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_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培养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培养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培养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会愈加得到国家与 社会的重视与推动,创业能力与素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来说将必不可少。创业进 展的成功与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效能感总体 水平较低,并呈现出地域、学校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创业效能感的因素较多。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一系列建议,以期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较高水平的创业自我 效能感,更好地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 贡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培养 一、概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成为当前阶 段的重要任务,而推动大众创业与创新则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并能为国 民经济保持平衡快速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 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 指出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 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 创新”。[2]而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 面对当前的经济转型任务及其带来的就业压力,国家积极提倡并鼓励大学生自主 创业;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创业教育,培养并提高学 生的生存能力,实现其由“求职者”向“创业者”、“企业家”的转变。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培养现状 创业进展的成功与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程度及自信程度息息相关。创 业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程度及自信程度即创业自我效能,是综合各种信息,基于 对自身某种创业能力的判断和评估所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4]近 年来,研究者针对国内大学生的创业效能感现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其中不少实 证研究都表明,当前大学生创业效能感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出地域、学校等方 面的差异性,影响创业效能感的因素较多。如,韩力争、傅宏通过对南京市具有 代表性的四所大学的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创业效能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性别的被调查者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上不具备明显差异,而不同年级、专 业的被调查者则在部分方面反映出明显差异。[5]王彭、周彩英通过对浙江三 所高校的本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 等水平,并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性别、年级、专业、独立性等差异。[6][7]而 陈权、尹俣潇对江苏省3所综合型高校的部分学科的学生进行机抽样调查,则发 现被调查者创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性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 于女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创业自我效能感整体上无显著差异;情商、创业 经历、创业课程培训和性别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8]总体而 言,当前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而在创业自我 效能感的培养上经验不足,也缺乏相应的措施与手段,从而能导致大学生创业效 能感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呈现出地域、学校差异,性别、年级、专业、学科 等因素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效能感水平低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校学习期间,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与社会实践、体验;第二,面对激烈 的就业竞争与压力,对未来创业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第三,学校未及时开展创业 教育,或者创业教育开展不足。

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效能感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结构化差异的现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培养与提升。

(一)开设系统化、科学化的创业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处于缺失状态,2002年教育部才开始确立9所 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2010年和2012年又分别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 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 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两份文件,要求各高校进行推广,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创造条件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仍然不够系统化,缺乏一定科学性。高校教育理念僵 化,不能从传统教育模式的陈规中解放出来,或对创业教育未给予足够重视,或 限于各种条件、资源限制未能实施系统化、科学化的创业教育。不少学校未开设 诸如“创业管理”与“创业学”这样的创业课程,而部分学校即便开设了这类课程, 也未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与培训;或局限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脱 节,或忽视学生需求,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未来创 业信心和信念的降低,阻碍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应开设系统 化、科学化的创业课程。所谓系统化,是指要保证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使所开设的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 服务―――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以及创业能效感;而不是零散的、目标 不统一、不集中或者过于多元化的课程集合。所谓科学化,则是指课程的设置要 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兼顾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实际需 求;课程的教学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模式,注重学生反馈,并 及时进行调整与改善。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与 素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效感。[9] (二)实施创业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不均衡,部分地区差异较大, 从而导致部分较发达地区拥有优势资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较好。另外, 由于校情不同,也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态势。部分有条件的高 校开设了“创业管理”和“创业学”等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 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等;但也有不少高校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 育必修课程,从而导致学生的整体创业能效感较低,与前者有较大差距。这就需 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实施均衡化发展战略,一方面应给予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 政策上的倾斜,激励并提速其创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应发挥互帮互带作用, 以创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或学校来带动并帮助落后地区与学校,鼓励相互交流, 从而加快落后地区或学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此外,必要时,可借鉴国外成功的创 业教育发展经验,结合各地各校实际情况,以促进创业教育发展。

(三)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高校应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保障他们的创业权利,以培养和提 升他们的创业效能感。首先,高校应破除呆板封闭的教育思路,在政策上给予大 学生创业一定的便利与保障,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创业实践,而不应一律抑制或 抹杀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高校应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引导与支持,必要时可 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统筹在校学生创业适宜。可以适当引导他们加入 到一些创投风险较小的实践活动中去,利用假期参加创业实践,丰富自身创业经 验。第三,高校应大力开展与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包括模拟创业活动、创 业大赛等,并应由上述部门牵头负责组织联系一些社会力量加入,开展丰富多彩 的创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其中获得历练,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10] (四)适度强化创业榜样的作用高校应适度强化创业榜样的作用,树立创业榜样,推出创业成功的典型人 物与实例来感染和激励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效能感。

在创业活动中,榜样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能够唤起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他 们的热情。此外,榜样的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有借鉴意义,能够为他们提供宝 贵经验,甚至会产生替代作用。在具体实践上,高校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 开展创业榜样讲座、讲坛等形式,让学生与创业成功人士近距离互动,以促成其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然,也不可对成功人士本身给予过度宣扬,以免产生负面 作用。同时,成功的道路往往不可复制,也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结合自身实际 情况,批判性接收成功者的创业理念、思路与经验等。[11]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会愈加 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与推动。创业能力将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创 业素质也将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业进展的成功与创业者对 自身能力的感知程度及自信程度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效能感总体水平 较低,并呈现出地域、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创业效能感的因素较多。针对这 一现状,应首先在各类高校开设系统化、科学化的创业课程,发展创业教育。其 次,应实施创业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给予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政策上的倾 斜,激励并提速其创业教育发展,并发挥互帮互带作用,以创业教育发展较好的 地区或学校来带动并帮助落后地区与学校。再次,高校应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 业机会,保障他们的创业权利,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创业效能感。最后,高校应 适度强化创业榜样的作用,树立创业榜样,推出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与实例来感 染和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效能感。这样,便能够 帮助高校学生建立高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更好地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的浪潮中来,为发展国民经济作出贡献。

作者:谢雪梅 单位:榆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