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空间结构分析说明

青岛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青岛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一、研究背景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共计收录青岛市资源单体3617个,课题组以旅 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等级等方面对青岛 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其内在联系,为有效统筹利用青 岛市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青岛市旅游资源覆盖密度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确定,青岛市全域面积约10882平方公里,其中 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3617个,由此计算出青岛市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密度为0.33个 每平方公里,10个区县中有6个区县的密度超过青岛市平均值,密度排在前3位的 市南区(29.87个/km2)、市北区(4.89个/km2)、崂山区(1.71个/km2)均超过 1.5个/km2,这三个区旅游资源单体高度密集,是青岛市旅游资源最为稠密的地 区,也是旅游开发较为成熟区域。其余各区、市旅游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均不足 1个,排在后两位的胶州市和莱西市,旅游资源密度不足0.1个每平方公里,与其 他区县差距较大(如表1所示)。

(一)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117个,每平方公里平均覆盖密度为 0.101个。其中市南区、崂山区、市北区、黄岛区、城阳区的每平方公里的自然 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平均数量超过全市平均 值。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内三区所辖海岸带、 崂山山脉的午山支脉山岭带、崂山区东南部的崂山山脉巨峰支脉山岭带、平度市 北部的大泽山地区、黄岛区中南部的胶南山群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地理分布与青 岛市地貌的基本形态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250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覆盖密度为 0.226个,是自然旅游资源单体覆盖密度的2倍多。但仅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 城阳区、李沧区五个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超过了全市的平均密度值,尤其是市南区 人文旅游资源赋存达858个,覆盖密度28.6个/km2,数量及密度上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剩余区县覆盖密度均低于0.15个/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区县赋存 两极分化明显,由此可见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在经 济较为发达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表现出与历史变迁、经济发展较强的相关性, 也表明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是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的非优区。

三、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依照“国标”分类标准,通过本次调查,青岛市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30 个亚类,125个基本类型(如图2所示),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和基本 类型数量的100%、96.8%和80.7%,缺少BF类冰雪地1种亚类旅游资源,以及AAG、 ABA、ABB、ABC、ABD、ABE、ABF、ABG、ACI、ACJ、ACM、ADA、ADB、 ADC、ADD、BAB、BEB、BEC、BFA、BFB、CBB、CDD、DBC、DBE、EBE、 FAJ、FCE、FEC、FGE、HGH共计30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如表2所示)。由此 可见,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具有主类齐全,亚类丰富,基本类型覆盖面较广 的特点。

(一)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市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地域性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崂山、崂山东北、西 南余脉丘陵地带以及黄岛中部地区,即崂山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区市, 这个区域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共计917个,占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2.1%。

A类地文景观、B类水域风光、C类生物景观三个主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占自然旅 游资源单体总数的98.9%,构成了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总体上看青岛市 自然旅游资源种类较多,旅游环境容量大、资源品质高,非常符合现代人亲近自 然休闲度假的需求。1.A类地文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A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784 个,分属5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主要集中在崂山区、黄岛区、即墨市、平度 市、城阳区五个行政区域。地文景观中亚类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和AA综合自然 旅游地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地文景观总数量的91.6%,这与青岛市属于海岸丘陵 城市地貌特征相吻合。从分布情况来看,山岳型地文景观集中在崂山区,单体数 量达到了370个,占全市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47.2%,构成了青岛山海景 观的主体。青岛海岸兼具海积、海蚀两种地貌类型,其中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滩 地型旅游地,全市共有9处,主要分布在崂山沙子口、市南区东部、黄岛区薛家 岛、即墨市鳌山湾等地,其中,金沙滩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和鳌山湾海水 浴场3处,海滩宽阔、坡度平缓、沙质较细最适合开展海滩旅游。2.B类水域风光 旅游资源。青岛市B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0个,分属5个亚类,10个基本类型, 其中平度、崂山、即墨三个区县91个,占总数的74%。亚类BE河口与海面旅游资源是青岛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资源单体总数15个,资源总体数量较少,但 单体体量较大覆盖面积广泛,十分适合休闲观光游憩。这些资源单体主要集中在 南部前海、西海岸一带,而胶州市单体数量为0,表明青岛海滨一线水域风光旅 游资源开发不均,环胶州湾、大沽河沿岸的潜在资源现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也体现了青岛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性特征。

[2]3.C类生物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C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98个,囊括了所有的 亚类以及8个基本类型,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以亚类CA树木旅游资源为主。各区 市中崂山区资源单体总数最多,其次是黄岛区、胶州市、市南区。崂山区植物景 观主要集中在九水、下宫、崂顶四个区域;
市内三区植物主要以观赏植物,行道 树和林木为主,林木多分布在市内的山区[3],如观象山、信号山、贮水山、青 岛山、八关山等,黄岛区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小珠山及其周边。

