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同一种数学概念、定理,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重要的函数之一: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整式函数,日常用语为二次函数,符号语言是函数y=ax2+bx+c(a≠0, a、b∈R),而用图象语言则表示为一条抛物线.同样为二次函数,符号语言又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即除以上的一般式外,还有 y=a(x-x1)(x-x2),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表示为y=a(x-k2)+h,其中(k,h)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等.
常用的这三种语言有着各自的特点:符号语言较简洁、严谨,有利于正确表达和进行推理;图象语言易产生清晰的视觉形象,能直观表示概念定理的本质及相互间的关系;日常用语较自然生动,它能将问题所研究的对象的含义在人们头脑中更加清楚地刻画出来.
【例1】 有50名学生同时做两道数学题,第一题做对的有30人,第二题做对的有33人,两题都做不对的人数比两题都对的人数的三分之一多一人,问两题都对的人数是多少?
分析:设答对第一题的学生用集合A表示,答对第二题的学生用集合B表示,则两题都答对的学生用集合A∩B表示.题目由日常用语给出条件,但直接从这些条件中难以理出头绪,于是试图将条件换成图象语言,如图1:
图1
(1)A的元素为30人,B的元素为33人.
(2)设A∩B的元素为x,可将日常用语转换为符号语言,集合A中打斜线部分为(30-x);集合B中阴影部分为(33-x);两题都答对的人数为x,两题都答不对的人数为(x/3+1).以此可建立等量关系.
解:设答对第一题、第二题的学生分别用集合A、B表示,且A∩B的元素为x,由图1知
(30-x)+x+(33-x)+(x/3+1)=50,∴x=21(人).
【例2】 A={x|x2-2x-3≤0},B={x|x2+px+q<0},A∩B={x|-1≤x<2}.求实数p、q满足的关系式.
分析:A={x|x2-2x-3≤0}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将其转化为图象语言,用数轴沟通A与A∩B的关系.图2
若B={x|m<x<n},得n=2,m<-1,将这结果与已知条件联系,即可确定关系式.
解:B={x|m<x<n},又A={x|-1≤x≤3},A∩B={x|-1≤x<2}.由图2知n=2,m<-1,从而 n=2为方程x2+px+q=0的一个根,所以p、q满足q=-2p-4.
【例3】 若抛物线y= x2+ax+2与连接M(0,1)、N(2,3)的线段(含端点M、N)有两个相异的交点,求a 的取值范围.
分析:(1)日常用语:“连接M(0,1)、N(2,3)的线段”转换为“过M、N两点的直线在 M、N之间的部分”,然后转换为符号语言:y=x+1,x∈[0,2].
(2)日常用语:“抛物线y= x2+ax+2与连接M(0,1)、N(2,3)的线段(含端点M、N)有两个相异的交点”转换为符号语言:“由y=x+1与y= x2+ax+2,而且x∈[0,2]组成的方程组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图3
解:如图3,过M(0,1)、N(2,3)两点的直线方程为y=x+1,要使抛物线y= x2+ax+2与连接M(0,1)、N(2,3)的线段(含端点M、N)有两个相异的交点,必须且只须
y= x2+ax+2、
y=x+1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即方程x2+ax+2= x+1 当x∈[0,2]时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令f(x)= x2+(a-1)x +1, 当f(x)满足下列条件:
0<- a-12<2,
(a-1)2-4>0 ,
f(0)=1>0,
f(2)=2a+3≥0,
解得a的取值范围为-32≤a<-1.
一般地,如果问题的叙述是以日常用语形式表述的,尤其是应用题,为便于计算与推理,则引进字母变量或建立数学模型是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如例1;如果问题的叙述以抽象的字母或符号语言出现,常用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先转换成图象语言或日常用语,如例2;如果问题的叙述有多种语言形式,则进行各种语言的转换,如例3,可先将日常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进一步转换成图象语言.因此在平时数学教学或学习中,要注重各种语言相互转换的训练,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