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诚信缺失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和干预策略
浅析诚信缺失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和干预策略 心理学认为,倘若人们的需要长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容易使心理处于紧张与 不平衡的状态,不利于心理健康。为避免发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可以采取心理应对 方式进行调节。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如主动解决问题、求助于他人、自我认同、 思想道德升华等,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有效调节心理失衡状况。消极的心 理应对方式,如抱怨、退缩、幻想、压抑、欺骗和失信等,也能提供一定的心理满 足感,但是,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满足感只是暂时的甚 至错位。“诚信缺失”作为消极心理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包括: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造假简历求职、毁约、 恶意拖欠学费、恋爱动机不纯、好虚荣、网络虚拟、欺骗等。发生诚信缺失的原 因比较复杂,除了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大学生个体自身原因之外,还受到心理 因素的影响,如逃避心理、获利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 理等。诚信缺失之所以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联系,是因为诚信缺失比较容易给人 以满足心理需要的假象,误导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因此,有必要揭示诚信缺失 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指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诚信缺失 的情况,建立和健全诚实守信的心理与人格品质。
一、诚信缺失的消极后果 (一)诚信缺失引发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诚信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价值,是心灵的良药。常言道:“为人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古往今来,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都一致推崇诚信,当前我 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把“诚信”列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思想道德 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心理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就能够得到 大力支持,即使发生各类心理问题或者矛盾,也比较容易得到缓和或化解。不讲诚 实、不讲信用的思想及行为,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矛盾相冲突的,不仅为社会所不 容,还会给诚信缺失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因诚 信缺失造成的心理异常,直接伤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考试作弊为例分析, 有强烈作弊动机的学生总是要冒着被监考老师发现的风险,这种风险本身非常容 易引发紧张和担忧的心理压力,而紧张和担忧的心理又直接导致作弊学生的行为 表现非同寻常,如不随意行为的明显增多、不自然的身体姿势、躁动不安、东张 西望等。这些心理和行为的“信号”无形中给监考老师提供警觉并加强监管,这又强化了作弊学生的外部心理压力,内外心理压力的综合作用,促发作弊学生发生负 罪、紧张、恐惧、苦闷、狂躁、幻觉和抑郁等心理异常表现,给大学生的身心造 成严重伤害。二是因诚信缺失而酿成不受尊重和信任的外部环境,不利于大学生 的交往与发展。还是以考试作弊事例为分析,作弊学生有可能因作弊行为被发现 受到谴责及处置,也有可能其作弊行为未被发现并暂时得到好处,但是诚信缺失印 象却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周围老师和同学的脑海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再是坦 诚信任与团结友善的关系,作弊者处在一个不受尊重不受信任的环境里,难以和周 围的人沟通,作弊者的心里倍感孤独和寂寞,学习、生活和工作处在尴尬的境地。
(二)诚信缺失无法帮助摆脱困境,并继续加重解决问题的难度 走出困境是身陷困境的人最为迫切的心理,但是,在摆脱困境的时候,不能 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能违反心理健康与科学的要求,否则,不仅无法摆脱困 境,反而强化困境的范围和程度,更难走出困境。而事实上,有的大学生因急于摆脱 困境,盲目将不讲诚信作为摆脱困境的“尚方宝剑”。例如,为了尽快寻找到就业岗 位,有的毕业生不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而是在个人简历里夸大自己的 学习和能力,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录取使用。这种拔高的方法可以满足处在就业困 境里学生的心理需求,但毕竟是自欺欺人的蹩脚办法,即使为用人单位所聘用,在 工作中经受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倍增与强化,而自我欺骗也使得解决问题的难度加 大了。又如,有的大学生谈恋爱,为了满足男女双方的虚荣、攀比心理,不惜超出自 己的 (三)诚信缺失是放纵自我心理和行为的典型,是产生人格障碍的主要根源 “人格”,也称“个性”,指的是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带有一定倾向性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例如,因受教育背景、心理差异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人 的个性倾向于处事谨慎,有些人则倾向于热情奔放等,人格特征和表现可以不尽相 同。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格(个性)可以为社会所包容和欢迎,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 努力塑造和选择对于社会和人们发展有利的人格(个性),排斥和反对与社会发展 要求不相适应的人格(个性)。例如,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 为社会主义服务,能够与他人和睦共处,团结协作的人格(个性),反对唯利是图、损 人利己、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的人格(个性)。
大学生在塑造自我人格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放纵自 我的心理和行为,是非不分,盲目跟从不良的社会风气,人格容易出现缺陷、扭曲和 障碍。可以发现,当事者发生不诚信行为的时候,总会寻找各种理由以支撑不诚信行为的合理性。经常使用的是“投射技术”,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认 为造假和作弊等失信行为是普遍现象,周围的人都这么做甚至比自己还厉害,以此 为借口论证不诚信行为的合理化。这种做法能够暂时性缓和当事者的内心失衡, 并且有可能因尝到不诚信的“甜头”而反复使用,在心理和行为上继续自我放纵下 去。例如,有的当事人从说谎话没有被察觉开始,从不习惯到比较习惯使用虚假、 做作、愚弄他人、逆反、敌对、攻击等手段,逐渐形成反社会型、表演型、自恋 型、边缘型等人格障碍,不知不觉发生人格的堕落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四)诚信缺失削弱人格的“超我”力量,摧毁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精神 有的大学生在对待诚信缺失问题上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欣赏或者模仿 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诚信缺失行为。从默认到欣赏和模仿,证明了诚信缺失并非 为单纯性的心理问题,更是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着无法割裂的 关系。