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发展之对策
体育文化发展之对策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 体育文化将伴随着体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延续、日臻完善。体育文化以经济 社会发展成果为载体,通过内在和特有的公平公正、规则至上、团结协作、超越 自我、顽强拼搏、勇于夺冠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和情感交流,对于凝聚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 感,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同时, 体育文化发展将有效地推动体育文化产品和产业创新与投入,对于刺激体育消费, 拉动内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具有特殊影响和促进作用。体育文化作用于 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积极教育效果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企及的。体育文化以其特有 的方式和丰富内涵,作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发挥着健身、强心、益 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完善人的自身并影响人的社会关系,对塑造大众的人生观、 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 要作用[1]。体育文化以特有的国际通行规则,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在 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以体育文 化交流为载体,在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加强国家之间对话、促进民 族平等方面,在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二、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在体育文化构成中,体育场馆文化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和物 质积累。所谓体育场馆文化主要是由体育建筑与艺术、体育赛事和媒体宣传等组 成,它构成了体育文化硬件建设与软实力开发,推进体育文化产品和产业发展的 运行平台。体育赛事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通过体育场馆的体育赛事活动和传 播手段,升华为内涵厚重、高亢激昂、催人奋进的体育文化。经过成功举办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体育赛事物质文化发展, 如民族传统风格的国家体育馆和岭南地方风韵的广州亚运会场馆以及北京奥运 会、广州亚运会展示的体育赛事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和催生了我国体育物质文 化产业大发展。同时,在世界多项大赛中涌现出来的英雄集体,如中国女排队、 乒乓球队、跳水队、登山队等,我国体育健儿用辛勤汗水、顽强意志和骄人战绩, 创造并诠释着“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 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宝贵财富。目前,我国体育赛事文化与发达的西方国家差距还很大。在实践上无法形成与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的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产品及产业 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严重地影响群众参与体育锻 炼、主动接受体育文化熏陶、形成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热情,成为建设体育强国 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活动总体上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仅28.2%,其中32.3%是跑步和走步, 在经营性体育场馆锻炼的仅占9.5%、接受系统体育训练指导的占5.36%,大 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以加拿大、挪威和美国为例,经常参加体育俱乐部系统训练的人口比例是: 加拿大34.91%、挪威36.13%、美国33.52%[2]。体育健身已经成为西方发 达国家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纵观国际体育赛事文化发展过程,体育赛事文 化必须与本土文化紧密结合,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民族底蕴的体育赛事文化,并 通过体育赛事文化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出生机,只有以民族、大众为特色 的体育赛事文化,才能永葆其旺盛生命力、竞争力。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亟待解 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问题。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和发 展前途,必须要融入世界体育文化大潮之中,不断推陈出新、开拓进取,才能保 持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态,才能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和发展空 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寓意精深、种类繁多,如武术、民族摔跤、 射箭、赛马、划龙舟、舞龙和养生修身活动及民间游戏等。特别是中华武术,它 集哲学、中医药、伦理学、美学、气功以及百余种流派的拳种于一身,注重内外 兼修,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形成了独具风 格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中华武术文化体系。
长期以来,对中华体育文化在理论研究、政策扶植、资金投入、媒体传播 上严重滞后,导致被誉为中华体育文化智慧结晶的中华武术,在西方体育文化强 势传播覆盖下逐渐处于边缘化。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尴尬境遇形成鲜明反差 的是:唐朝时期由中国分别传入日本的相扑、韩国跆拳道,均是发源于中国武术 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却双双跻身于奥运会,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而种类繁多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一进入奥运会,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处境 与中华悠久的体育历史文化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相径庭。体育赛事文化建 设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只有体育赛事文化与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融合, 才能长兴不衰。例如,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赛,即NBA。NBA赛事文化无不渗透、 呈现出鲜明和咄咄逼人的美国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特征。
