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分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分析论文

货币政策分析论文

货币政策分析论文 货币政策分析论文篇一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分析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简称“两大政策”)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基 本工具,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通过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 调配合对经济运行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一、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回顾 一般来说,两大政策配合有双紧、双松、松紧和中性四种模式。自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大致可总结为六个阶段。一是1979年至1992 年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时期,两大政策是以“松”为主的协调 搭配;二是1993年至1996年,两大政策从“双松”到“双紧”,对于实现经济的“软着 陆”起到了较大作用;三是1997年至2004年,我国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币政策;四是2005年至2007年,我国实施了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五 是2008年至2010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为防止经济严重下滑,我国实行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六是2011年至今,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 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一)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2004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8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回落到一位数增长,2012年至2014分别回落到7.8%、7.7%、 7.4%的年增长率,2015年一季度,增速回落至7%,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将 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二)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2015年一季度 我国经济虽然增速放缓,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创造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主渠 道,需求结构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趋于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出现了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分配改善的新趋势,经 济发展的持续性、均衡性和包容性明显增强。

(三)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我国经济正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

2015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与 互联网有关的新型业态继续高速扩张,网上零售额增长41%,快递业务量增长 46.8%;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正加快孕育。

(四)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2015年,随着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市场 准入门槛降低、行政审批事项再下放或取消,提升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发展活 力,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三、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调控经验失灵 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刺激手段因快速的结构调整而出现效率下降。如 何确定宏观调控目标,如何选择政策搭配,成为摆在两大政策面前的重大问题。

(二)政策空间受到挤压 在新常态下,两大政策空间被大大压缩。财政政策方面,在7%左右 的经济增长状态下,税源收缩,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下降至个位数,尽管在预算安 排中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降低了财政收入增长的预期,但实际增长有可能仍 然低于预期,而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公共支出的刚性增长,财政支出增长 随之呈现出越来越刚性化的特征,财政收支缺口形成的赤字增加。货币政策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领域的全面开放、层出不 穷的金融创新以及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等的出现都对货币政 策操作带来了影响。

(三)对政策搭配要求更高 新常态下既要使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又要保持财政赤字规模适当,既要使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又要使货币政策调控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 两大政策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优化路径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两大政策要适应新常态,不断做出优化与调整:
(一)两大政策协调配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以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下,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优胜劣汰”、调整结构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加快发展方式 转变。

(二)两大政策协调配合要进一步强化供给侧管理 货币政策的调节通常带有总量调节特征,而财政政策在配合、策应货 币政策时,需把现阶段以赤字规模和举债安排为代表的宽松政策与明确的“区别 对待”结构导向政策相结合,从而在稳定经济总量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三)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必须服务于推进财税、金融等深化改革 2015年是全面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年。财税改革将在预算 管理、转移支付、地方债务置换等诸多方面出台的新政策。金融方面将实施存款 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大额存单、清算市场开放等改革,都需要两大政策 协调配合。

(四)两大政策协调配合必须要提高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库现金管理水 平 提高两大政策协调配合效应,必须要按照新的《预算法》加快推进财 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逐步使财政性资金收付全部 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强化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同时本着安 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学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这样既能 减少财政资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又能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五)两大政策协调配合需要进一步强化财政和央行的协调机制 应加强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在实施政策之中的衔接和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整合财政、央行的信息优势,从而强化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力度。

货币政策分析论文篇二 《 民营企业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论文 》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其经济地位与作 用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 要来源。在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可以说, 资金是支持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却 不容乐观,融资问题甚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的融资方式 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渠道。根据抽 样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自我融资比例高达90.5%,这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 基本上是靠自有资金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实际上处于一种严重 失衡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1)一方面,作为我国GDP增长主要贡献者的民营企业有着迫切的融 资需求;另一方面,有关的融资制度仍然向国有企业倾斜,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 对融资的需求大大超过现有的融资供给,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阻碍了企业的进 一步发展。

(2)间接融资渠道不畅,贷款困难,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只能主要依靠 白有资金,靠自有积累滚动式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快速壮大的渴求,减 缓了许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3)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结构失衡。我国的商业银行 主要是国家银行,它们的服务对象多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 取得贷款。

(4)与各种渠道的贷款等间接融资相比,能够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募集 资金的民营企业不到万分之一,直接融资难的问题比间接融资更加突出,在作为 民营企业主体的中小企业中这种失衡尤其明显。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分析(一)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管理水平不高,企 业制度也不够规范。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二)信用意识不强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诚信观念比较淡薄,社会信用欠佳,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从而造成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

