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 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智力创新思维探索创造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 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 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 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 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 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 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 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 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 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 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 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 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 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 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 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 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 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 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 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 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 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 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 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 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 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 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 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 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 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 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 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 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 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 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 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 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 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 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
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 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
创新意味 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
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 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 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 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 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 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 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 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 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江泽民主席在 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 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 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 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 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 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 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 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 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 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 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 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 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 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 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 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
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 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 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 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 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 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 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 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 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 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 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 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 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 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 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 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 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 “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 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 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 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 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 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 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 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 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 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 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 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 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 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 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 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 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 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 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 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 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 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 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 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 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 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 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 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 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 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 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 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 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
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 新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