4.D类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D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个,包括了2个 亚类,6个基本类型,其中青岛温带季风性避暑气候旅游资源为影响全域的气候 资源,使青岛市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于旅游的气候环境。青岛气候 除受着海洋影响外,因地形因素在部分区域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小气候,形成了 独特的气候现象景观,例如崂山太清湾,因东、北、西三面山体环抱,只有南边 面海,形成了这里近似亚热带小气候,而位于崂山中部偏北的白沙河中上游地带 的北九水,由于受到南面巨峰的阻挡,气温较低,形成了独特的避暑气候地。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500个,占全 市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9.12%,表明青岛是一个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旅游城市, 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类型齐全、存量丰富、特色明显、分布聚 集的特点,是今后青岛市旅游深度开发的重点。从类别上看,F类旅游资源单体 占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的77%,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1.E类遗址遗 迹旅游资源。青岛市E类旅游资源单体218个。EA类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 总体较为分散,区域上相对集中在即墨、胶南、平度、莱西四个区市,主要是新 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人类的遗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岳石文化遗 址(平度)、北阡遗址(即墨)、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北辛文化遗址(即 墨)等,这充分说明青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史前旅游资源的发掘将不 断丰富城市考古的文化序列,可以将仅有百年建制的青岛的城市历史延伸至史前 文明[4];
EB类旅游资源主要以废弃寺庙、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历史事件发生地 三类资源为主,空间分布较为聚集,主要集中在市南、崂山、平度、胶南四个区 市,以琅琊台遗址、青岛山德军炮台遗址、即墨古城遗址、崂山道院遗址等资源为代表。2.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青岛市F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938个,是 所有类型中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主类,这些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十分丰富分 属7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仅缺少FEC悬棺类旅游资源。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 筑、FD居住地与社区、FA综合人文旅游地3种亚类旅游资源总数1728个占建筑与 设施类总数的89.2%,是该类旅游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亚类。F类旅游资源主 要聚集在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黄岛区五个区县,其中市南、市北 两区最为集中,数量达到了1069个,资源亚类中FD居住地与社区旅游资源最为 丰富,数量达752个,这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传统 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等,反应了青岛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以及当代城市经济发展 的脉络。3.G类旅游商品旅游资源。青岛市G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128个,涵盖了 所有的基本类型,类型比较齐全,但从空间分布上看青岛旅游商品资源多集中在 周边区市,开发程度较弱,市场认知度不高,导致青岛旅游商品仍然以浅层次海 洋产品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从单体的数量 上看,主类G旅游商品的单体数量较少,是全市人文旅游资源的薄弱环节,反映 出青岛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落后于其他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问题。4.H类人文 活动旅游资源。青岛市H类旅游资源单体216个,涵盖了4个亚类,14个基本类型。

在空间分布上青岛市内三区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单体21个,主要以现代节庆为主;

周边相对密集的区域有即墨、平度、胶州三市,类型以民间习俗、艺术类资源为 主,其中,胶州和即墨的茂腔和柳腔是青岛独特的地方戏曲,胶州秧歌,传承自 元杂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四、青岛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 依据“国标”中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青岛市旅游资源单体进 行了评价,将其划分为特品级(五级),优良级(四级、三级),普通级(二级、 一级),未获等级四个类别,并运用ARCGIS软件将各资源单体在地图上进行了标 注,从而辅助全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整合(如表3所示)。旅 游资源等级是综合性要素分析的结果,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指导性 意义。

(一)特品级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特品级共计34个,数量较少,这与青岛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 地位不符,但同时也体现了青岛市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用较为突出的特点。青岛市 特品级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十分集中,其中市南区、市北区共计26个,占全市特 品级单体总数的76.5%,是全市特品级旅游资源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区域,其他区市中崂山区特品级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是全市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成 熟的区域这与青岛市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相吻合,也说明特品级旅游资 源对区域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另外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四个 区市特品级旅游资源赋存为0,表现出这些区域旅游业发展滞后的特点。

(二)优良级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青岛共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002个,占所有资源单体总数的27.7%,数 量十分的可观。优良级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性要素的主体,也是城市旅游开发的 重点,因此优良级旅游资源的赋存的多少,体现了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潜力,也决 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在空间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市南区、黄岛区、崂山区、 平度市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说明这些区域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 区域,同时也发现市北区优良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这说明现阶段这个区域旅游 业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欠缺的制约,旅游发展潜力不足。李沧区、城阳区、胶州 市、莱西市四个区市优良级总量为35个,数量十分稀缺,说明这四个区市是旅游 资源开发的非优区,同时也表明这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仍处于浅层次阶段。从类型 上看,市南区、市北区、黄岛区、崂山区、平度市五个存量较丰富的区域资源各 具特色,其中市南区、市北区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单体优良级数量达到488 个,主要以近现代建筑、商业街巷为主,适于开展帆船运动、休闲购物、城市观 光或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
崂山区建筑与设施类61个,地文景观类49个,水域风 光类11个,人文活动类14个,适于打造文化游、生态游、健身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平度市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25个,建筑与设施类资源中摩崖字画、碑碣类旅游资 源单体32个数量尤为丰富,较适合开展乡村旅游、文化游等项目;
黄岛区优良级 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有5个,其中海岛有2个,建筑与设施31个,资源内容非常适 合开展海岛游、度假休闲旅游等项目。