(三)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 由于国有企业具有稳定就业的作用,维持国有企业的稳定与增长在我 国经济发展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国家需要为国有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这一任务就成为国有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由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 信贷支持的刚件依赖关案。

(四)面向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是我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不是依照民营经济运行 的需求设置的,缺乏统一的民营企业服务管理机构,使有关民营经济的政策政出 多门。造成了政策混乱,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政策的透明度、公允性、针对性及 其实施程度也因此而大打折扣。二是专门扶持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我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有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中国民生银行 等,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这些银行实力较弱,而且城乡信用社在结算、服务功 能、资金实力等各个方面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高水平、权威性 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质信评估不健全。

三、近期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情况及对民营企业融资产生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制约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瓶颈很多。主要有:
(一)原材料价跌过快 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猛涨,下半年价格猛跌,原材料价格波动大 而不稳带来连锁效应,产品价格严重下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负债经营, 加之很多供货企业停产、破产,导致企业举步维坚、生产困难。(二)资金不足、企业融资难 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降低了银行贷款利 率,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特别是当前 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加紧收缩银根,对中小企业实行“限 贷”、“惜贷”、甚至停贷,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

(三)企业规模小,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 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带来了产品的快速降价,用货企业限产、停产、 乃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产品无法销售,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维持艰难。四是 工作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办理审批手续时间长。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批程序繁琐, 工作人员胆小、怕出事、怕负责任,工作效率不够高;对审批条件都已具备的项 目,却反复查找问题,拖延了审批时间。

四、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影响及建议 (一)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企业资金供应充足或紧张。货币政策 无论其目标如何,方法怎样,从资金供应角度看,理论上说无非是两种:一种是 紧的货币政策,另一种是松的货币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大都是紧的或松的货 币政策交替实施。

(2)货币政策调节利率水平,是企业筹资成本变化,进而改变其资本 的供求。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其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如果实行紧缩政策,则调高利率。其结果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取得贷款 时要付出较高的利息或贴息,专业银行必然也要提高其贷款利率或帖现率,从而 使得整个利率水平上升,企业的筹资成本也相应上升,如果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 不变,就必然要减少利润,这会迫使企业压缩资金的占用和需求,进而缩减生产 规模。

(3)货币政策影响物价变动,间接影响企业生产、流通。这属于货币 政策对企业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而采取信用扩张政策上。信用扩张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多,货币供应量如果超过生产流通所可观需要的货 币量就会促使物价水平上升,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面上看,对企业有利。

因为企业可以随之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从中牟取超额利润。但仔细分析却不尽 然,因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要上升。

(二)建议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要求得发展,必须首先 克服自身缺陷,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规范企业行为,完善内部管理,降低经营风 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降低金融机构监督成本,从而降低自身筹资成本。

其次,要进一步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切实帮助企业缓解劳动成本压力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和员工全面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避 免劳资双方对条款的片面理解引起不必要的劳动纠纷。当争议或纠纷发生时,有 关部门应辅以事先告知、核实,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然后再行查处。政府应 当成为劳资双方利益的“调节器”,以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实现双赢。建议县政 府能根据行业特点,出台符合行业生产规律的如不定时工时制、弹性用工制度等 条款,对本岛实体型企业制订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已有的实体型企业多招收本地 劳动力,对招收本地人员需缴纳的小城镇保险金(每人每月约433元)与招收外地 民工缴纳的综合保险金(每人每月约220元)的差额由财政给予一定补助解决,切 实帮助企业缓解劳动成本压力。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建议政府能采 取一些特殊措施。

例如,面对当前企业开工不足而多余的员工,可通过企业工会和职代 会,允许企业与员工协商,对员工工资实行按5天计算支付制度,日工资水平按 照960元/22天计算,每天44元,以5天工资为最低计算单位,即员工基础工资为 220元,如企业开工不足,对暂时停业在家的员工,给与220元/月的最低生活保 障工资,对超过3个月还未上岗的员工,企业暂停发放最低生活费,员工的社会 保障费仍按照原来办法解决,让员工和企业共渡目前的“寒冬”,待形势好转时再 行恢复。

(二)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建议政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协调金融部门优化金融产品,增加放贷额度,简化放贷程序,优化金融服务,全力 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最大限度地满足民营企业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二是尽 快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两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将其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 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 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创造条件,尽可 能多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直接满足企业部分资金需求。在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的同 时,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中的人才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 询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体系,从而为民营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扶持其健康成长,为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培植良好的客户群体。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融 资担保相关的企业评级、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代偿制度等配套制度,为民营企 业融资担保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关货币政策分析论文推荐:
1.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2.大专金融货币政策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3.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4.关于货币政策论文 5.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