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13条的探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14条

有关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13条的探讨

有关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13条的探讨 我国第一部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以卜简称为《条例》)于2014年4月25日颁布,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 共有10章44条,从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 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及法律责任方而对做好事业单位人事 管理工作在国家法律层而作了规定。《条例》实施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就目前来 看,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实践操作中也有因为 《条例》规定不太细致导致人 事工作人员理解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条例》第13条规定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 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木文从人事工作 的角度对《条例》第13条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对《条例》今后的修改与完善, 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关于初次就业的探讨 现在,普遍认同的就业的含义就是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 的人们依法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行为。在现代经济条件卜,就业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传统的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可以是在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业,也可以是个体工商户就业、自我雇佣 就业,还可以是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总体来说就业 可以分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是指正规的全日制工作、与用人单位 建立有稳定的劳动法律关系、获有工资福利和收获保障的就业;非正规就业是指 未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从劳 动关系角度看而言,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不规范,而且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征,从业人员职业特征难以界定;从社会保障角度看,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 系之间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或者有制度性规定但很少被遵守。

因为就业形式多种多样,如何认定初次就业,各地方规定不一致。实践中, 有的单位以是否与原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来判断是否初次就业;有的单位以是 否与原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来判断是否初次就业,还有的 单位根据进入事业单位后工资审核时对参加工作时间的认定来确定是否属于初 次就业。在各种判断方式中,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证明和社会保障证明不 好取得或者取得的证明文件不符合传统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系列相关配套制 度的规定,所以进入事业单位的非正规就业人员都被视为初次就业。正规就业人 员在进入事业单位时,也会因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传统人事制度规定被视为初次就业。比如: 例1:小李,大学木科毕业后在自己家门口的小饭馆打工,每月取得稳定收 入,也不缴纳社会养老保险,1年后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入事业单位。

例2:小张,大学木科毕业后在自己家门口的小饭馆打工,每月取得稳定收 入,自己缴纳社会养老保险,1年后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入事业单位。

例3:小土,大学木科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每月取得稳定收入,企业缴纳 社会养老保险,1年后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入事业单位。在进入事业单位时, 因为还在2年的派遣期内,因此办理改派的手续。

例4:小赵,大学木科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每月取得稳定收入,企业缴纳 社会养老保险,1年后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入事业单位。在进入事业单位时, 办理的是调动手续。

以上4人在进入事业单位前都实现了就业,因此进入事业单位时,不是应 该是初次就业。但是,例1、例2中的小李、小张初次就业的形式是非正规就业, 例1中的小李无法提供符合人事制度的证明材料,例2的小张自己缴纳了社会养老 保险,但是无法提供符合人事制度要求的其他材料,所以在进入事业单位后,小 李、小张都被认定为初次就业。例3、例4中的小土、小赵初次就业都是正规就业, 但是进入事业单位时,手续不一样,对初次就业的认定也不相同。例3中的小土 在进入事业单位时,因为办理的是改派的手续,进入事业单位后,认定参加工作 时间时,按照改派后的时间认定,这样小土也被认定为初次就业。例4中的小赵 手续符合人事制度要求,进入事业单位后,不认为是初次就业。

由于初次就业不好把握,有的单位实行凡是新进人员都是试用期1年;有的 单位除了在签订聘用合同时有约定试用期1年之外,其他各方而都体现不出试用 期,因此在《条例》中使用初次就业这个词语,不利于火事工作的开展。

正规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都是国家的劳动者,也都实现了就业,其 劳动也都体现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没有区别的;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形成 的劳动关系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雇主不同。笔者以为,应该从劳动关系的角度出 发,将初次就业限定为初次在国家机关或国有事业单位就业,这样既体现了对其 过去的劳动关系的承认和延续,又不用过多的考虑参加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障的因 素,因为这两个因素可以在确定工资福利待遇时得到充分体现。二、关于试用期12个月的探讨 《条例》第13条规定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 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结合《条例》第12条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 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因此可以理解为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 位签订的聘用合同最少3年,试用期12个月。那么,试用期为12个月是否合适呢 另外,初次就业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进入事业单位是否有试用期呢如果有试用期, 试用期的又该多长呢这个在《条例》中没有做出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单位 执行时间不一致。

事业单位试用期长短的规定,应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出发。事 业单位既有其作为组织存在的服务社会经济的共性,又有其围绕公共利益的特殊 性。事业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首先这是一种平等的聘用关系,这跟企 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般的劳动关系;其 次,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之间的聘用关系,属于公共服务关系的一部分,不仅涉 及聘用双方的利益,还与公共利益、公众利益相关。

一般劳动关系决定其试用期可以参考《劳动合同法》第19条劳动合同期限 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 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 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公共服务关系决定其试用期可以参考《新录用公务员试用 期管理办法拭行)》第2条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自报到之日起计算,试用期为一年。

结合前而对初次就业的讨论,笔者建议: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试用期为12 个月;其他人员可根据签订的聘用合同时间长短,约定试用期长短,或者由国家 直接做出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比如3个月或者6个月。

三、关于试用期岗位的探讨 《条例》规定了试用期,但是对试用期内的岗位没有做出规定。有的省份 专门出台文件,规定试用期满确定岗位,并对不同学历、学位人员在不同类别岗 位,确定的岗位等级做出规定。比如,大学专科(含中专毕业生)、大学木科毕业 生、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历的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试用期满后,到专业 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可分别按十三级、十二级、十一级、十级确定岗位等级;
到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可分别按十级、九级、八级、一七级职员确定岗位等级;
岗位任职时间从聘用认定之日起计算。笔者以为,试用期是对进入事业单位相应岗位的试用,而不是进入事业单 位的试用;试用期岗位应为公开招聘岗位,受聘工作人员在公开招聘时,应聘的 是什么岗位在试用期就应该是什么岗位,而不是试用期满确定岗位。试用期满考 核以应聘岗位的任职条件为标准进行考核。如果试用期内没有具体岗位类别和等 级,那么试用期结束后以什么标准为考核受聘人员,来判断受聘人员是否称职呢 当然,也要允许有任职资格要求的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试用期内取得相关资格,而 不是在上岗前就取得相关资格。比如: 例5:小刘,博士研究生毕业,应聘高校讲师职位,此岗位在公开招聘方案 中注明属于技术十级岗位,2014年7月经过公开招聘报到工作,并且是初次就业, 2014年11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2015年1月取得高校讲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 聘任。

例5中,小刘是初次就业,试用期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试用期内岗 位技术十级岗位,而不应该是试用期满确定为技术十级岗位。试用期内取得作为 从业资格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这应该是小刘适应岗位要求的 一种表现。如果小刘在试用期内未及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这至少说明小刘并不是完全符合岗位要求的。

试用期的意义重要的在于,聘用单位和受聘工作人员在试用期内相互了解, 同时可以更灵活的处理劳动关系,就像《劳动合同法》中对在试用期内终止、解 除劳动合同的规定,这正是《条例》所缺乏的。

上述仅为个人从人事工作的角度对《条例》的一点浅显认识,抛砖引玉, 以期引发同行们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再思考、再讨论,以对《条例》今后的修改与 完善,起到一点微小的积极作用。我们深信,《条例》的颁布实施必将大力促进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事业单位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