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资源法律保障机制探索
区域与资源法律保障机制探索 本文作者:李长健 韦冬兰 朱闵 工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关键 性的因素,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 展的重要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是顺应区域发展阶段性 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0必然要求。区域经济系统是构筑于 一定的资源系统之上,并与之发生耦合关系的系统。资源、环境的变化不仅是经 济系统运行的结构,而且会直接反馈于经济系统。加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保护好环境,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法治 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在这样的背景 下,开展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 义。一、理论导入: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法价值理性 (一)目标价值定位 社会公平正义正义和公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党中 央更是从历史的高度将公平正义确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 义法治的重要理念。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思想家、哲学家对正义的真谛进行了 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进行了阐释。柏拉图 在5理想国6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正义问题,指出正义是善的城邦的美德之一,其 总的原则是/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0。亚 里士多德在5尼可曼伦理学6中强调,正义指的是/各得其所0,也就是每个人都应得 到他资格内理应得到的那一份。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指的是合法、公正和公平。
约翰#罗尔斯对正义作了精辟阐释:/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 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0/正义是促进事物向公平方向发展并维持公平状态的一种 道德力量。0/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不外乎公平。正义和公平是一对孪生兄弟0。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那么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法律保障机制当然也是以公平正义为 目标趋向的。正义意味着公平、公正、公道、合理。在我国法治建设中,正义应 当成为我国社会法律体系的核心价值。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有:一是权利的公平, 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和基础。在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过程 中,必定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权利的形式、内容、种类等予以确立,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应得权利,这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首要价值目标。二 是机会的平等,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 环境统筹管理的目标,必定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保障区域成员都有同等的机 会,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权利的公平。三是分配的公平,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标 准和归宿。和谐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利益的和谐,利益是一切行为的根源,因此 要实现区域与资源、环境等不同区域各个领域不同阶段利益的和谐,就要达到分 配公平这一基本要求,即法律制度的设立要以公平方式分配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合 理分配社会的利益,使区域所有成员都可以公平地获得其应得和可得利益,这也是 评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主要依据。
(二)发展价值定位)))政治民主 民主一词导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由De-mos和Kratos合成,其原意是/人民 的权力0或/人民的统治0。它既是一种观念形态,更是一种实践理性;既是一种本质 或内容的要求,更是一种模式或样态的体现。民主政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 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法治的政治环境,因此实现 政治民主对于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是区域 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法律保障机制的发展价值定位。首先,从环境权 力决策机制来看,民主意味着以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 原则。在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运作过程中,要想做到环境决策民 主,就必须把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实现。其次, 从环境保护民主中的国家管理来看,民主意味着人民广泛参与的平等权利。意味 着全国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广泛权利。只 要是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或重大政策,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决策过程 中,将更多地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使人民拥有更大的参与权、发言权,真正做到 环境保护民主,促进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最后,从环境发展民主的价 值定位来看,民主意味着自由的最大化。每一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自由是天赋的 人权。/人人是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所 有权。0环境发展民主不仅要保护公民的生存权还要保护公民的发展权,实现人民 的最大利益,使他们的自由最大化。政治民主同时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 境统筹管理法治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
二、理念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应然契合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在深刻认识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力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持 续发展的概念,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 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 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 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受区域、 层次和领域限制的持续性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其现已为许多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等各社会阶层所接受。其一,区域协调发展促 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资源、环境可支持发展的前提,资 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 展反过来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 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资源、 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三,区域协调发展和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互促手段。人类在区域发展中,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 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的资源、环境作为代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则必须保证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成本全部内部化。而要实现资源、环 境成本的内部化,合理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优先选择。可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前提,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是落实可持续 发展的结果。
