影响,等等。

本文认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应是企业关理当局的立场,其理 由如下:第一,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垄断者。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的 分离,导致了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潜在的矛盾。特别是管理当局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不一致。在一家大型的股份公司里,股权可能极其分散,股东对管理当局的 控制就更弱。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当局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工作, 而不是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而决定了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的垄断地位。早在 40年代,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其专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指出:公司组织的所 有权与管理权呈现分离的趋势,以致形成一个权责系统,其中每个人的判断和决 定都不能完全独立与超然,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取悦于利益集团某方或某方卸责而 不能完全依照客观事实决定财务报告的内容。显然,要分析企业会计政策的立场, 也就是分析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指出: 企业对外会计报告对企业利益集团具有决策意义,所有这些团体在对会计程序与 方法做出选择时都是为了尽可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戈登在60年代中期就阐述了 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选择时,尽可能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第二,企业管理 当局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要运行,必须有一 定资源。企业管理当局能否获取投资者的资源,取决于股东债权人等对他们的信 赖程度,而信赖的基础就是信息。各方根据所得到的有关企业管理当局的各种信 息,其中包括会计信息,来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能力和道德品质。为了获取 资源,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向各利益相关方提供能证明其使用效率的信息,根据理 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当局是自身效用最大化者,当发布公允的会计 信息可能损害他们效用最大化目标时(如严重亏损可能导致他们报酬的大幅减少 甚至被解聘),他们就有动机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甚至提供虚假会计报表。一般 来说,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信息市场。企业要从资本市场 上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它就必须学会利用会计信息的披露来树立其 健康的财务形象。一般情况下,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越好的企业,通常也被认为 是财务状况越健康的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生产上的周期性、季节性和市场的不 确定性,其业绩很难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增长势头,甚至会出现大幅度地波动。

因此,企业管理当局的最佳选择通常就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左右会计信息的生 成,以维持企业“稳中有升”的财务形象。当企业业绩很好时,他们可能多提准备;
而当企业业绩不好时,则通过动用这些准备来平滑收益。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在 选择会计政策时,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第三,会计信息是考察管理当局受托 责任的主要指标。现代企业被认为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各利益主体为其自身利 益所驱使;而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一方同意代表另一方行动的关系。

所以,有些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会愿意受雇于企业,其目的在很大程 度上是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有形的或无形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丰厚的报 酬或高额的在职消费等).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管理企业只是他们获取自身利益的 手段。而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业绩,用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但由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不可观测性,所以会计信息反映的 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受托方经营业绩的主要尺度。这促使管理当局在会计 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左右会计信息 的生成,以获取自己的利益,即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当局的立 场 (二)、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因为企业的各利益相关方都对企业进行了某种投资,他们都期望能从 企业创造的利润中获取相应份额的收益,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减少摩擦和代理 风险与代理成本,个利益相关方就希望通过以订立合约的方式来具体规定在各种 可能的情况下每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因此,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 雇员都与管理当局订有某种合约。当然,这里所指的合约的泛指的,它包括正式 的与非正式的、有形的与无形的、自愿履行的与强制履行的。与这些不同利益相 关方的合约就是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

1)、与股东的合约。根据治理结构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经 营权和所有权的高度分离,甚至是“彻底”分离,管理当局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公司甚至有“经理帝国”之称。但是管理当局经营管理的资产终究来源于各相关方 的投入,其中股东的投入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在管理当局与各相关 方订立的合约中,与股东的合约是最为重要的合约之一。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 东与管理当局处于委托——代理链的两端,两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 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 势侵犯股东权益。要使管理当局的目标与股东目标趋于一致,通常是通过管理当 局与股东之间订立的管理契约来实现的。一个有效的管理契约应当为管理当局提 供恰到好处的激励,促使其行为选择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由于许多企业并未 上市(即使是上市公司,其股价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价值,特别是我国,流 通股仅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0%多),从而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预测到。在 这种情况下,企业收益就成为衡量企业价值变动最适当的指标。根据分红计划假 设,若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当局更可能采取把报告 收益由未来期间提前到本期确认的会计政策。我国《公司法》第38条规定的股东 大会的职权中有:①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②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③审议 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④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 损方案;⑤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等。这些都与会计数据有关。董事会作为公 司的决策者(本文认为经理人员是执行者,董事会与经理人员共同构成了管理当局),要使其制定的方案或决议得以通过,他们有选择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会计 政策的动机。

目前,我国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了解决激励不相容、责任 不对等等问题,开始试行年薪制。在年薪制下,企业管理当局的收入由基本工资 和效益工资构成,其中效益工资主要与企业的净收益或净资产增值挂钩,在利益 驱动下,管理当局有倾向于选择最能达到考核指标(净收益或净资产增值最大化) 的会计政策的动机。

