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_跟道德有关的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 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 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 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
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 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
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 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
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 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
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 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究其原 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 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反之,若 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 初衷是相悖的。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道德观念随着物 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 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当道 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再次,由于道德本身的范围是模糊的,当法律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概念 阐述不清时,法律的强制力就容易与道德规则的约束力相冲撞,由此引发冲突。

对道德与法律冲突的选择 当道德的指向与法律的规定发生分离时,拥有裁判权的法官到底该如 何选择,在社会上曾引发了无数争论。笔者认为,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大 背景下,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不容置疑,道德以及其他规范应当服从法律;而在法 律规则模糊不清以及无法涵盖的领域,则是道德的用武之地。这是由道德本身缺 乏客观性和可实际操作性等限制因素所决定的,在缺少法律约束的条件下,扩大 道德的适用范围必然会引起评价标准的混乱。

结语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是亘古存在的一个问题,但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并 非是不可调和的。立足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道德的法律化是解决法律与道德冲 突的问题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尝试在现实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尽量多的合理 化的道德纳入法律的调节体系,立法时应尽量追求与道德的统一。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2 浅谈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对生活 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通过善恶规范、准则、义务、良心等形式,来规范和 约束其行为的一种准则。它是关于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等观念、规范和原则 的总和,本身不具有强制力,但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主要依靠社会舆论评价、风 俗习惯和内心良知来保证实施并发挥效用。道德属于精神范畴,是社会意识中上 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法律,是由一定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 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用以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总和。较之道 德,法律具有强制力,它的实施主要依靠外在的强制力迫使人们去遵守,如果违 反法律的相关规定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是从来就有 的,其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一定的条件,是随着国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整 个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 法律的运行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的延续以法律为支撑。道德作为观念上层建筑, 指导着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法律又 为观念上层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促进社会秩 序的稳定和发展。

二、道德在中国现代化变迁中的具体表现 “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中孕育的治国 安邦之道,这也是历代贤明的君主尊崇的座右铭。然而,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国社会素来稳定的伦理 道德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震荡,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道德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道德具 有历史继承性,不同的时代道德也具有不同的观念和评判标准。当前,中国已经 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道德伦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建立 与现代化相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由苛求转向宽容和谅解, 由感性转向了理性,伴随着道德价值的转向,道德不仅使社会个体层面实现了自 我完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集体层面规范的作用。这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劳动积 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乱世重典,治世隆礼”,在道德的规 范和约束之下,整个社会的法治也在不断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得 到了保证。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体,当我们在满怀喜悦地展示改革以来道德领 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时,又不能不理性的正视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当 前中国社会处在大的变革和转型时期,伴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的道德价 值也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被人们奉为民族血脉的道德文化,在社会演变的过程 中开始失重,人们似乎迫不及待的摆脱道德的种种束缚而去追求一种所谓自由、 民主的生活方式,一种非理性价值观念逐渐替代传统的理性价值,致使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评价标准和威慑力;当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在传统的义利观中得到 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人们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似乎又转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拜金 主义又席卷而来,有很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无视道德的约束,不择手段的谋 取自身的利益。

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贩卖毒品、拐卖妇女儿童 等现象屡见不鲜,金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之下,党的一 些干部被腐蚀,脱离了人民群众,不法商人见利忘义,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 这些现象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甚至危及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以及部分敌对势力的 干涉,中国传统的美德也岌岌可危,“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尊师重道”等传 统的价值观念被逐步的弱化,例如当前社会老人过马路不敢搀扶、公交车上没人 愿意给年迈的老人让座,一部分教师缺少师德向学生索要钱物,这些现象都显现 了当前道德的缺失和冷漠。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中国5000年灿烂文化得以延续的主 要动力和源泉,道德的缺失和沦丧,必然会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伤痛,这必须 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如何发挥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我国一直强 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在德治和法治共同作用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我国道德信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有着深层次 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市场过多的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在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使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变得拜金和冷漠;在社会领 域,权力监督力度不够、社会和市场缺乏监督,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缺少民主法 治、人民的诉求不能得到响应,权益得不到维护,这也直接造成当前道德滑坡的 重要原因;在文化领域,利益的多元化,也直接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一些 消极的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之中,而主流文化却处在弱化的状态,这也是当前 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