(二)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区域协调发展是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因素发展上 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区域利益同向增长,区域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 状态。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和谐、经济发展水平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社会的共同进步。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发展,即各区域 都享有共同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的同时,也要为中部的崛起提 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东部落后区县,做到经济发展中/公平0和/效率0的兼 顾。因此,它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协调区域发展中的/效率0与/公平0。这里的/效率0, 就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这里的/公平0,包括过程公平(机会公平)和结 果公平(实际公平)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要给各区域均等的发展机会,使得各区域在 统一的市场上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以牺牲任何区域的经济 利益为代价;后者是指要对发展条件差的落后区域给予有效的扶助和支持,使各区 域在共同发展中有效控制和缩小发展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里的/协调0,主 要就是协调好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效率0与各地区获得利益的/公平0的关系。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子系统的同时必须兼顾到环境子系统承载力,发展既要保持适 当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 代价片面追求高增长,两者之间是统一协调关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处理好资源、 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一,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的反映。
在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发展条件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 而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供需上的互补性和发展上的依赖性。其二,区域协调发展对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随着区域协调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 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能力逐渐加强,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 界。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可以改变自然界的状况。当人们按自然的规律办事, 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就可能使资源、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反之,若违背客观规 律的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就会使资源、环境系统出现恶性循环。其三, 资源、环境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互进。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 境条件,可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资源,也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的更多废弃物,从而 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实力增强了,人们就 可以拿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用于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废弃 物进行治理等。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良好环境条件 的需求越来越强,人们就会主动地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环境质量,促使区 域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新财富观理念 /财富0是人类对事物的最基本、最广义、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判断,/财富观0 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看法和态度。作为/财富0载体的事物是针对特定主体而言 的/有价值的东西0,包括物品和服务。在经济学中,财富是指按价值计算的富裕程 度,资本和财产通常被作为财富的标识,但在狭义上,资本常被用来代表货币形态 的财富。马克思财富观认为,财富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财富的来源除了劳动之外, 至少还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恩格斯也说:/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 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0。正如威廉#配第所 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0在马克思的笔下,土地代表自然资源与自 然环境。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强调了资源环境是物质财富之源,为今天确立区域 可持续协调发展经济的财富观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往的财富观存在着一个共同问 题,即只有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才构成国民财富,否则只能是潜在的国民 财富。它们只着眼于物资生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崇尚在攫取自然和征服自 然的过程中获取财富,忽视了环境生产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财富创造的贡献。
它们否认一国全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作为整体的使用价值,也是一个社会或国家的重要财富。然而,它们不仅是经济系统的物质财富之源,而且其本 身就是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宝贵的财富,应该定义在国民财富之内。正是基于此, 为了满足国民福利最大化的要求,解决GDP最大化的工业经济模式带来的负财富 问题,在财富形态上就面临着从单一的价值化财富形态向价值及实体的双元财富 形态的转变,面临着从传统的财富观向新的财富观的转变。其一,我们首先要先确 立生态财富新理念。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其载体是 自然物质,不能把生态环境的物质承担者当做物质财富,更不能把生态环境同具有 生态环境的自然物质这个载体混为一谈,必须把它独立作为一类财富,即生态财富。
生态财富是指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有人类劳动参与其中而且具有人类生存与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产品,或者说是由生态系统直接供给社会生产、人们生命与 生活需要的生态使用价值的总和。其二,新财富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生态自然 财富观。生态自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大的财富。政府倡导区域资源、环境协调 发展就是要发展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需要我们树立生态自然财富观,这是因为生 态自然将会成为未来财富创造的主要资源。其三,新财富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 价值化与实物化融合的双元财富观。要实现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 发展,必须从单一的价值化财富经济体系向价值化与实物化双元财富经济体系转 型。
