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公正
呼唤公正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主流和趋向是政治民 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是一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变,其 间既要打破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 也要出现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新分配, 更会产生道德观念的混乱和重建。
一、我们迫切需要的道德观念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对应的,所谓“对 应”是指,道德观念既适应社会生活,也规范社会生活。但是在中国由传统社会 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绝大多数 人都生活在农村;
现在则大步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去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家庭, 人们以家庭和家族为纽带形成社会关系网络;
现在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将 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打破了,社会的基本单位变为个人,家族关系 在弱化,家庭 在缩小。
剧烈的社会变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道德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 击。虽然过去几十年人们一直生活在相对清苦和贫困之中,但是统一的计划经济 和福利制度使人们的生存境况大体相当,并具有稳定感和安全感。人们虽不富足, 可也心安理得。近年的经济市场化和彻底的商品化打碎了原有的生活基础和背景 体制,一方面,社会确实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但由于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 随之建立起来,人们普遍感到没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 虽变得更为 富足,然而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很多人感到愤愤不平。
道德观念的功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个人是有道 德的,就在于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就此而言,任何道德观念的形成都 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但是,就每一时代而言,人们的 道德观念又都是从传统中继承过来的。换言之,道德观念的性质受两种因素制约, 一个是横向的时代,一个是纵向的传统。时代在不断 变化,有时缓慢,有时迅 速。虽然道德传统也在变化,但其速度和程度则远远落后于社会变化。这样,当 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时代(如现代化的过程),道德观念就变得与其不相适应, 由 此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和失序。
这种混乱和失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 会秩序变化了,原来 用以规范它们的道德观念失去了意义;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一些新的 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这些 新道德观念还没有形成。
中国的道德传统同儒学思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仁”在人 们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方面表现为“亲亲原则”。“亲亲原则”主张, 每个人对待自己的亲人应该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对亲人应比其他人更亲。甚至 亲人之间也不一样,对父母应比对其他亲人更亲。例如,看见一个与己无关的人 偷东西,有道德的人就应该起来揭发;
而家里 人偷了东西,则应如孔子说的那 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圆圈,家庭位于圆心,其他 人的位置取决于同家庭关系的远近,位于圆圈内或近或远的点上。“亲亲原则” 同这种社会结构是对应的。但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中国传 统社会的结构,使人们走出家族关系和家庭关系,使其从家庭或家庭的一个成员 变为社会的一个公民或机构的一个雇员。在这种情况下,“亲亲原则”丧失了规范 人们之间关系的道德功能。如果人们现在仍然用“亲亲原则” 来指导自己的思想 和行为,就会引起极大的道德混乱。
如果说某些关键的传统道德观念(如“亲亲原则”)已经过时了,那么 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道德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道德观念是 什么?我认为,对于一个现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具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本 制度的中国,最需要的道德观念是“公正” .换言之,“公正”是适应于现代市场经 济和民主政治的核心道德观念。从制度层面来说,古代中国(王权)的基本道德 问题是如何实现“仁政”,当代中国的基本道德问题是如何实现 “社会公正”。
二、什么是公正? 市场经济需要公正,民主政治需要公正,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呼唤公正。
那么什么是公正? 首先,公正意味着正义。正义同利益是对立的,这里的利益是指个人 的利益、一些人的利益或群体的利益。正义是一种道德命令,它要求我们不应该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做出选择、判断和决定。正义是一种道德约束,它给我们每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了公正的道德限制。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害关系, 在处理涉及利益(财富、权力和机会等)的事情时,“亲亲原则”的因素(亲疏、 远近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起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正义感,就要超越“亲亲原则”而公正行事,或者当自己的利益同正义发生冲突时,使自己的利益服 从 正义。
例如,当一些人一起申请某个职位时,正义就是这个职位对所有人都 是开放的。如果我是负责选择申请者的主管,而我最终选择了一位申请者,不是 因为他比其他人更称职,而是因为他是我过去的一个学生、同我关系更密切,那 么我的决定不仅对其他申请者是不公正的,而且也是不道德的,或者说我是在败 坏(职业)道德。人的权力越大,道德负担也就越重,也就越应该为维持公正而 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尽管每个人都应该维护正义,但那些位高权 重者应该 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