又如,英国创始于1877年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诞生于1981年伦敦马拉松大赛、从1829年起每年举办的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间进行的高校赛艇对抗赛以及 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还有始于1743年,被全球称为西班牙国粹的西班牙斗牛而 形成的斗牛文化产业。充分说明体育赛事文化建设不仅要通过体育文化产品和体 育文化产业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并为国际体育文化提供交 流平台,更重要的是也要通过体育赛事的文化传播,将具有本国体育特征的体育 价值观、体育传统理念和体育行为标准实施展现给世人,彰显出本国体育文化的 魅力。同时,还能够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并通过体育文化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 当前,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和观察政治 经济环境、社会文明程度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窗口。为此,必须全力推进我 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用体育文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实力开发的成果,来实现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⒈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始于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并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 受血缘氏族、图腾崇拜和伦理取向的制约,在重视修炼身心的内在性、封闭性、 圆满性等特征之中,积极优秀的文化内涵与消极封建迷信遗风共存[3]。对待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尊重和理解不同特质的民俗体育文 化的前提下扬弃和继承。对华夏民族长期积淀的清净淡泊、诚信礼让、自强不息、 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和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文化形态等要勇于吸收,同时赋予与 现代体育文化相适应的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新内涵、新要素,并大力推广和传 播,做到古为今用。在崇尚“超越自我、竞争无限”以对抗性竞技体育为特征的西 方体育文化思潮渗透日趋浓厚的背景下,要加强中华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探索 在新形势下,中华体育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的嬗变规律,加大对中华传统体育文 化挖掘整理,加强对中华体育文化在内的民间体育文化的保护。努力实现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更新观念,用全球体育文 化发展的事业和科学态度,在积极引进、吸收西方优秀体育文化思想,特别是先 进体育健身理念、内容、制度以及方法的同时,努力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特有的 文化精髓融入到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之中,在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中让世界认识并 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体育文化,在东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中丰富世界体育文化思想 内涵,为构建多元化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而增加浓郁的中国元素。使我国体育文 化在保留民族体育文化特点,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 属感的基础上,在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繁荣与发展。⒉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品和构建体育文化产业体系。
所谓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精神产品,并提供体育产品服务的行业 体系。体育产业是体育文化发展重要载体,它为体育文化发展注入经济、舆论和 服务的支持。体育产业必须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才能实 现体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体育消 费意识增强,群众既投入体育健身,同时又需要社会提供丰富的体育文化产品、 科学健身技术指导、多层次体育文化服务。近年来,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取得 了较快发展,推出了一批体育产业品牌,如青岛帆船赛、ATP网球大师杯、国际 汽联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产业文化发展为体 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满足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开 辟了新途径,并带动了旅游、建筑、通讯、新闻出版等相关行业发展,为促进各 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体育产业 增加值已经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体育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 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同 西方发达国家和人民群众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差距较大。主要问题是:体 育产业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成熟,缺失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舆论创 新、品牌创新,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自主品牌少、生产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领域里品牌少,同时体 育赛事与群众体育消费水平、体育健身行为习惯以及体育硬件基础条件都不尽如 人意,而体育管理部门又缺少对群众体育文化的引导、示范等引领作用。我们应 充分学习和借鉴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 业均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品牌经营和舆论创新。如标志着西班 牙民族精神,成为西班牙全民族参与的斗牛生生不息,269年仍能生机勃勃。斗 牛已经从单纯体育活动演变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从斗牛服饰、斗牛工具到斗 牛音乐舞蹈、斗牛狂欢节以及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体育文化产业体系。斗牛每年 裹挟数百万各国游客聚集马德里,全球近七亿人如痴如醉地通过电视传播欣赏斗 牛和斗牛狂欢节,有上亿人拥有西班牙斗牛标志的产品[4]。为此,我国应尽 快实施体育精品战略,抓好塑造国家体育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 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体育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体育文化艺术精品, 创造生产更多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民族、大众的优秀体育文化产品。同时重视体 育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品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 育体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体现体育文化先进性、民族性、世界 性的大众化体育文化产业体系。