三、制度供给:法治建设与资源、环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互促 (一)法治建设保障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化进程,引导区域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制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中的 地位日益突出。可通过各种制度安排间的互补,为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 供保障。从区域发展角度而言,处于制度层面的法治手段是渗透于行政管理、市 场运行、国民意识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规范机制,可以推进资源、环境区域生态化 进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一,法律法规的稳定性保障区域资源、 环境生态化推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稳定有效实施。法律法规不仅 为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化提供法律依据,而且决定并影响其法律地位,使其法定化、 制度化得到有效的推行。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稳定发展, 它需要一系列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实施, 而法律法规的稳定性恰恰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机制稳定实施的基本要求, 从而使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战略和政策能有效地克服依靠行政 策命令、行政手段来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政策多变、朝令夕改0的弊端。其二,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稳定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化秩序,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行为者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并不会 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带来的成本,要减少这些外部不经济即环 境资源的破坏带来的社会成本,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安排规 范每个经济行为或个人行为。法律法规一方面将环境生态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范、计划,通过各项法律制度规定及其实施,协调区域内的发展,合理分配资源;
另一方面在微观上考虑各种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对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或危害 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予以有效地制止乃至制裁,追究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违法行 为的法律责任。
(二)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完善区域法治建设 第一,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化立足可持续发展,更新了区域法治建设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伦理观、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对法治建设的理念必将产 生重大影响。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区域自然资 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会约束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 调整区域法治建设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取向的价值观,植入人与自然关系调整的 新财富观理念。在区域法治建设中,应以人和其他生物都要共同遵循的自然规则 为标准,确立新的正义观和价值观;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 不仅要明确人对自然的权利,也要明确人对自然的义务。第二,区域资源、环境生 态化深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地方立法体系,促进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立法主要集中在地方经济立法、环境资 源立法和社会立法等方面。从目前的地方立法来看,在促进资源、环境保护与经 济发展相结合的地方立法方面,经济立法往往是被动和消极的,经济立法中很少提 及环境保护的内容,职责不清,很少触及环保所涉及的深层问题。地方环境资源立 法,没有将环境资源的保护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结 合起来。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树立整体环境观,以/生态环境0作为主体概念,将生 态安全纳入地方环境资源立法的调整对象,并将资源、环境的保护提升到生态文 明的新高度,构建融合资源、环境与生态观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
四、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法律保障机制架构 (一)构建多层次、可持续性的法律体系 在区域和谐发展背景下,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社 会主义法治化的目标,构建多层次、可持续性的法律体系就是其基本要求。法治化立足法制完善,包括立法、司法、执法,由这些体系组织而成的一个纵向的法律 运转体系。法制体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所有的法律部门合理地结合成为一个 内部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健全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在一 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中,要求法律各部门门类齐全,内容完备,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 法律部门都应该完备,以保证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区域都有法可依。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仍然还有一些法律部门未健全,要尽快 使法律之网臻于完备,尤其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障方面的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制度,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以促使 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第二,在完备法律体系的同时,注重法 律体系的可持续性。区域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还应注重法律体系的可持续性, 以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区域和谐发展的法治化制度要素,就是要建立 多层次、可持续性的法律体系,要求各法律部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 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 要求。
(二)构建法治与民主的互动机制 区域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法治,而且还需要民主。构建法治与 民主的互动机制,是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法治化的促进机制。依法治 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这说明,民主应该是有 法律制度保障的民主,法治也应该是民主的法治,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第一, 法治保障民主的体现。法治的前提就是制度的健全,在区域法治化的进程中,制定 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将公众民主参与的方式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 样才能保证民主参与的稳定与长久,保证区域法律制度的建设是代表最大多数人 的公共利益,并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民主是以法治做 为保证的。第二,民主促进法治的实现。实现民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法治化的过 程。首先,法律制度的建立应以民主为目标,也就是说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 价值理念应成为区域法治建设的宗旨,法治在立法中以这些价值目标为其追求,实 际上也就是以民主为其价值取向。制订出体现和维护人民共同利益的法律,才能 使法治具有合理性和合目的性,保证区域法律制度的良性运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法律保障机制良性互动发展。其次,法治的基础性要求 就是民主。从立法来看,就是要确保立法的民主与透明,具体的做法有:将法律草案 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或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当面听取意见,从而使法 律的提出、审查、决议、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能反映民意,充分体现透明、民主。
在执法方面,也要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透明执政。一方面政府根据区域法律制度的规定,依法行政、民主执政;另一方面,法院、检察院根据区域法律制度,公正司 法,确保人民的各种权利得到保护和尊重,且在执法过程中,要保证执行的过程是 在阳光下进行,做到透明民主。在监督环节上,要健全区域内的监督机制,并加强社 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报告权,为完善各项制度和法治建设提供 民主程序的保障,保证监督环节的透明和民主。因此,实现政治民主的过程实际上 也就是法治化的过程。