其次,公正意味着平等。公正要求我们在公共事务中,不分年龄、性 别、地位、阶级、亲疏而平等地对待每个人。现代社会是法制的社会,而公正应 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美德。就此而言,公正不仅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 意味着所有人的道德地位都是平等的。公正作为现代社会的美德同“亲亲原则” 是对立的。“亲亲原则”要求按照亲疏远近来不同地对待人们。从现代道德的角度 看,只有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才是公正的。反之,如果我们按 照“亲亲原则” 行事,那么就是不公正了。
在现实生活中,当公正同“亲亲原则”发生冲突时,失败的往往是公正。
对于那些既不把公正当做第一美德也不准备践行公正的人,除了道德约束之外, 还必须辅之以制度上的强制。换言之,为了做到公正,必须有规则或程序的保证。
在这种意义上,公正首先是程序上的 公正,而每一个人都必须按照相关程序行 事,遵守相关规则。
最后,公正意味着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是公共理性。马克斯 ·韦伯正确地指出,现代化就是理性化。为了做到公正,我们做出的决定应该是 理性的,而不应该是非理性的。第一,理性使公正具有普遍性,而一件事情是公 正的,意味着它普遍地适用于所有同样的情况。第二,理性要求公正应该是客观 的,不应是主观的,即公正应有一种公共的标准。第三,理性的应用应该是公共 的,而不应是私人的。所谓理性的公共应用,就是指我们作为人类社会一个自由 平等的成员来应用理性;
所谓理性的私人应用,则是指我们从个人、小团体或 某 种机构来应用理性。
相反,由“亲亲原则”所支配的决定往往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它是 受个人的情感动机支配的。当然,并非所有“亲亲原则”的决定都是非理性的,但即使是理性的场合,这种理性的应用也是私人的,而不是公共的。公共理性是现 代道德的一种内在性质,是对道德主体所施加的一种限制,即我们必须作为一个 社会的公民而非一个“家庭”的成员,并从公共理 性出发,来判断什么是公正, 什么是不公正。
中国目前正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的,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也是现代的,但人们还 未拥有现代的思想,特别是还不具备现代的道德观念。这样,一方面,由“亲亲 原则”所体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它还在起作用,还在潜移默化 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另一方面,“公正原则” 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道德 观念,然而它还没有普遍地在人们内心深处扎根,还没有变为压倒性的道德意识, 还没有取得对“亲亲原则”的支配地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亲亲原则” 是已经 过时的道德观念,但仍在起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一种败坏道德的结果,即凡是“亲 亲 原则”还在起作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不公正。
三、如何实现公正? 公正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核心道德观念。那么这种公正的道德 观念从何而来?如何能 够使人们遵循公正的道德观念?如何使公正成为人们心 中普遍地、压倒性的道德意识? 道德观念是伴随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而一起发展的,后者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前者相应的变化,尽管这种关联在某一历史时刻既不直接也不明显。现代 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需要公正的道德观念,而且这种公正的道德观 念也确实在不断形成。实际上,现在的主要道德问题不是人们没有公正的观念, 而是公正不能在人们心中成为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也就是说,不是人们不知 道什么是公正,而是当公正同“亲亲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公正便让位给“亲亲 原则”。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道德体验:当事情与我没有利害关系的时候, 我能够做到公正(这并不难做到);
而当事情同我具有利害关系的时候,尽管我 知道什么是公正,但最终起作用的往往还是“亲亲原则”。个人的道德困境就在这 里,社会的道德 混乱也在这里。
那么如何能够使人们道德意识中的“公正原则”压倒“亲亲原则”呢? 首先,全社会都应呼唤公正。人的道德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同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密切相关。儿童最先从父母、老师、亲友那里学习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成年人也从外界接受道德 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如果整个社会都呼唤公正,各种教育、文化、艺术、 大众传媒等部门都呼唤公正,形成高扬公正的道德气氛,那么公正的道德观念就 会逐渐深入人心,就会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了 要求公正的强烈舆论,那么对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道德压力,迫使其遵从公正的 命令。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相互作用的。虽然整个社会的道 德水平是由每个人的道德水平构成的,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每个人的道德成 长也具有重 大影响。
其次,社会吁求公正的呼唤要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产生反响,形成个 人自己强烈的道德观念,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自己道德意识的深处有没有对公 正的呼唤。每个人都有道德良知,问题在于这种道德良知的强弱,在于是否能够 倾听良知的呼唤。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公正,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良知;
但并非 每个人都能遵从公正,这意味着并非每个人都能听从良知的呼唤。谁能决定一个 人能否听从良知的呼唤?无人能够。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决定自己。每个人能否 遵循公正,意味着他能否听从他自己内心深处道德良知的呼唤,而他能否听从内 心道德良知的呼唤,取决于他是否愿意听从良知的呼唤。一个人如有良知,他就 不仅能知 道什么是公正,而且能够做到公正。
姚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