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篇一 《试论孙中山晚年的革命道路》 [摘 要]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且颁布了具有“宪法性 质”的《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不久,他便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和目标,并竭 力朝着纲领和目标前进。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 质,使得中华民国屡遭劫难。孙中山经过深思熟虑,选定了自己的目标以后,总 是以最大的决心和献身的精神,不屈不挠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一时的挫败, 周围的流言,都难以动摇和改变他的决心。[关键词]孙中山;晚年;革命道路 众所周知,汕头被誉为“红色滨海都市”。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在 五个开放的沿海经济特区中就有汕头。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就曾经发生在 这里,并且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就曾经把汕头当作自己的总指挥部,因而它是一个 有着革命历史的城市。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前三次莅临汕头指导革命斗争。而今天 我们主要讨论的不是的孙中山革命的开始,而是孙中山晚年的革命道路。
1.孙中山的护法的原因 在1912年的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不久,政权的稳固和中华民国的制度问 题就变得很突出了。而孙中山的立场非常坚定,他认为只要是制定好的制度就一 定要按照它的要求去实施。从1915年到1922年将近八年的时间,孙中山一直在为 维护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他以顽强的毅力,进行了“护国”和“护法”运动。“护国” 就是维护“共和国体”,“护法”就是维护“国体之保障”的《临时约法》。这部《临 时约法》是民国元年经临时参议院正式通过的民国根本大法。民国初期南北议和 时,孙中山曾坚持要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把它作为服从民国的证据,从而才接 受了和议的结果。这就使《临时约法》成了南北统一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得到举 国上下所公认。《临时约法》也就成为了共和国体的根本,也成了是人人必须遵 守的准则。在孙中山看来,要巩固共和国体就只能从维护《临时约法》着手,没 有别的路可走。“故拥护约法,即所以拥护民国,使国人对于民国无有异志也。
余为民国前途计,一方面甚望有更进步更适宜之宪法以代《临时约法》,一方面 则务拥护《临时约法》之尊严,俾国本不因摇撼。”就是在1915年到1922年这段时期里,他是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 的精神,保护已经建立的中华民国,并且维护已经颁布的《临时约法》。他认为 带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是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全的一个保证。
2.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的革命道路 (1)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的因果及五四运动带给孙中山的启示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结局,是失败。这给予孙中山以极大的打击,因为 这次的失败是由于他自己建立的“国会非常会议”以超过半数的票数同意他取消 所担任的大元帅职务。主因是:桂系军阀陆荣廷等所以容忍孙中山到广东召集国 会非常会议,建立军政府,出任大元帅,只是想让它成为一块招牌,“利用护法 之名,可以宣告两广自主,可以专擅军民财政。”陆荣廷等本来就是想利用“国会 非常会议”为自己开赌和贩卖鸦片当做招牌。其实,在那个时候,两广的实际权 利是牢牢控制在桂系陆荣廷等手中。当时情况是:“军政府有‘政府’而无‘军’,军 阀有‘军’而无‘政府’。”这种局面当然难以长期并存。为了结束这种局面,达到“独 控”政府目的,桂系军阀就采取釜底抽薪的做法,暗中拉拢一部分国会议员在国 会非常议会上提出一个《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改行七总裁合议制, 从法律上根本取消孙中山所担任的大元帅职务。1918年5月4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 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并不能把他打倒,而是重新给他在革命道路上 新的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并且带给他新的启示。1918年6月25日孙中山从广东回 到上海,就闭门著书,这书就是他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建国方略》中三 本书中的――《孙文学说》。《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后编为《建 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的风暴突然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国。五 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它充分显示出在国民中蕴藏 着何等巨大的力量。以前,孙中山对旧中国军阀政客的横行早已愤慨到了极点, 但一直找不到推倒这些旧势力的力量,这一次运动使孙中山看到国民的中潜藏的 力量。“试观此数月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陶之功故文以为灌输 学识,表示吾党根本之主张于全国,使国民有普遍之觉悟,异日时机既熟,一致 奋起,除旧布新,此即吾党之大成功也。”五四运动成功鼓起了孙中山在革命道 路上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0月18 日,他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上作了题为《救国之急务》的讲演,他指出:“吾 人欲救吾国,所可采者惟有两途:其一,则为维持原状,即恢复合法国会,以维 持真正永久之和平也;其二,则重新开始革命事业,以求根本改革也。”“救国的 方法就是这两条。诸君要把这两条认定清楚,看哪一条可以做到,就要积极去做。” (2)第二次护法运动经过 1920年春天,国内的政局出现民新的变化:在北方,直系军阀和皖系 军阀的战争一处即发。而在南方,滇系军阀因为都十分想夺得在粤滇的领导权而 一直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而这些军阀之间的战争一旦展开,将无法预料后果。
而孙中山却在其中看到了挽救革命的转机,因为桂系军阀已经失去了对于广东的 控制和实际权力,从而使得闽粤的军的势力有所壮大。他觉得护法似乎出现了转 机。他说过“看哪一条可以做到,就要积极去做。”1919年12月,他认为“今日救 国急务,宜先平桂贼,统一西南,乃有可为。”这以后,他便策划回粤讨伐桂系 军阀。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启程南下,重新在广东建立军政府。1921年1月1 日,孙中山在广州军政府发表演说:“此次军府回粤,其责任固在继续护法。” 这便是第二次护法。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先后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重新召集国民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 选出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建立正式政府。1921年4月7日召开非常国会,232名 议员参与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会议采用记名投票,结 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第二件,命令粤军等进攻广西,经过三个月战斗,完成了两广统一。1921年6月, 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
粤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楔入广西境内,8月初,进驻南宁。
第三件,出师北伐。1922年2月3日,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 决定取道湖南,进兵北伐。但由于连年被兵,湖南方面无论是当局还是人民久已 厌战,所以宣布保境息民,公开拒绝北伐军假道,入湘计划失败。