十八届四中全会,党中央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史上尚属首 次。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两条红线,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法 治、诚信、友爱需要法律和道德一起发挥作用。道德和法律都蕴涵着深厚的民族 文化内容,道德指引着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当前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公民法律素质较低、民主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人甚至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都浑然不知,更不知道采用何种 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通常采用聚众闹事、自焚等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 愿;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是却不够完善,缺乏体系,这直接造成了 法治实施的不彻底,因而导致法律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难以实 现真正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律是道德建设强有力的支撑,法律将道德中的价值运用到法律实施 过程当中,不仅能够维护道德风尚也能培养道德意识,法律和道德两者之间是高 度统一的关系,法律实施的不完善也会直接影响道德发挥作用,道德的缺失会影 响法治的建设,因此要想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我们必须坚持法律与道德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要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为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
其次,要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为道德的发展创造 条件;第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 强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将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全 社会树立一种新风尚。

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立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入 的考虑道德的因素,贴近人民实际生活,把相关的社会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 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律的实施,法律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为了 维护统治的稳定而制定的制度保障,如果不能有效的实施,最终会失去存在的意 义,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国家必须强化法律实施、完善法律监督,营造良 好的法律环境,形成全社会守法、维法的氛围,最后形成全社会讲道德、受法律 的文明风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3 浅析中国道德与法律的融合 道德和法律都可以调整人们的行为,而道德侧重通过舆论、信念、习 惯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人们行为的合法性。和谐、稳 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还需要道德的约束力。

一、中国道德和法律融合的必要性 道德和法是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历史前提的根源,它们最初是一体的, 正像唯物史观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就从哪里开始”。道德与法律作为 社会规范的主要手段,其产生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一)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逻辑起源。前苏联史学家谢苗诺夫用大量史 料证明:原始禁忌是社会规范的最早形式,属于某种最原始的社会规范。另一位 前苏联学者、法学家雅维茨在其《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一书中提出:
“在遥远的过去,单纯依靠禁忌调整人们的关系,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最初和最低 级的形式。在当时,禁忌的作用是由恐惧和习惯保障的,被看成是统治整个共同 的自然的、基本的力量。”因此,禁忌在原始社会具有同道德和法律相同的规范 作用。

(二)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由于人类对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的需要,道德和法律便应运而生,另外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 家的建立,法律从道德中独立出来。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秩序、自由和 公正。

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良好运行的基础,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社 会秩序通过习惯、道德、制度、法律等四种形式实现。其中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 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任何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基础之上运行的。

法律和道德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即自由。自由是促进法律发展的重要 条件,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道德自由和法律自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公正是道德和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道德公正和法律公正既联系又有 区别。法律公正的确立和生效根源于道德公正的规范功能。如果没有道德公正和它的规范功能,法律公正可能成为泡影,它的积极作用很难得到发挥,还会带来 一些消极的影响。

二、中国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客观性 中国道德和法律的融合需要深厚的理论作基础,还要符合我国现实的 客观性。即具有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生 态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具有竞争性、法制性、自由性等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诚实信用的专门特征,而道德和法律融合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包括自由、平等、正义、秩序、信用等。

道德与法律的融合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民主是法治的 必要前提,法治是民主的有力保障。法治不仅仅是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 且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蕴藏着一定的道德内涵,民 主问题是现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道德与法律结合的文化基础。道德与法律都 是社会规范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道德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有机统一有 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中国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具体路径 结合道德与法律本身的内在联系及当代中国现实情况可以看出,中国 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具体现实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良性互动。道德与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都 可以作为调控人们行为的手段,但它们在基本内容、表现形式、调控方式、产生 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同,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1.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保障。道德的运行离不开法律,有时法律将道德 规范制度化、模式化。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对促进社会大众的文明觉醒和社会主义 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显然,道德的制度化并不是将所有道德制度化为法律, 而是将反映人民大众基本需求、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加以制度化、规范化。