⒊加强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体育赛事文化是体育制度、体育赛事精神和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综合性的文 化意识形态,其中体育赛事精神文化对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产业文化发挥着决定 性作用,它决定着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通过体育赛事及体 育赛事传播所产生的体育文化体验,深刻地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超越体育活动 范围,将体育观念、体育情感升华为终身不弃的崇高体育精神,使体育文化魅力 永存。体育赛事精神文明建设,应着力提高运动员精神文化素质,特别是体育人 文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体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解决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心 理素质差、意志品质弱以及拜金主义倾向。特别是要针对体育赛事出现的踢假球、 赛场斗殴、罢赛、吹黑哨等为警示,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进行职业道德和 法制意识教育,加强体育赛事制度建设,规范体育赛事秩序,营造体育赛事精神 文化氛围,促使体育赛事精神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类别体育项目的赛 事文化建设上,应继续加强乒乓球、游泳等强势项目的赛事文化建设,发挥其示 范作用。如中国乒乓球队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利益已然成 为乒乓球队运动员的职业价值观,激励乒乓球技术打法不断创新,形成了快攻、 弧圈和削球等打法的中国特色技术文化。中国乒乓球队以独特的竞技体育文化引 领世界乒乓球发展方向,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输球不输人”的竞技品质和 催人奋进的体育文化精神内涵,振奋了民族精神,为我国体育赛事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了榜样。同时要重塑我国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增强体育赛事精神文明建 设的国际竞争力。职业体育赛事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体育赛事文化与国际接轨 的必然抉择。我国职业体育赛事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表层上出现的差别是 制度建设、赛事经营和传播以及运动员技术能力,深层上反映是遵法、执法、公 平正义以及维护体育文化职业道德上的差距。如欧洲意甲、西甲、英甲足球联赛, 赢得全球青睐,它不仅拥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一批优秀球员,关键是体育赛事 文化建设中,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遵守职业道德,特别是裁判员秉承公平正 义、执法如山的崇高职业操守,才能促使运动员在体育赛事中创造出超越自我、 超越极限、自强不息等的竞技品质。为此,我国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在借鉴国 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赛事建设,强化对职业运动员、 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和形象建设,提升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 响力。
⒋构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体育文化影响力。
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 到32%以上[5]。目前,在群众体育文化领域,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 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任务还很艰巨, 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是建设体 育强国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构建我国群众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应重点抓好社区 体育文化建设。上世纪七十年代,原联邦德国持续十五年,投资近百亿马克用于 社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美国从1974年设立“总统体育奖”用于支持社区群众长期 参加体育健身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结合我国群众体育文化建设起点低、差距大 和人民群众参加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迫切需求,应加大政府投入。市、区、街道 三级政府在每年度的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和管理经费。
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应出台扶持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激励政策和社会团 体、企事业单位对社区体育文化的投入的奖励、扶持政策。对于社区体育文化建 设按照公共型服务类别,增加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支出,可由政府购买服务。
打破社区体育文化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条条”封闭格局,将社区内学校、企业、 机关等驻区单位组织起来,使体育文化资源在社区内共享。对向社会开放体育设 施的单位,政府应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资助,并办理相关责任保险。要加强社区 体育文化指导员的培养工作,重视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寓教于乐的体育文化活动,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的热情,创新社区体育文化服务功 能。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求发展的社会化体育文化共享与自治管理良性 循环的运行机制。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体育文化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软 实力,在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特殊作用。构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新体系,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我国 体育文化发展方向、创新体育文化产业、用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增强 民族凝聚力、扩大我国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拓展博大精 深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积淀,唤醒民众对中华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方 面,我们要抓住机遇,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我国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夯实我 国体育文化精深、厚重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涵,努力将我国体育文化精神传播全球, 造福全人类。
作者:杨丽华 崔家善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