第四件,处理同陈炯明之间的矛盾。1922年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 召开会议,决定班师回粤,改道江西北伐。4月,北伐军大本营迁往韶关。孙中 山下令免去陈炯明的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长等职务。5月北伐军分 三路进攻江西。1922年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6月16日凌晨,粤军围攻总统府,炮轰广州 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化装出逃,登上永丰舰,海军宣布和叛军开战。第二次护法 失败。
(3)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的革命道路。
A、对工人运动的全新认识和积极参与。
1922年1月至3月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空前的大运 动,参加罢工的工人多达23000多人。在这次罢工国民党与工人紧密联系,整个 罢工都是由国民党所领导。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1922年7月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 报告写道:“在今年正月海员罢工,整个罢工都由国民党这个组织的领袖们所领 导,全部财政资助都来自国民党。” B、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认可。
早在第一次护法运动时,列宁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已经 发生。1920年11月28日,中国收到苏俄的第二次对华宣言,宣言中说:“俄罗斯 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政府宣布,以前俄国政府历次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 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 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孙中山在苏俄身上看到了希 望。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政府,而孙中山所谋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让农民工人分享社 会改革之成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苏俄的社会主义有某些契合点,共产主义的 最低目标和孙中山的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C、改组国民党,制订《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并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
1922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陪同马林在上海会见孙中山,讨 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经过多次会唔,各种问题经过反复和充分的思 考,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9月4日,孙中山召集在上海的胡汉民、汪精卫、廖 仲恺、张继、于右任、程潜、陈独秀等53人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参加讨论的人 成分复杂,但由于孙中山在党内有着巨大威望,最终获得大家一致赞同。9月6 日,孙中山指定包括陈独秀在内的9人组成国民党改进起草委员会。委员会经过 一个半月的时间,起草出《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1922年11 月15日,孙中山召集第二次会议,对《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进行审议,对部分作出修改后,《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获得 通过。这次会议还推举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中国国民党宣言》的起草员。第二次 会议参加人数为59人,除第一次会议的53人外,还增加了林伯渠等6人。1922年 12月16日,孙中山召集第三次会议,参加人数为65人,增加了李烈钧、陈少白等 6人。此次会议主题是对《中国国民党宣言》进行讨论和修改。经过郑重研究, 孙中山决定在1923年1月1日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1923年1月2日召集中国国 民党改进大会,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的伟 大成就。
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主张。第一次国共合作开 始。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 解释,这是国民党第一次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纲领和扶助农工的政策,从而为 国共合作奠定了初步的政治基础。同月下旬,孙中山与苏俄政府特命全权大使越 飞会见,并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正式联俄的开始,由此 逐渐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定实行“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共第一次合作铺平了道路。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 作的正式形成。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具有重大历史意 义的合作。经过两党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创立了广东 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取得了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的全面胜 利。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首先是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 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孙中山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家, 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他整整奋斗了四十年。1924年3月12日孙中山 在北京逝世。
3、结语孙中山极力维护的《临时约法》是他心里象征着的中华民国。他还认 为国会是中华民国的制度的可靠保证。他认为约法与国会都是共和国的命脉。孙 中山先后进行过多次的护法运动,虽然结局都是失败,但他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阶 段仍然不放弃为中国的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智慧,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崇敬的地 方。他直至晚年,他的革命之路仍然经历种种磨难,但他最终力排众议,坚定实 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毛泽东曾说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伟大的革 命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新旧民主革命转变 时期重新寻找革命途径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已经证明:三大革命政策,是一 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正因为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确立了 这三大革命政策,所以才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的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次 国共合作。