要深刻认识“诚信缺失”既是心理的缺失,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 道德观的缺失,从而提醒人们的关注。例如,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 个体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 是基本的驱力源,遵从快乐原则,寻求不受约束性的性、躯体和情绪快感,即“本能 性”;“自我”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按现实原则行事,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 者,即“现实性”;“超我”是人格中最能体现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和自我理想,处于 人格的最高层,即“理想性”。“超我”按照至善原则限制“本我”, 指导“自我”。人格 的建立需要“本能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有机结合,既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和 心理需要,又促使人们努力追求崇高理想,提升人格的魅力和品质。当“本我”“自 我”和“超我”平衡与和谐时,人格才能不断完善和健全,而“诚信缺失”割裂“本 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自我本能的满足,没有崇高的理想 追求,不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人格的构建如果缺乏远大理想和科学信念的强力支 持,单纯追求自我本能的需要,只能沦落到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不再是真正意义 上的人。诚信缺失削弱人格的“超我”力量,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及要求背道而 弛,不仅制造许多心理的障碍及矛盾,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二、诚信缺失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营造诚实守信的心理环境,有效净化和培育大学生的美好心灵 人们的心理状况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受其 制约的,心理建设的外部环境与人们的心理塑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青年学生 正处在心理趋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从众心理突出,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诱导,如果处于充斥着尔虞我诈、见利忘义、弄虚作假风气 盛行的恶劣环境中,接受消极有害的心理暗示及感染,导致学生产生诚信缺 (二)深刻认识诚信缺失的严重危害,坚固树立科学的诚信意识及心理 要将诚信教育及心理训练有机融入大学教育内容及体系,帮助大学生通过 学习专业知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等各种渠道,深刻认识诚信缺 失给社会及自我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认识诚信缺失不仅会危害社会、学校和他人, 还会对自己的心理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诚信缺失作为应对外部及内心世界压力的 消极应对方式,只能加重个人的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心理卫生与健康。此外,在诚信 教育及心理训练过程中,要积极采纳正面教育的方式,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或者引 用学生周围的鲜活事例,帮助大学生深刻体会诚实守信的巨大价值与深远意义,努 力促进大学生筑就坚固的思想和心理防线,自觉抵制和反对任何违反社会主义本 质要求的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
(三)正确掌握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养成良好的诚信心理和习惯 如前文所述,诚信缺失作为应对压力的消极方式不能采用,应该指导大学生 正确掌握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有效排解自我心理压力,养成良好的诚信心理和习 惯。首先,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问题主 要是自我心理薄弱引发的,自我的心病最终还需自我解决。因此,要教育大学生认 识自己是生活的主体,通过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自行解决自我心理问 题。其次,正确使用积极心理应对方式。当心理压力和困扰发生的时候,主动采纳 积极的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自我肯定、寻求社会支持、升华等方法进行自我 排解与减压。例如,面对考试的压力,可运用问题解决的方式,增强学习兴趣,积极主 动学习,合理分配时间、改进学习方法等提高学习效率。又如,解决虚荣心理问题, 指导大学生不把外在评价作为唯一标准,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肯定的标尺,客 观评价自我。总之,只有采纳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才是对自己身心健康有价值和 有意义的。
(四)以“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为契机,培养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有着决定性作用,诚信缺失发生的 心理根源在于人格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因此,有效防止诚信缺失在大学生群体 中发生及蔓延,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建设。坚持“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精神与实践,有效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 人格品质。“自立”要求大学生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心态,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 勇于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具备自主调节和控制自我心理和情绪的能力。“自信” 要求大学生破除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能力有公正和积极 的评价,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研究诚信缺失现象,与当事者的自卑、自暴自弃 的心理有密切联系,如考试作弊者主要是缺乏取得好成绩的信心,掺杂着自卑、自 暴自弃的心理做出违规违法的事情。因此,要着力帮助那些在学习、生活和工作 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在学习和锻炼中寻找自信,提高和坚定自 信。“自尊”要求大学生深刻认识发生诚信缺失的心理与行为,只能严重损害自我 尊严。而诚实守信的心态与行为,能够充分获取自我心理及人格的尊严。“自强” 要求大学生主动经历生活、工作和心理情感的考验,尤其是诚实守信的培养及锻 炼,使自己的心理更为成熟、情感更为稳定和丰富,思想更为上进,在人生道路上奋 力拼搏。
综上所述,诚信缺失作为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 响很大,需要引起关注。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对诚信内涵的认识不同,诚信的经济价 值、道德价值、法律价值、人文价值等,一直得到较多重视,解决诚信缺失的路径 也有所不同。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诚信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价值。诚信是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个体和 谐自我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另外,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背后, 有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不诚信行为通常与某些心理困惑、问题相联系,从源头上探 究不诚信行为的起因,也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