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文学思潮【追寻与现实羁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析】

追寻与现实羁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析

追寻与现实羁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析 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
本体观;
特性;
二律背反 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 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 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 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 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 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 渊之时)。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 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 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 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 徐志摩等人。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 政治文化思潮。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 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 和作家创作心灵的自由为立足点,专注于人性展示和审美创造的文学创作现象及 相关的文学理论。它是白由主义精神在文学领域的折射和表现。

一 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受西方思想 文化的影响,作为社会先进思想的创造者、者的知识分子逐渐具有了独立自由的 自我角色意识。1903年,严复将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的《论自由》出版,首先 发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呐喊,开中国的自由主义风气之先。继之以维 新派的康、梁,康有为要求国民“去国、去种、去产、去家”成为完全自由自主的 个人,粱启超肯定自由为人的生命和权利,倡言“故自由者亦精神界之生命也。

然而这群从异域取来自由主义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并没有把他们对自由观念的 认识渗透到以西方近代文学为范型的文学改良运动中去。在当时面临生存危机的 时刻,文学因其具有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被维新派等认为是新民救国的 最好途径。文学自身独立的审美特性被漠视,而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却被夸大到无 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自由主义文学观念的最早阐述者应是王国维。他一 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学术独立和文学自由的理想,并以自己的悲壮自沉昆明湖确立 了真正的自由文人的地位和价值。王国维的观和文艺观深受叔本华之影响,其核 论是纯非功利的宁静直观说。他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欲”,人们只能象钟表之 摆,往复于由“欲”所生的痛苦与厌倦之中。惟有超功利的美才能解脱生命存在的 苦痛。从美自身的非功利性出发,他认为处于之巅的诗歌小说的任务,“在描写 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使吾济冯生之徒,于此侄桔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 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王国维甚至认为“文学者, 游戏的事业也”,文学应表现人性,文学家应把创造美的文学作为惟一的目的, 反对把文学当作和政治的手段。这就从根本上与“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传统 艺术观划清了界限。王国维的理论是针对当时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功利主义文学 而言的,而其不懈的理想追求和超然脱俗的品格却兆示了杂文学时代的结束,一 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

二 五四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自由主义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广 泛接受,并产生深远影响。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第一声呐喊就是自主意识。

他在创刊号《敬告青年》中呼吁每个青年都应“各有自主之奴,绝无奴隶他人之 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李大钊视“自由为人类生存必须之要求,无自由 则无生存之价值”。胡适强调个人应“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敢于怀疑,做“最强 有力”的个人。鲁迅以“立人”为早年思想文艺活动之本,拾物质张灵明,任个人 排众数。周作人认为新文化和新文学的运动就是“辟人荒”的运动,“人的”还是“非 人的”文学成为他衡量新旧文学的基本标准。部元宝说:“之所以有新文化运动和 紧接着的‘五·四’,之所以有所谓‘人的发现’、‘人的解放’以及用成熟的现代表达 这种发现与解放的‘人的文学’,主要就是因为中国新派知识分子汲取了西方自由 主义的文化营养。在二十年代的中国,一个不依附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统而自 命新派的知识分子大概是找不到的罢。

当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最终走向了,鲁迅等选择了民 主主义,只有胡适、周作人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他们对文学界的 影响也更具体更深远。“他们把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引向了文学,既不失启蒙色彩, 又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超越了功利目的较明确的启蒙思潮。因此,胡适、周作人是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最初发言人和理论奠基者。

[1]三 进入30年代,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展开了争夺话语权 的斗争。左翼文学理论家在理论表述中明确地用“阶级斗争”学说置换了20年代的 “人道主义”思想,用“无产阶级文学”概念取代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的概 念,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和工具性质,在根本上否认了自由主义文学存在的理由。

30年代,随着《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 志》的创刊,作为一个有较大影响的自由主义作家群,现代文坛上的“京派”开始 形成走向兴盛。他们以朱光潜、沈从文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强调文学与时 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提出“纯正文艺”的观 点,认为“拿文艺做工具去宣传某一种的、宗教的或政治的信条”的“文以载道”观, 最终“大半是失败”。他的理想是最终是要把文艺引到“和平静穆”的美的“最高境 界”之中。

30年代的自由主义作家充分实践着他们的艺术理想。徐志摩在“淡到几乎 没有的内容”中显示了个人主义倾向以及与现实的疏离感;京派小说在田园牧歌 式的风景中展示古朴自然的人性与人情;现代诗派以晚唐五代诗的意境传达现代 人生况味;周作人的散文丰富的知识中渗入了人生的苦味;林语堂的小品行云流水 中回荡着淡淡的忧伤。

