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流派对音乐教育研究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对音乐教育研究影响 摘要: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综合误区,而格式塔心理学 有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论对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 示。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整体与部分;
综合音乐教育 一、格式塔心理学对课程和音乐教学研究的影响 2001年起,我国各个地区开始大面积实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音乐综 合课”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被引进到基础音乐教育之中,这使得“学生喜欢音乐, 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一现象有所改善,但随之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有教师误解了 “音乐综合课”的内涵,单纯的为了课程的综合而综合,致使其偏离了音乐教学的 重心。如何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理论,对于现 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启示一:要综合,不要分离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应从整体去把握客观事 物。音乐是种文化现象,并且具有包容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基于此,在基础音乐 教育中,我们应改变过去的那种划分太细、彼此独立分离的传统音乐课程,通过 跟不同教学领域之间及艺术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充分体现音乐文化的整合性和 包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绝对的分科会导致学科自身的封闭性,这使得原本 互相有所关联的各领域被人为地强迫分离割裂开来。因此,音乐教师应关注到音 乐本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有机联系,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交流,软化音乐与边 缘学科的界阈,让音乐文化成为一体化的文化,呈现出流动的生命特性。
启示二:要整合,不要混合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格式塔”一词兼有整体和 现象两种含义。而整体包含了诸多特性,这些特性并不是存在于某一单一的部分 之中,而是存在于部分构成整体时所新生的,即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和。音乐课 是以音乐作为课程载体,通过众多音乐艺术内容、丰裕的音乐表现形式和与之相 关的其他文化作为学生主要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同时,音乐与其他知识间的 综合是有机的、自然的,教师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使音乐课成为知识的“大杂 烩”,让非音乐性和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整个课堂,走进形式综合的误区, 掩盖音乐艺术的学科特性。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应跨过学科的界阈,为体现知识 “整体”的面貌,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我们要通过“融汇”将各个学科联结起 来,达到“贯通”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应把各学科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让综合音乐教育进入到全新的境界。
二、格式塔心理学流派影响下课程与音乐教学研究的思 思考一:要整体,也要部分目前的音乐课堂急需“整体式、综合式”的教学, 但格式塔心理学派本身把整体与部分对立起来,认为先有整体后有部分;
整体决 定部分,而部分对整体毫无作用。该理论过于重视整体即质的作用,忽略了部分 即量的作用,这样下去会导致人们重质不重量,忽视过程的重要性。音乐课必须 以音乐作为载体,通过众多的音乐艺术内容、丰裕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 文化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但有些时候如果单纯以音乐作为载 体其实是难以进行教学的,比如:学习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如果只 播放音乐,是很难让所有人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那种水面波光粼粼的画面,这时 就需要借助文字和谱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旋律来更好体会乐曲的画面,这时我们不 仅借助了音乐还借助了文字这一载体。同时,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同,对同一 旋律也会有不同的体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每个人所经历的“部分”不同, 所以才导致了“整体”不同,如果我们只强调“整体”的作用,忽视“部分”的作用, 就会产生答案不一的困扰。文化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总体。
因此,我们在关注音乐课堂是一个音乐整体的同时,还要关注与这个整体有关的 其他部分。音乐课不是简单的以纯音乐为载体的纯音响课程,而是一门综合性的 混合式的音乐综合课。身为一名音乐教师,不可以只重视音乐这一“整体”,还要 关注影响音乐的其他“部分”。
思考二:可“唯心”,但更要唯物音乐是自由的学科,具有不固定性,每个 人对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个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一切的事物都可以在物 质世界中有迹可循,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能仅仅只依据个人的心理想法就 去“胡乱猜测”,而是要根据现实经验“合理看待”。格式塔心理学派极力缩小甚至 否认过去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音乐中的某些创作动机就是纯唯心 主义的,这是不切实际的。每个音乐家的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他的日常生活的体 验,因此不存在超脱于物质生活的体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很好的典型 例证,他认为“心之与声,名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思想是主观存 在的,二者之间并无任何关系,这就是切断了人与物质生活之间的联系,犯下了 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身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可以让孩子畅所欲言,但是一 定要说的“有理有据”;
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内心,但是一定要根据现实去“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