2)、与债权人的合约。詹森和梅克林首先注意到融资方式不同,代理 费用是不同的。相应地会有不同的代理行为(包括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企业用说 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以从中获得大部分剩余;若投资失败, 由于“有限责任”的法律规定,股东在破产时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则要承 担全部后果。为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债权人往往要 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在借款偿还期限内,债权人与债务 人之间订有一系列保护性合约条款。这些条款常涉及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 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协议的条款,则视为违约,整个借款将 立即到期。这类合约中有许多是以会计数据定义违约行为的,这将促使管理当局 选择可减少违约可能性的会计政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当局愿意选 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此外,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 下将发生违约行为,人们将预期管理当局变更会计政策,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 发生。通常情况下,有债务合约的企业比没有债务合约的企业更可能采用可增大 收益和资产的会计政策。就有债务合约的企业来说,它们与关于利息保障倍数的 限制性条款联系与紧密,便越有可能采取那些能提高此财务比率的会计政策。瓦 茨和齐默尔曼的研究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管理当局 便越可能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移至当期的会计政策。

3)、与政府的合约。在企业代理关系的各利益相关方中,政府是其中 之一。西方政治活动理论提出了政治活动要用到会计数据的理论。例如这种理论 假设政治家们常利用巨额的报告收益作为垄断的“证据”;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 于制定管制行业(如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这些收费标准是根据会计上采用计算 成本的公式确定的),限制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形式和数量;政府的税收也是以会计 利润为基础。不论是收费标准的制定还是税收是征收,都将引起财富的转移。若 某个企业存在着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的转移,那么可以假定它的管理 当局将采取能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政策。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赢利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可能 引发危机而受指责的企业(如石油公司),其管理当局相对于未受到政治压力的企 业而言 ,更乐于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变动的会计政策。我国《公司法》、《证 券法》等法规对配股和暂停上市的规定中,有不少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为避免摘 牌或取得配股资格而进行会计选择甚至会计操纵的行为的例子也不少。如统计显 示:1997年新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前3个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同期全 国国有企业相应指标平均值的5倍以上;此外,我国证券市场上的“10%现象”也是 如此,1997 年度的723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在10%到11%之间的企业多 达205家,而在9%到10%之间的仅20家。

此外,与供应商,顾客等的合约也会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 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不一致,企业在基于各种合约对会 计政策进行选择时,可能会存在矛盾,如就与政府的合约来说是最佳的会计政策, 从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的合约来看,未必是最佳的。企业会计政策 的选择可能随着与各利益相关方签订的合约中有关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企业管理 当局应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中做出选择。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原则 由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 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 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 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 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 项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 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 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 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 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 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2、一贯性原则。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 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 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 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 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 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 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 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 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 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 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 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 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 同的辨证关系。

4、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 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 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 业就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5、遵守职业道德原则。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 件。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的现 象十分严重。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 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开展。

四、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在我国,选择会计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考虑 (一)、出于企业自身物质利益考虑 众所周知,当前国有企业的经理、厂长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他们取得 工资奖金的具体数据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考核标准则往往是反映当前利润(亏损)完成情况的财务指标:投资汇报率、产值、销售 收入、销售利润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等。由于这些指标都是 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管理人员为取得更多的奖金以提高其现值,往往会选择增 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根据调查,有36%的投资者认为经 理人操纵利润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二)、出于企业管理者的政绩考虑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位待遇与其经营业绩挂钩,取得什么样的业绩就 相应地授予什么级别的荣誉称号:如中国优秀企业家到某个部门担任行政职务。

这样,厂长经理们为了自己的仕途,就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 由于国有企业跟当地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地关系,地方财政、政府目标都跟企 业经营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出于迎合政府偏好,企业管理当局也会选择增加当 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三)、出于筹措资金考虑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把贷 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必须要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而 银行确定企业的资信能力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所以企业面临资金短 缺,急需贷款时,管理当局就会选择能够提高其资信的会计政策。57.68%的上市 公司经理人认为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形象是利润包装的动因,55%的投资者 认为利润包装是出于提高公司筹资能力的动机。

(四)、出于上市的考虑 为了从证券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许多公司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 望十分强烈。但是,根据我国证券法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连 续三年盈利的经营业绩。于是,许多企业为了股票发行及上市,通过选择平滑利 润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三年盈利。有67%的投资者认为,上市前的利润操 纵比上市后更为严重。

