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王天蓉 柳栋 网络,在这里特指互联网。所谓基于网络应用,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主 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 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
也包括仅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 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000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 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探 究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 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 与课程教学整合,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联网 技术的整合,是否成为一个最佳结合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根 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所了解的部分小学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 习”,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比如有:上海 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
上海市月浦新村 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究活动”;
上海市六一小学的“网 络环境下儿童哲学学习”;
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
北京史 家胡同小学的“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
北京丁香胡同小学的“主 题化互联网教学”;
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究”;
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 小学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社会课探究活动”;
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基于 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探究活动”…… 1.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通常设定的本体目标有“问题意识”、“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情感 体验”、“协作合作”等,并能把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和学科领域相关目标统 一起来进行思考。2.从学习的课程形态来看 ·有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如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有基础学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学科的主题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

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主要是就语文基础教材中阅读文章或主题进行专题性的阅 读拓展,但它区别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
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常 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有结合基础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如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 结合社会课“香港和澳门”一课,学生进行专题性的学习研究。

·由原来学生的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杭 州胜利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等等。

3.从学习的内容上看 内容来源:
·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拓展阅读。

·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如上海市宝山一中心小学的社会课学习。

·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 学的创造发明、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内容。如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综合 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充分对话与交流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性,一些基 本的信息技能,如打字速度等,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根据实践的经验,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放在三年级 以上比较适合,但是在低年级中如何开展,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虚拟与现实整合的教学组织,是目前需要突破的又一关键点。比如, 基于网络的学习,使得探究者比较重视网络信息的搜集,而忽视了网下的实证性研究。

·教学班的基本规模可能会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效果,由于一个教师带 的学生和课题都比较多,不论是集中讨论,还是个别辅导,教师辅导都显得力不 从心。如果要保证学生学习对话的自主性和充分性,比较理想的人数在20人左右 (4~5个小组)。网络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原因是学生在网络 环境中可以寻求更多的智慧资源和交流空间。

学生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日益增加,已经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 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网络对于对话交流、记录发布、管理评价的功能需求在探究 性学习中日趋明显。学校自己创建的网站难以满足这样的技术要求,可能需要集 中开发社会化的共享平台作为技术支持。

(摘自:网络科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