浅谈中国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篇二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来源》 摘 要:孙中山三民主义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民主思 想,同时也是孙中山个人与革命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中西两方面探讨三民主义来源并作简要评价。三民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 产物,是中西优秀文化的凝结,是适合时代要求革命的理论,担当了历史所赋予 的重任,指导着中国革命的进步与发展,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历史的时空里永放光彩。
关键词:孙中山;三民主义;来源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2-7661(2013)24-292-03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以后,于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兴中会,兴中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孙中 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 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吸收中 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同时借鉴欧美进步民主思想精华,加之自己学习领悟 和革命实践智慧的创造成果。在谈到三民主义来源时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 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固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现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 所独见而创造者。”{1} 一、民族主义来源 孙中山出生农民家庭,遭遇着中国农民的苦难。鸦片战争以后,清政 府对外国列强割地赔款,压迫盘剥百姓,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众遭受 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满洲贵族推行民族压迫,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 血腥统治。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挽救不 了民族危机,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因此树立了推翻满洲贵族统治追求中国各 民族自由平等伟大理想。满洲贵族腐败透顶,卖国害民,勾结帝国主义,走私鸦 片,贩卖同胞到外国为奴,从中渔利。对汉族实行文字狱政策,株连九族,残杀 汉族优秀知识分子,刑以钱免,官以贿成,实施着黑暗统治。这都坚强了他反满 的意志与信念。
孙中山从中国历史上那些反对民族有压迫追求民族自由仁人志士身 上汲取力量与营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文天 祥的是气所磅礴,浩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思想;明末清初三位 思想家:黄宗羲的反清反君主专制思想,顾炎武的反清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 想;王夫之的反清及唯物思想。郑成功反清复明思想,洪秀全反清思想。
国际上近代世界,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事件,层出 不穷。美利坚民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获得自由独立。拿破仑帝国统治,催发了 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德意志民族与意大利民族统一,两个民族国家崛起。列强 侵略步步紧逼,使许多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灭亡或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印支那沦 为法国殖民地,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印尼沦为荷兰殖民 地,伊朗、土耳其沦为半殖民地,非洲太平洋美洲有些土著居民被殖民者灭绝。
19世纪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19世纪中后期及20世纪初期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蓬勃发展,以及欧洲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都给予孙中山启迪和鼓 舞。
二、民权主义来源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吸收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优秀成果。吸收孔子古典 人道主义“仁”,吸收墨子的“兼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思想,李贽的 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黄宗羲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强调以万民为主题 民本思想,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人”的人本主义思想,王夫之的“行 先知后”唯物主义知行说。{2} 曹雪芹的民主平等思想,郑观应的西方民主思想,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欧美民主思想渊源。主要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卢梭主权在民和 社会契约论,美国《独立宣言》和杰斐逊民主思想,法国人权宣言和法国大革命 高举的自由平等博爱旗帜,欧洲人道主义思想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法国贡斯当 和阿列可西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自由学说。{3}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孙中 山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部分, 也是亚洲觉醒重要一员。
孙中山民权思想受林肯民权思想影响深刻,也受瑞士民权制度影响。
在谈到民国与民权时他说:“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 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何为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 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
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革命党之誓约曰:恢复中华,创立 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 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4} 三、民生主义来源 孙中山民生主义吸收屈原忧国忧民思想,李白的济苍生安社稷政治理 想,杜甫的关心民生疾苦思想,白居易的对人民给予深刻同情思想,张仲景、华 佗、李时珍的关爱民众救民疾苦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思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能拥有一块土地,这 块土地除缴纳国家税收和地主租税外,还能养活家人及有一些剩余产品,人民就 能安居乐业。一旦小农土地被兼并,人民会流离失所,起义不断,造成政权动荡 或改朝换代,不利于民众与国家。中国民众古代就追求政治经济平等,追求自由 美好的生活。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财富平均”口号,黄巢的“均平”旗帜,王小波、李顺“均贫富”口号,方腊“平等互助”号召,宋江“劫富济贫” 旗号,钟相、杨幺“等贵贱,均贫富”旗帜,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太平天国“有 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5} 英国进步思想家约翰穆勒土地改革理论对孙中山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 题,有着深刻启发。