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舆论引导能力研究论文(共4篇)
公共关系舆论引导能力研究论文(共4篇) 公共关系是强调沟通和合作的课程。公共关系是连接着社会组织机构 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创造广泛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 公共关系的工作重点内容。第1篇:公众细分视角下的公共关系舆论引导分析 一、公共关系舆论引导中的公众细分矩阵 公共关系中的舆论引导,是指公关人员将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信息传 达给公众,以达到形成或改变公众意见的目的。舆论存在着三种形态:潜舆论、 显舆论、行为舆论,[1]据此,公众可划分为潜在公众、表意公众、行为公众;
另外,舆论领袖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此为另一个细分维度,根据公众对信 息的接触量与传播量的不同,将公众划分为舆论领袖与一般公众,由此构建起公 众细分矩阵。
其中,潜在公众是指预存立場相近的公众,具有较为一致的信念,这 是一种潜在的舆论,情绪是其唯一的外部形态;
表意公众是指以公开形式表达对 舆论客体的态度、意见的公众;
行为公众指将意见转化为各种社会集合行为的公 众等;
舆论领袖指在群体中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 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
一般公众指群体之 中对信息的接触与传播程度较一般的公众,通常会受到舆论领袖的引导。具体如 表1所示:
二、监测与分析舆论中的公众细分考虑 (一)监测、分析舆论的工作内容 舆论反映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公关人员实质上是在 某一时刻把这一过程凝固起来,以便去描述它。
首先,分析舆论中的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 动向,确定的是这场舆论是否与组织议题相关,之后才作出详尽的测量。测量的 前提是公众细分。否则,组织所面对的公众是混沌无序的,在此基础上得到的认 知也仅限于感性层面。而将公众归属于不同类型的细分过程,帮助公关人员获得 更为理性的认识,从而使监测与分析舆论的工作更为深入。而测定与分析的维度,通常包括了意见的方向、强度、稳定性、信息支持和社会支持。
(二)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公众细分类型 刘建明将舆论的形成归结为两种模式:爆发模式和平稳模式。[2]本 次研究根据多位学者的论述总结出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舆论形成一般有三个标志,第一阶段,社会矛盾或是其它社会问题等 客观事件刺激个人意见的出现;
第二个阶段,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逐步 交融、趋同,出现许多个舆论圈,之后,舆论圈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周扩散;
最后, 多数人的意见获得权威性,成为社会公认的舆论。当外界重大事件刺激下引发个 人意见的表达之时,这是一种显舆论。而在此之前,还存在着潜舆论——这是指 在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舆论客体出现之前,公众已经有了一定的预存立场,它 是没有公开表达的信念或是情绪。
由此可见,舆论的形成是由中心向外围意见的扩散,在舆论形成过程 中,公众会随着意见的扩散而发生类型的转换,且这种转换并不是同时完成的, 会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因此在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类型的公众同 时存在。
在潜舆论阶段,主要存在的公众类型是潜在公众(包括潜在舆论领袖 与一般潜在公众);
当个人意见的出现时,一般表意公众出现,并可能出现表意 舆论领袖,而由于还有一部分公众尚未公开意见,没有转化为表意公众,于是仍 继续存在着其它潜在公众;
当意见在互动中趋同、舆论圈不断扩大时,公众有可 能将意见转化为社会集合行为,出现行为公众(包括行为舆论领袖与一般行为公 众),同时其它各种类型的公众仍然存在;