2.实现道德对法律的引导。从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可以实现道德对法律的引导。第一,立法的道德条件。立法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人文主义因素, 做到尽善尽美,因而立法主体应牢固树立人本主义的方针,将正义、平等、信用 等价值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第二,司法的道德保障。司法主体应具有 相应的道德能力,如正义感、责任心和气节。

(二)要实现道德与法律作用的互补。道德和法律虽属不同属性的社会 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上所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们在作用上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才能实现道德与法律的互补。

1.建立道德促进法律的机制。第一,要用道德来指引法律的制定、修 改、废止等活动,从参与主体、制定过程到制定内容都要用合乎理性的道德观念 作指导。第二,要保证执法者的道德践行能力。法律能否得到公正地实施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执法者的道德能力。执法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执法机关的形象和 法律的权威。

2.寻求法律促进道德的路径。第一,建立刚性约束机制。通过国家政 权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演进,通过法律强化公民行为的道德水准;第二, 引进法律对道德的监督、评价和保障机制。法律可以惩恶扬善,引入此机制,保 护文明道德行为,谴责不道德行为,激励人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育犯罪分子、 道德不端分子时时事事守法。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4 试谈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教学对策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多种多样,很多 教师都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为国家培养遵纪守法的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一些中职学校,依然存在着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 法律教育重视不够,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质 量不高等现象,导致学生职业道德缺失,法律观念淡薄。那么,如何提高职业道 德与法律课教学的时效性,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中职生职业道德水平 中职德育课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和职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利用每周星期一国旗下的讲话活动,让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动员学生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 于行,增强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

2 建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观 创造各种条件和平台,使学生有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 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懂得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如 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浅薄、日常行为失范、法律观念淡薄等问题,可以 通过文艺晚会、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板报评比、橱窗专题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 式,开展“感恩”、“爱国主义”、“法律知识讲座”或“法律知识问答”等主题活动, 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 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连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采用案例教学,既能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发挥实践教学的形象性,将理论与实 际紧密联系起来,是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 己。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时性很强的学科,应紧跟当今法律形式的发展现状,结 合当今立法发展的最新进程,将最新的法律精神和立法成果传达给学生,使学生 的法制观念与时俱进,成为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毕业生。任课教师可以关注我 国立法的新进展,“两会”有关法治建设的新提法,收集新案例,把它融入课堂教 学中。如2015年震惊全广西的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南宁市原书记余远辉涉嫌受贿 和钦州市原副市长陆钦华贪腐为焦点,讨论了他们的违法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严重 后果,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另外,学校多参与一些社会开展的大型的法律宣传活动,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法律知识问答竞赛;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与对犯人 进行的社会公开审判,对犯人罪行的判定对学生也起了警示作用,促使学生学法、 懂法和守法,激发他们的正义感,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

3.2 角色扮演课堂的情景活动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课的时效性,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的进行训练任务情景教学,根据每一个专业的特点,将实际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 在情境中担任一个角色,并从这个角色出发,去完成各项虚拟的任务,在这个过 程中,学习知识,掌握规律。角色扮演是实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如学前教育专 业的学生通过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自己扮演教师,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幼儿,进 行幼儿模拟教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的顺利入职和职后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汽车专 业开展的为本校老师服务的“美容洗车”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了实践活动,获得 成就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最后,我们应该将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教育结合起来。职业道德教育 为法律教育服务的,而法律教育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我们应该用正 确职业道德观念来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法律意识,用严谨的法律意识来促进学生 职业道德观念的深化。

总之,我们要从中职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符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探讨更多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守守法的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