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探讨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探讨 摘要:小学阶段不仅是儿童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儿童行为习惯,人格以 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情感、意志、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对儿童适当的 惩罚可以帮助儿童明辨是非,改掉不好的言行,向好的方向转变、发展,而教师 不适当的惩罚则会对儿童造成身心伤害。本文对惩罚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并根据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惩罚对小学生的影响,对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正确的惩罚方 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为了能够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小学教育更加完 善。关键词:班级管理;
儿童;
教师;
惩罚 一、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惩罚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就是惩戒、责罚,处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惩 罚是在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或者是不愉快的刺激,来 消除或者一直这类反应的过程。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惩罚是指教师对儿童的错误行 为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导,主要通过言语让学生改正错误。体罚与惩罚不同,体 罚是指教师通过暴力的手段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具 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明辨自己的言语行为正确与否, 得当与否,消除儿童不适当的想法,而且还可以帮助儿童改正言行,向好的方向 发展,使儿童的人格,道德,行为符合社会和家长期望的标准。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惩罚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具体运 算阶段,思维获得可逆性,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因此逐渐有了集体的概念。在小 学阶段,由于年幼,儿童难免有些不适当的想法,教师要正确看待。
(二)人格发展 小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处于勤奋敢对自卑感的冲突中。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平 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儿童的人格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帮助,需 要教师帮助形成学习的勤奋感。(三)道德发展 凭借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小学儿童处 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的过度时期。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我们不能轻易断言存 在着道德问题,有些儿童约束力不强,处于自我发展较为低级的阶段,存在着行 为不良的问题,如将同学或者班级的零花钱或文具等物品私自据为己有。在班级 管理中,班主任对这种行为是严厉打击,给予严重惩罚,教师也会通知家长并要 求家长来到学校共同商讨对这名学生的教育对策。
(四)惩罚对小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外,还要认识到惩罚对儿童所 造成的影响。适当的惩罚能消除和抑制儿童不适当的行为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使 儿童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改正错误和不适当的行为。而不恰当的惩 罚则会让儿童产生负面的心理从而排斥教师。当不适当的惩罚让儿童感到自尊心 受到伤害,则会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与班主任 对立,甚至是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更多,与其他同学相处不融洽,从而影响整个 班集体的风气。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惩罚方式方法十分重要,要不偏不 倚,两端执其中,找到所为中庸的方法。
三、教师如何运用正确的惩罚方法进行班级管理 惩罚是小学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之一就 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正确的惩罚方法。针对小学班级 管理中惩罚的现象,教师是为了改正学生不适当行为和不良情绪,而惩罚对学生 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当慎重考虑,对于惩罚背后的原因也应当多方面思考。在此, 以珲春市第一小学惩罚现象的研究,我认为教师正确运用惩罚进行班级管理应该 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惩罚策略的提高 如今对儿童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的概念已经淡化,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儿童 心理的基础上,使用有针对性的惩罚并且灵活变换成发策略。在对儿童进行惩罚 时,首先要有针对性,犯了错误之后,使其知道受到惩罚的原因,知道这样做会 造成怎样的后果。教师也要明确的来了解针对各种错误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提高 自身的素养。其次要有正面性,让儿童直面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不要躲避,直达内心深处,并且接受惩罚时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 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最后惩罚要有及时性,即在儿 童做出不适当行为的时候马上呈现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让其明确这样的行为是 错误的,正确引导,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提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强调集体 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建立一个积极向上、作风良好的班集体,发 挥集体教育作用,能够代替教师的惩罚,更好的约束儿童的某些不良情绪和行为。
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可谓是举足轻重。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 对学生的惩罚才会让学生信服,才会降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可能。当然,良好 的师生关系也会降低学生犯错误的概率。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从教师努力提高人格 修养开始,在儿童心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三)德育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德育无处不在,儿童道德水平提高了,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力,更能减少 教师的惩罚,也方便教师使用灵活的惩罚方式。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 师扩展德育途径。德育不仅限于道德课,更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惩罚不仅仅是 对儿童不良行为的抑制,也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行为的一种深深的反思。为了让 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为了让儿童能够养成社会、学校、家 庭所期盼的良好个性品质,为了儿童能够更好地拥抱未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提 高儿童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儿童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正确认 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对儿童不适当行为给予适当的 惩罚,使学生及时有效的改正自身的错误。
作者:朗琴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