(三)完善区域统一协调机制 区域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最本质的体现是有共同的决策机构和相对完善 的决策机制。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一体化协调机构是促进资源、环境与区域 协调发展的有效保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推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需要有一个由各经济体共同组成的组织机构。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根据各 自区域性特点,各省市在制定省一级规划时必须进行相互磋商,都要以区域的大战 略、大目标为发展前提。在涉及区域资源、环境生态立法方面,积极探寻与周边 各省市实行法律合作,包括立法合作和执法合作。既要考虑本地区的自身利益,也 要顾及对周边地区的不利影响,避免各地区之间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 费。在立法合作方面,可将相关的法律草案交由各省市讨论提出意见,加强立法的 一致性,提高法律的实施效果。在执法合作方面,涉及区域生态管理的各政府部门 可定期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各地区域生态执法信息,加强法律实施中的协调合作, 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是按照生态资源定价的理念,从实现生态文明、 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妥善协调区域利益,按照/谁受益,谁保护0,/谁破坏,谁恢复 0,/谁污染,谁治理0的生态补偿原则,建立受益区对受损区、城市对农村、富裕人群 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把生态资源的保护和 利用定位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消费0,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公 平公正、权责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利用制度创新实现生态保护的经济效益化, 主要涉及生态环境效益与评价、自然资源保护等多方面内容,从而能有效整合区 域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管理、科学补偿,使人民充分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 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以此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为保障本区域的环境安全,必须 把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来考虑。山东工商学院学报,应 当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明确划定保护地区或限制发展地区,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农田和林地,发展生态绿地, 改善地表覆盖状态。对因被划为特定生态区而可能致贫的地区,由中央政府统一 协调,按照利益和成本分担的原则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区域内各地区的持续协 调发展。(五)完善环境金融资本融资机制金融资本在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 统筹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资本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 高效融通,是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建立 区域内的金融合作战略协调机制和环境金融资本保护机制,制定共同的区域金融 政策,创建优良的诚信环境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拓展金融资本的融资渠道,共同 发展区域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金融合作基金。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 机制促进区域金融发展,使得信贷资源分配更加注重市场化、区域化、可持续化, 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吸取资金的/洼地效应0,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国内其它 资金的流入,从而实现资本在区域经济圈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高效融通。充分发 挥金融在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加速器0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优势发 挥,实现产业互动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六)发展环境文化创新机制 文化既内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又外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制度 和规则等,文化动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发挥文化的最大正动力, 抑制文化负动力,以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张力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导引形成文化 发展力,以稳定、和谐的文化动力机制,构筑/一体多元0的可持续文化动力体系。
文化动力是一种渗透于人类生活中的以价值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在社会活动中 整合而构成的综合能量。文化动力的形成能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 习惯的演进和改变,从而激发人们身上所蕴含的潜能,在现实中焕发生机勃勃的生 命力,并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因此,发展社会文化创 新机制,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科技观、价值观和新财 富观。新财富观倡导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历史上人类生活的实 践证明,先进、优良的文化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狭隘的文化则阻碍社会 经济的进步。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面临变革与转型,客观环境的改变必然要求观 念形态进行相应的改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科技观和价值观及发展新财 富观,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而24提出的迫切任务,也为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统 筹管理的法律保障机制提供了持续性动力机制。其次,还需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从个人财产权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 式,以及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为发挥制 度的最佳效用,就必须建立与区域和谐发展法治化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是树立制度文化观念,必须与 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落后于社会发展,也不能超前于社会发展;二是制度文 化的建设,必须要充分体现民主、科学,这样才能使制度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
(七)构建区域生态循环经济保障机制 区域生态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是在区域经济 市场机制作用下,按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自然流动为基线,构造其产业 结构,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经济形式。它是在企业、园区和城市实现了循环经济 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强化区域联动、构造合理的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以消耗资源和 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观,倡导新财富观理念,依照科学的产业政策对国 际资本投资的地区和产业等进行引导,以优化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和投资结构等 完成区域间上下游产业的耦合,形成区域内协调有序的产业链。因此,跨区域的循 环经济项目必须进行区域性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加强环境与资源检测的科学化、 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提升资源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 业,从而实现生态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地延效应,这也是区域资源再利用、建设节约 型社会、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以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体制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