约翰穆勒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不公正性,土地所有者坐享其 成,不劳而获,对农民剥削以致其富。国家应利用政权力量征收地税,或征用给 其补偿,财富国民共享。“土地是全人类世代相传的。对土地的占用完全出于人 类的一般利益。”“农民没有义务为地主生产其所使用的物品。”“地主对土地的权 利要求完全取决于国家的一般政策。私有财产原则给予他们的,不过是在国家的 政策可能使他们丧失若干利益时有取得补偿的权利。”“如果要征发地主或国家所 承认的其他财产所有者的财产,则国家必须一次支付这种财产的代价,或者每年 支付相当于这种财产所能提供的收入。”“在这种附带条件约束下,国家有权根据 社会普遍利益的要求来处理土地所有权。” 约翰穆勒认为土地的收益应该全民共享,不应为某一个阶级独占,并 设计出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与蓝图。土地所有者无功受禄,不劳而获,“根据社 会正义的一般原则,他们究竟有什么权利获得这种自然增加的财富如果国家从一 开始就保留有权利,可根据财政上的需要对地租的自然增长额课税,”“第一步应 是估计全国所有土地的价值,应对所有土地的现时价值实行免税”;“但过了一段 时间以后,随着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地租也必然会上涨,这时便可粗略地估计出 地租的增加额。估计的标准可以是农产品的平均价格。”农产品价格与地租一同 上涨,地租上涨幅度甚至比价格的上涨幅度大。因此可大致估计出全国土地因为 自然原因而增加了多少价值。这些增加的财富用来造福社会。
美国进步思想家亨利乔治认识到土地私有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主张土 地公有,核定全国土地价格,涨价归公,全民受益,是一种缓进的社会改革,对 孙中山有较大启发。亨利乔治说:“我们探究出成为现代文明祸根和威胁的财富 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土地私人占有制度。”“要消灭贫困,要使工资达到正当要求 应有的数额,即劳动者的全部收益,我们必须以土地公有制取代土地私有制。此 外没有任何办法去除弊端的根源----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可寄托一丝希望。”{8} “这种思想提出这样的主张(它在不列颠找到拥有者):政府应按市场价 买进国内土地的个人所有权。这种思想导致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虽然清楚地看到 土地私有的基本非正义性质)提倡不完全恢复土地的公有,而只要求把今后土地 自然增长的价值收归公有。他的计划是,把王国内全部土地的市场价格进行公平而均匀的估价,此后凡不是由于土地改良而增加的价值,一律归公。”{9} 孙中山考察西方社会,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阶级对立,社 会革命爆发在即,对于中国也是警醒和预防,中国可以事半功倍一次革命完成两 次革命之事功。他说:“然而欧美强矣,其实民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 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 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0}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根本问题。孙中山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方法就 是按照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所说方法,核定地价,涨价归 公,国民共享。“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 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 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民者,与众弃之。”{11} 孙中山节制资本方面,主要是限制少数富人对有关国家经济命脉部门 的控制与垄断,保护贫平民利益。“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 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渊耳。试以铁道论之, 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 道工人等之死命矣。土地若归少数富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 害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 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 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12} 在孙中山看来,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着紧。资本越大,利用天然 力越厚,贫民不能同他相争,自然弄到无立足之地。欧美国家,善果被富人享尽, 贫民反食恶果。孙中山认为利用定地价的方法可解决这个问题。“少说富人把持 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行了这法之后,文明越进,国家 越富,一切财政问题断不至难办。现今苛捐尽数蠲除,物价也渐便宜了,人民也 渐富足了。把几千年捐输的弊政永远断绝,”“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 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孙中山在1924年民生主义的讲演中谈到节制资本时说, 中国贫穷,生产力不足,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 业,目标是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于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
孙中山民生主义,体现出孙中山对世界发展形势清醒认识和对社会进 步潮流深刻敏锐洞察,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的土地改革方案,防止了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的社会革命政策,体现出孙中山对劳苦大众深切关怀和真挚情感,一种 人文主义的仁爱和对大同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天下民众幸福为己任的高尚品格, 心里始终装着劳动人民的高贵品德,以天下为公的美好宽广胸怀,不停地进行着 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救国救民的策略与道路,以及百折不挠地坚韧与气概。
三民主义的来源,是孙中山汲取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加以自己智慧的创 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产物。三民主义是中外先进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历 史性理论成果,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指导辛亥革命 胜利的理论武器,开启了现代中国民主潮流,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烙印 在人民脑海里。民主思潮,风起云涌,民主潮流,浩浩荡荡,涤荡着近现代的中 国,走向政治民主共和、人民团结、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繁荣。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导师,民主的先行者,现代中国的肇始者,近代 化中国之父,他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华民族。他目光远大,意 志坚强,百折不挠,学贯中西,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与时俱进, 学习着,实践着,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他是民族的伟人,国家 的伟人,时代的伟人,历史的伟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深远影响, 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还活着,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永远活在人民的记忆里, 永远活在人民的灵魂里。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历史的 时空里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