四 “芦沟桥事变”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到来,民族主义情结高涨。以集体主 义为导向的价值观念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思想受到压抑。而在抗 战结束之后,“中国往何处去”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首要问题。随着知识分子对民 族前途的关注,自由主义思潮一度掀起高潮。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波澜不可避免 地影响到文学领域, 尽管抗战的现实非常严峻,但是在二三十年代就曾经崭露头角的自由主义 文艺思想的拥护者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对抗战文学的现状表现了强烈的不 满。梁实秋从他一贯的文学要表现永久的人性、反对文学上的功利主义主张出发, 对当时文学中普遍表现的抗战主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抗战八股”提出了尖锐的 批评。沈从文连续发表了《一般与特殊》、《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文 学运动的重造》等文章,把他心目中“一般”的抗日作品,称为“抗战八股”、“宣传文字”和“一团糟”,认为只有“远离了‘宣传夕空气”,“远离了那些战争的浪漫情 绪”的“特殊性的专门家”的工作,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如果“作家被政治看中, 作品成为政策工具后”,文学就会出现“堕落倾向’整个抗战时期,这种反对文艺 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否认文艺有自身 以外的目的,强调文学的超功利性和特殊 性的声音一直都时断时续地存在。

[2] 抗战胜利后,作为自由主义重镇的《观察》杂志创刊,接着,《大公报》、 《文汇报》、《周刊》、《新路》也发表言论,纷纷倡议要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 政府,要通过“第三条道路”使中国复兴。自由主义思潮迅速复苏并逐渐达到高潮。

此时,先前零星发表过自由主义文艺观点的作家也兴奋起来,纷纷出任刊物的主 编和综合性报刊的文艺副刊的主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萧乾要求作家和批评家 “绝不受党派风气的左右”,只“根据与的良知,勇敢而不畏艰苦的创作”朱光潜强 调文学的自由性,因为“这自由性充分表现了人性的尊严”。“我们不能凭某一个 人或某一部分人的的或的主张来勉强决定文艺发展的方向”,文学家应该守住“自 家园地”,保证自己“独立自主的身分”,让文艺成为一种自由的“自主自发”、“自 生自发”的“人生的表现”。朱光潜明确标出自己的所持:“我在文艺的领域维护自由 主义。

自由主义文学家40年代的创作重在人性的深度挖掘和新艺术形式的实验。

站在人生边上的钱钟书对现代知识分子灵魂的拷间,躲进公寓的张爱玲对都市男 女的探索,偏居西南一隅的沈从文对形而上的、超验的生命命题的关注和表现, 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五 在简略描述了自由主义思潮在现代文坛的兴衰历程之后,现在我们要追问 的是:这种带有异域背景的思潮为中国甚至整个20世纪文学带来了哪些新的价值 和精神基因我个人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首先,自由主义思潮有利于塑造作家的独立人格。所谓现代意义上的独立 人格,蕴含着、、心理、和政治的多元内涵。以本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角度而 言,主要指个体的自主性和社会批判精神。具体地说,即表现为不依傍任何外在 的精神权威,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势力;在真理的认同上具有独立的价值判 断能力,并依据内心准则而自由行动;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积极参与政治,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与中国滋生依附型人格相反,西方自由主义精神无疑 是孕育独立人格的温床。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对“积极自由观”的倡导,对独立人格 的坚持为我们树立了现代人格形象,诊释着“人的解放”的启蒙内涵,推动了社会 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自由主义思潮促使作家关注文学独立性和艺术性。上世纪80年代以 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废名、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人重新 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原因除了他们的个人人格魅力而外,就是他们作品久远的 艺术生命力。这些自由主义作家大都强调艺术生成的人生意韵和情趣,追求一种 “诗化”的人生,倡导文学作品意境的“和谐”、“完善”、“恰当”与“节制”的理性美。

他们注重文学自身的特性,张扬文学的本体价值,形成强烈的效应,对20世纪以 功利性为特征的主流文学起到了匡正和纠偏的作用。

当我们谈论自由主义思潮在现代文学中的演进时,不能回避一个重要问题, 即由“文学的功利主义与审美价值的二律背反”这一规律所必然决定的自由主义 文学思潮的困境。

从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着,它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存 在和人类认识自身把握生活的一种审美方式,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本体存在意义, 这也正是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所追求的东西。但是在生存危机、救亡与启蒙、反帝 与反封建成为时代中心议题的现代中国,文学若去追求自身审美品格的完善而无 视民族变革生存的需要,那么它势必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和合法性。现代中国社 会特殊的文化氛围,不断恶化的现实,决定了现代文学必须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 调整自身的结构,承担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成为时代的表现,为民族的生 存和变革而呐喊,这是文学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因此,文学功利主义的盛行是合 理的和必然的,它也必然以压抑甚至牺牲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为前提。正是从这 个角度,我们才可以理解30年代鲁迅对林语堂、周作人等人“性灵文学“的批评: 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 的平滑”,这是十足的“抚慰劳人的圣”,“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自由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作为一种被引入文学领域的思潮,它的 理论追求、价值取向及在20世纪中国的特殊境遇非常值得回味。在走向现代化的 今天,自由主义仍旧是一个热门话题和关注的焦点。回顾昨天,也许对当下的社 会发展和文学建设都有反思和借鉴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