(三)普通级旅游资源空间结 构青岛共有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2486个,占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68.7%, 各区市胶州市、莱西市、李沧区数量较少,其他区县普通级单体数量均超过了200 个,其中尤以崂山区、市南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最为丰富,是普通级旅 游资源的密集区。除崂山区、市南区这两个旅游业比较成熟的地区,普通级旅游 资源的赋存对于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现阶段城市旅游非核心区域有着重要 的影响,丰富的资源赋存标志着这些区域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今后 青岛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即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量较大,但旅游资源等 级以普通级为主,这与即墨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不符,说明即墨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优势,导致资源整体知名度、等 级不高。

五、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青岛旅游资源总体丰富、类型多样、资源集聚程度高,各区市资源也各具 特色,在空间上已经形成了以主城区滨海带为核心,以黄岛海岸海滨旅游和崂山 风景区为两翼的资源开发格局,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以带状分布为主要特征,区域 具备各具特色的开发空间。我们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青岛市旅游资源在总体布局 上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全市旅游热点过于集中在沿海一线、崂山等开发较为成 熟狭长地带,这导致城市旅游发展缺乏纵深,内陆地区的诸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与开发。同时,青岛市旅游资源品类虽然丰富,但是开发资源同质性 较强,旅游资源受季节影响,淡旺季明显,不能实现优势互补,很难满足现代旅 游者对个性化、高品质的度假旅游产品的需求。根据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特征,青 岛市今后应该以山海胜景、历史名城、休闲度假为主题,向滨海区域组团的方向 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延伸辐射陆域纵深和近岸海域,着 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5大城市旅游集群。巩固市区核心旅游集群。集群 主要包括团岛湾到石老人的广大老城区滨海地带,覆盖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 三大行政区。集群以欧陆风貌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海洋文化、滨海观光、海上 旅游、帆船运动为主要特色构成青岛旅游的核心吸引性要素。市区旅游集群应进 一步深度挖掘老青岛历史风味,加强市区内游憩商业区的游憩功能升级,重点发 展特色商贸、海滨观光和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加强环胶州湾生态旅游集群建设。

环胶州湾地区主类旅游资源相对不足,开发相对滞后,但港口、湿地、民间习俗、 地方艺术以及水域风光等旅游资源十分突出,非常适宜开展生态休闲旅游。因此 环胶州湾一线应着力打造具有特色民俗风情,集地质观光、滨海休闲、湿地游览、 历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集群。同时,环胶州湾为候鸟和海生留鸟创造良 好的栖息环境,还适于开展胶州湾观鸟生态旅游。加快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旅 游集群建设。重点打造包括黄岛城区、小珠山、凤凰岛国际旅游度假岛及其附近 海域的竹岔岛岛链,构成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和西海岸旅游核心区。该旅游集 群集合了海滩、海岛、岬湾、山地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滨海度假和海洋观光 优势明显,可以打造成为集工业旅游、海滨度假、海岛观光、山林旅游、历史文 化、生态休闲、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集群,也是今后青岛开展度假休闲 旅游的核心区域。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崂山即墨养生休闲旅游集群。发挥崂山风景 名胜区的资源和形象优势,整合区域温泉旅游资源,辐射周边田横岛岛群、海岸 带、地热景观带,构建集国际会展、海滨度假、宗教文化、温泉疗养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集群。增加内陆特色旅游集群开发力度。内陆特色集群覆盖平度、莱 西两个县级市,是旅游集群中主类旅游资源最薄弱的一个地区,也是与其他集群 旅游资源最具互补性的区域,可为青岛市今后旅游发展提供巨大的拓展空间。集 群中平度北部大泽山区旅游资源十分密集,且资源类型相对集中,适于开展生态 观光、历史文化、乡村体验旅游等项目。同时,莱西市作为旅游资源的非优区, 应着力发挥其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利用大沽河、大青山旅游区的影响力拉动当 地旅游业的发展。在打造各核心旅游集群的同时,青岛市也应该进一步明晰各区 域旅游空间功能定位,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拉动城市内部及周边城市旅游 需求,构建全域统筹发展、产品体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青岛“全旅游”格局[5], 促进青岛市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全面转变。

本文作者:徐建国 工作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