在舆论最终形成之际,公关人员所面 对的公众类型是最多的,一般情况下,上述六种类型的公众都会存在。
三、影响舆论中的公众细分考虑 格鲁尼格将公关传播归纳为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不对 称模式与双向对称模式。新闻代理模式致力于利己的宣传,甚至于编造虚假新 闻;
公共信息模式中,组织利用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相对真实的信息;
双向不 对称模式运用调查研究来帮助组织设计信息,以求更好地说服公众;
双向对称模 式运用沟通来处理冲突,促进组织与公众间的相互理解,协调双向达到共赢。这 四种传播模式适用于不同情境。由于公众类型不同,其接受心理不同,所需的信息数量与信息提供方 式也不同。因此,有效公关舆论引导,要求根据不同细分公众应用恰当的传播模 式。
(一)潜舆论阶段的公众细分及引导策略 潜舆论通常只能知觉而难以确切捕捉。然而,由于“显舆论的发表会 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因此“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 正倾向”。[3]另一方面,在潜舆论时期引导公众情绪,比显舆论形成之后效果更 为显著。公关过程中的舆论引导要有“优先的议题管理”,更早地关注相关议题, 对各类议题保持敏锐的观察,在潜舆论阶段便提早采取行动。[4] 要影响潜舆论,可针对此时的潜在公众采用新闻代理模式。这是由于 潜在公众卷入度不高,且此时相关议题尚未形成。潜在公众只是存在着相似的预 存立场,明确的意见尚未形成,此时以新闻代理模式将各种有利于组织的讯息传 递出去,影响潜在公众对于组织有关的议题的评价。若能取得效果,当潜舆论转 化为显舆论,潜在公众对组织正面的信念、情绪则可以转化为对组织有着正面评 价的意见。
(二)显舆论阶段的公众细分及引导策略 显舆论阶段,舆论领袖的作用明确显现,辨别并求助于舆论领袖是公 共关系的主要任务。此外,必须对意见向度进行测量,以确定舆论对于组织利益 总体而言是积极还是消极。
个人意见出现阶段,针对意见正面的一般表意公众,可用公共信息模 式。这是由于一般表意公众的卷入程度已经提高,针对与组织相关的议题公开发 表了意见,对之有一定的认识。而正面的意见向度减少了舆论引导的障碍,出于 成本与收益平衡的考虑,可以不必进行双向传播。对于意见正面的表意舆论领袖, 可采取双向不对称模式。由于表意舆论领袖发表的意见能够提高一般公众对议题 的兴趣与知晓程度,强化一般公众对议题的评价,使意见进一步扩散。因此,公 关人员在向其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需及时了解表意舆论领袖的反馈,关注其意见 向度与意见强度、稳定性等情况,以强化有利于组织的舆论,并时刻把握着舆论 形成的动向。而此时未发生转换的潜在公众已不是组织的首要公众,组织只需通 过对表意公众的公共信息传播来吸引其对议题的关注即可。意见扩散融合阶段,对于意见正面的行为公众(包括行为舆论领袖与 一般行为公众,下同),可采用雙向对称模式。由于行为公众对组织议题的卷入 程度大幅度提升,这为组织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奠定了基础,公关人员可通过对 公众反馈的分析来协助组织完善行为,顺应舆论的动向。此时除了同样要重视舆 论领袖的引导作用之外,也要提高对于一般行为公众的关注度。因为当公众将意 见转化为行为时,虽然仍会受到舆论领袖的影响,但却是自主地采取行动。对于 此时的表意公众(包括表意舆论领袖与一般表意公众,下同)与潜在公众,前文 所论述的传播策略仍然适用。
舆论正式形成阶段,在有利于组织的情况下,公关人员需要加强与行 为公众的双向对称传播,继续对表意舆论领袖进行双向非对称传播、对一般表意 公众实行公共信息传播模式。且公关人员传播的信息要能够提升公众对其意见 “社会支持度”的认知。诺曼的沉默螺旋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 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当公众认为其意见获得较高的社会支 持时,将更坚定其意见,反之则声音越来越小。舆论的正式形成表明其已经具备 了相当的权威性,不易发生较大的改变,在确定公众意见的强度、稳定性等能够 保障的基础上,可对此时的潜在公众采用公共信息模式的传播策略,对其传递关 于当前舆论与组织议题的信息,以求将潜在公众吸纳入利于组织的舆论当中。当 然,沉默螺旋的作用也会使部分潜在公众发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