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题】文化建设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正文】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 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表现 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文化对各方面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刻,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 论述,是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南。一、文化建设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 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 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 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P.624)邓小平说:“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 务。”(P.22)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 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 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36~37)这就 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 作用。这种作用就其现实性来说,就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公民。”(P.36~37)“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 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36)文化建设的这种价值,在当代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当代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 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P.120) 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果。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
不完成好这个任务,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意 义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伴随 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走。”(P.403)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 以此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首先,中国已经是社 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保证文化建设进而保证 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必须的。其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即不发达的阶段,文化建设同样也不能离开这样的现实。一方面,经济、政治 生活中某些落后因素的存在,无疑会制约着文化的进步;
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 落后,如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的滞后以及某些腐朽思想和旧习 惯势力的影响等,也会给文化建设带来困难。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面对多元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多元的文 化发展模式,能否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取决于如何正确、有 效地对多元文化加以规范与引导。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优势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发生多重影响的情况下,用正确的思想文化意识来统一认识,指导 文化转型,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种基本要素,从传统 的优秀文化遗产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文化,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到由各种优秀文化形成的积极的文化精神等等,都只是整个社 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否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取决 于两个条件:一是这些独特的文化要素、文化精神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一 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是优秀的文化要素能否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邓小平主 张综合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文化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有不断继承和创新的任务,落 后于时代需要的东西必然要被新东西所代替。从这一意义上说,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结构创新,即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 要为基础,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进行总结与提升,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精 神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结构的优化、文 化体系的更新;
二是文化实践,使新的文化观能够内化到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 观之中。一种文化形态要得到社会实践主体的认同,首先必须使主体对其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与由此所决定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条件有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 主要是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其所决定的价值目标的揭示,使文 化理论与主体的生活感受、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认识与认同的统一,以 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建构,是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 成果的概括、借鉴和提升为条件的,那么依据什么样的文化标准来看待传统文化 与外来文化,便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种文化是否优秀、合理,在于 该文化要素及文化精神是否能适应和有效地促进它所依托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具体地说,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此种文化是否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并决定着 整个文化体系结构,以及这一文化体系是否能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要求相一 致;
另一方面,即使对文化体系中的优秀文化要素来说,也不能从它本身来判定 其优劣,而应看它在一定文化体系中被引向何方,即由它所在文化体系所决定的 对其内涵与意义的诠释来判定。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就文化的民族性而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才 能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传统文化中即使是优秀的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当时的社 会历史和文化体系密切联系,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 对文化的需求,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这一意义上 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必须是科学的。只有科学的文化才能够 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引导社会走向进步。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主张用能 够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方向的即科学的思想教育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还必须是大众的。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真正成 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文化的时代性而言,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为此,文化建设事业要逐步地具备现代化的规模、体制、内容、理论和技术手段 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同步、相配套、相适应的大文化体系;
同时文化建设的 内容本身要真正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文化建设具有 开放性,为此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相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 来说,外来文化优秀与否,不仅要看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目标,看其要素在文化体系中所取的意义,而且要看其普遍性的程度和适用的条件。文化建 设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采用国外 一切进步的科学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使中国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建设还要面向未来,必须依据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以超前的意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使文化建设在整体上真正成为对社会长远发展 具有超前性的基础工程。
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着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 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应当区分先进性的共产主义道德 和广泛性的社会主义道德,并使两者结合起来,以此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 本方针。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既包括高层次的要求,也包括“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广泛性要求。邓小平明确把“五爱”从共产主义 道德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 方向。
道德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关于善 良与邪恶、公正与偏私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 产生和发展都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当前,我们的道德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实际出发,体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按照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现代化并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需要文化的繁荣,道 德的提高,文明的进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给予人的精神世界以积极健康和科学进步的影响, 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应该能够最有效地引导人们 建构健康进步的思想道德体系和科学知识体系,抵制和摒弃一切腐朽、落后、愚 昧、迷信的思想观念。一句话,它应该最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有理想、有道德”就是要有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有文化”就是 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门知识、专业技能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有纪律”就要自觉地遵纪守法,具备一切依法办事的素质。这种“四有”公民是获 得较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培育“四有”新人, 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关心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当今社会思想道 德的主旋律。然而,在我们目前社会中尚未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更没有把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一以贯之地灌输到所有社会成员中去。
信奉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制假贩假,唯利是图者有之;
信奉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游戏人生者有之;
信奉鬼神迷信、远离科学、精神空虚者有之。因此, 形成一套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并有效 地被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正处在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求新的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换着 活动空间。思想道德建设应当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社会角色 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明确相应的行为规范,提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
在教育分寸的把握上,应注意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在道德 领域中,可以从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生活方式等方面具 体进行规范,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种新的道德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 国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以“五爱”为中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归根结底要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概括地说是由体力、智力、德力组成;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所谓提高人的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 人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论述过人的自由发展和精 神解放的问题,认为达到人的充分自由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 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 正有价值的东西”。(P.479)为此,邓小平提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 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 的各个方面。这样做,对于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政治质量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 满足不同工种、职业的特殊要求,对于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 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都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P.106~107) 转三、重塑当代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代表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 向,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生存、 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每一民族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民 族精神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与表现形态,因而它是历史的、具体的。