(五)、出于配股考虑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就希望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筹资:
增发新股或配股。但是,中国怔监回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有严格要求。在1994年前, 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0%,属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的公司略低,但也不能低于9%。在 这种监管措施的影响下,10%的净资产收益率便成了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业绩优 及发展的分水岭。净资产收益率10%以上意味着该公司具有资本扩张的能力,而 资本扩张被看作是公司发展潜力的象征。于是,监管措施的影响、公司自身对配 股资金的需求以及投资者简单的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存在,促使企业在会计年度结 束时测算本年度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达到10%,就会做系统工程,重新选择 适当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统计结果表明, 1996年起,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11%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逐 渐提高,至1998年,竟达到28%。即使是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对此也不予否认,在 《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中,有91%的经理人认为操纵利润是为了获得或保持配 股资格。

(六)、出于避免处罚考虑 上市公司并非公司股票一上市就万事大吉,由于经营业绩不好会受到 各种处罚.首先,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作好1997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 知,”凡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公开作出解释和道歉外, 将停止上市公司两年内的配股资格.中国证监会还将视情况实行事后审查,如果发 现公司有意出具虚假盈利预测报告,误导投资者,将根据有关法规予以处罚”。但是, 有的企业为了多募集资金,还是会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实现其目的, 31.08%的经理人认为为防止连续亏损3年或者扭亏为赢是利润包装的动因。其次, 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 被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按目前情况,公司取得发行股票且上市交易的资 格非常不容易,公司股票上市后又被摘牌,不仅对股东是莫大的损失,而且丧失 上市资格意味着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被白白浪费掉。因此,上市公司往往认为被 摘牌是对公司最严重的处罚。为保住上市资格,管理层往往会采取有利自己的会 计方法和程序。目前,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最常用的策略是集中一个 会计年度提前确认损失和费用、延期确认收入。另外,利用关联方交易、资产重 组或债务重组等方法转移不良资产,获取暂时收入,也是十分常见的手段。

(七)、出于避税考虑 在一些“内部人控制”的国有企业,内部人认为“确保企业利益”。会选 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在我国先行的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国企 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采取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的会计政策,以确保所缴纳 的税收能够进入某一地方政府的口袋。五、会计政策的启示及我国会计政策选择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仍滞留在低层次上,如为了获得纳税好 处或为了有利于筹资。为了达到前一个目的,许多企业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 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企业往往粉饰报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今后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重视并朝规范化和高层次方向发展。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趋向于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 利益集团的需要。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 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 体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雇员等,他们都做出了特 殊投资。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为了尽可能维护其自 身的利益都需要了解备选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 计政策时,不得不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从中获取自己的那部分利益。

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将越来越注重整体优化。企业会计政策 是一个系统,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 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从单一动 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企业 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 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 原理,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 析,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强。可以预见,在 以会计准则建设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全面建立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和有关部门与机构执法力度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 度提出新的要求。

(六)、出于避免处罚考虑上市公司并非公司股票一上市就万事大吉,由于经营业绩不好会受到 各种处罚.首先,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作好1997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 知,”凡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公开作出解释和道歉外, 将停止上市公司两年内的配股资格.中国证监会还将视情况实行事后审查,如果发 现公司有意出具虚假盈利预测报告,误导投资者,将根据有关法规予以处罚”。但是, 有的企业为了多募集资金,还是会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实现其目的, 31.08%的经理人认为为防止连续亏损3年或者扭亏为赢是利润包装的动因。其次, 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 被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按目前情况,公司取得发行股票且上市交易的资 格非常不容易,公司股票上市后又被摘牌,不仅对股东是莫大的损失,而且丧失 上市资格意味着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被白白浪费掉。因此,上市公司往往认为被 摘牌是对公司最严重的处罚。为保住上市资格,管理层往往会采取有利自己的会 计方法和程序。目前,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最常用的策略是集中一个 会计年度提前确认损失和费用、延期确认收入。另外,利用关联方交易、资产重 组或债务重组等方法转移不良资产,获取暂时收入,也是十分常见的手段。

(七)、出于避税考虑 在一些“内部人控制”的国有企业,内部人认为“确保企业利益”。会选 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在我国先行的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国企 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采取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的会计政策,以确保所缴纳 的税收能够进入某一地方政府的口袋。

五、会计政策的启示及我国会计政策选择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仍滞留在低层次上,如为了获得纳税好 处或为了有利于筹资。为了达到前一个目的,许多企业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 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企业往往粉饰报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今后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重视并朝规范化和高层次方向发展。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趋向于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 利益集团的需要。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 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 体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雇员等,他们都做出了特 殊投资。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为了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的利益都需要了解备选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 计政策时,不得不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从中获取自己的那部分利益。

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将越来越注重整体优化。企业会计政策 是一个系统,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 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从单一动 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企业 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 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 原理,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 析,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强。可以预见,在 以会计准则建设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全面建立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和有关部门与机构执法力度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 度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