民族精神作为标志一种民族特征的社会精神力量与精神风貌,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在长期的民族生存、繁衍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作为一种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总是与本民族在一定时期 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只有那种能够凝聚民族感情,并推动民族发展,对完成本民 族的历史任务具有促进作用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才配得上是真正的民族精神。
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是那些能够从本质上反映一定时代的民族发 展的历史任务的精神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是当 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分化”的政治阴谋,加紧宣传腐朽的思想文化, 传播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意对中国实行不公正的制裁,经常 利用所谓人权、民族、宗教、统一等问题挑起事端,恣意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消 极因素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 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
有些人顶不住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腐 化堕落;
有些人美化外敌侵略,宣扬“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历 史选择,如此等等。
为抑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澄清一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的错误认 识,邓小平从民族存亡的高度,多次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 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 义势力所侵蚀腐化。”(P369)他特别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用历史教 育青年,教育人民”。(P.206)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凝聚着灿烂的文明珍宝。一 部中国近、现代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奋发图强的斗争史和创业史。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P.358)“群众从事实上感 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才会有效。”(P.144~145)从心理层面来说,作为民族精神范畴的心理意识, 主要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等情感内容和形式。
重塑当代民族精神,必须坚定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 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P.206)建国以后, 尽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取得了旧中国几百 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我们现在总结了经验教训,纠正了错误,毫无疑问将来会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快, 并且比较稳定持久。“不管怎么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证明,不 过还要证明得更多更好更有力。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 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P.251)我们一定要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自强自主、自尊自爱的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赢得社会主义建设 的伟大胜利,使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塑当代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能屈从任何外来压力。
当西方一些国家用所谓“人权”来干涉中国内政时,邓小平指出:“人们支持人权, 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p.331)中国 人民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 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祖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吓不倒,世界上最不 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不管国际风云怎么变幻,中国都 是站得住的。邓小平多次表示,中国人民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 也决不会在任何压力下屈服,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谁也动摇不了的。这些义正辞严 的郑重声明,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为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必须信心百倍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我 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现在还很落后,我们在经济、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还和西方 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决不能存有悲观情绪和自悲感,因为自悲是没有出 路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 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 辱。”(P.3)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 国人才干得好。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P.60)我们的党有志气, 我们的人民有志气,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一定会赶上和超过先进发达的西方国 家。中国人民要振作起采,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变国家 的落后状态,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过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路程,这既是我们 对自己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和全人类的责任。
中华民族在当代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 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当前是我们党和国家,我们民族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我 国人民有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 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P.3)在这三大任务中,前两项是主要 的、基本的,因为只有把国内的事情,把本民族的事做好了,才能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祖国综合力量的强大,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最后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的基础。这两项历史 任务所反映的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也就是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只有发 扬这种以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为特征的民族精神,才能有效地促进历史赋 予中华民族的时代任务的完成。
重塑当代民族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 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一直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他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 国。”(P.170)除了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的大业,反对霸权主义 的斗争,没有一个其他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进行。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才能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顶住逆流。坚持 党的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
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 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表现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爱国 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全民族不 断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当然,“祖国”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她不仅是同一定 的民族、国家相联系,而且在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 的社会的、阶级的涵义。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自1949年以后,“祖国” 一词就同社会主义具有血肉联系。正如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什 么时候站起来的?是一九四九年。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不是蒋介石,而是共产 党,是社会主义。”在现时代,爱国主义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
就社会主义内涵而言,它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爱国主义内容与形式。这一内 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现实所决定的。任何脱离、 超越这一历史现实的那种“纯粹”的社会主义意识,或者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的所 谓爱国主义精神都不能代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本质与主流。从理想层面来说, 民族理想是民族精神中最高层次的东西,它对民族精神有价值导向作用。其中, 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他们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并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作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这一理想代表着 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未来,它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既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同时 也是爱国主义的。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则以振兴中华民族,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共同理想,因为这一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工 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以及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利益和愿 望。这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最广泛的爱国主义性质。我们把一 切有利于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积极的思想与观念,都视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有 机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情感的基本内涵,主要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使人们为自 己民族、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而感到自豪,从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热爱自 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生存和发展,都 需要全体国民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针对有些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 不爱国”的论调,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 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P.392)在当代中 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 爱国主义的主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爱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不 言而喻的。当前,必须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实现振兴中 华的宏伟蓝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用中华民族近代史教育广大群众。自鸦片战争以 来,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腐败统治,才造成了中国的落 后与贫穷。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史。事实证 明,帝国主义丝毫没有忘记侵略和欺侮我们。1989年政治风波后,当西方七国首 脑会议决定制裁中国时,邓小平指出:“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 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 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 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P.357~358)我们要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青年, 教育人民,要使人们清楚,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华民族的 英雄儿女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今天,要对我们 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对青少年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是在中国 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品格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的继承创新。邓小平说:“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 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 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P.367~368)历 史和现实都表明,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具 有伟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精 神力量。为此,“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 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 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 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 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