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域文化论文 [电视剧创作和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电视剧创作和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电视剧创作和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一、地域文化对人、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 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 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地域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性,正如李慕寒、沈守兵在《试 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中所言。其“产生、发展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不 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 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 域文化”。可以说“没有抽象的无地域的历史和民族,任何民俗文化的历史性、民 族性都是附丽于地域而形成的,都是因地域的差别而彰显其特点的。近些年来形 成研究热点的三秦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 等,无不与地域发生这样那样的紧密关联。并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而引起人们的 广泛兴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 同情”等俗语,意思都是说,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风 俗、生活习惯等,其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地域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地域文 化对人的影响,古今中外的人们对此也早有关注。近两千年前的《汉・地理志》 中说,“凡民 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好恶取舍,动静 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意思是说,人的性格、行为、观念等,取决于水土之风 气和王侯的引导,也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在很多的文章典籍中也有这样相 关的论述,如《管子・水地篇》中所说的,“齐之水道躁而复故民贪粗而好勇, 楚之水淖弱而清则其民轻剽而贼”;
《邹县志》中所说的,“邹人东近沂泗,多质 实;
南近滕鱼,多豪侠;
西近济宁,多浮华;
北近滋曲。多俭啬”;
《陵县志・ 序》也说,“平原故址,其地无高山危峦,其野少荆棘丛杂。马颊高津,经流直 下,无委蛇旁分之势。故其人情亦平坦质实,机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 近齐而不善蒋诈,民醇俗茂,悃幅无华。”说的都是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民风、 民俗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有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艺术的中心,所以地域文化对艺术 的影响,是必然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的中心是人”;
匈牙 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卢卡契也说,“艺术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所表现的是与人相关的本质,是它的精神和它的外化。”19世纪的法国史学家兼 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对此也有系统的阐述。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在 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 素”。就环境而言,他说,“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 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 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 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的发生。”“伟 大的艺术和它的环境同时出现,绝非偶然的巧合,而的确是环境的酝酿、发展、 成熟、腐化、瓦解,通过人事的扰攘动荡,通过个人的独创与无法逆料的表现, 决定艺术的酝酿、发展、成熟、腐化、瓦解。环境把艺术带来或带走,有如温度 下降的程度决定露水的有无,有如阳光的强弱的程度决定植物的青翠或憔悴。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要同样的艺术在世界上重新出现。除非时代的潮 流再来建立一个同样的环境。”显而易见,丹纳所言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地 理、气候等)和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社会结构等)。这里“环境”的实质 就是地域文化。毋庸讳言,对于电视剧艺术而言,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 陕西电视剧创作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陕西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 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 西称为陕西,简称“陕”。“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 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从陕西的地理特征分为 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的。“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 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
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 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 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如图一所示: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 是其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的影 响,夏季的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 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冷高 压力加强,使陕北的冬天风寒酷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在此 过着放牧和游猎的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的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 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共生之地。是多样化文化 融合区。在与当地汉族相处的漫长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化呈现 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逐步形成 了粗犷、豪放、执着的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 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的人性,昂扬悠长的信天游、狂放的安塞腰鼓、凄凉幽 怨的唢呐声,就是这种特性的具体体现。陕北特殊的地貌特点和特定的气候环境 造成了特定的环境色彩――黄色――是其主要色调。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 明显,如我们熟知的电视剧《平凡世界》。大写意的黄土高原,生命力的顽强给 人以深深的震撼。单调的色彩,寒冷干燥的气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却极偏好强 烈、艳丽、鲜明的色彩,如红、黄、蓝等原色,特别是大红,几乎成了陕北民间 的必用色――剪纸、年画、面花、社火、腰鼓,红红火火,表现了陕北人民对生 活的热爱、乐观与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 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有“沃野千里” 和“天府之国”的赞誉。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的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的115 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是人们繁衍生息的自然选择。而关中,即四关之 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的天然屏 障,关中的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的地理位置,成 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和建都的理想之所。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的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的绿 眉、赤眉军、唐代末年的黄巢,明代末年的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 多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 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 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 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 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 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 得以呈现。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的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 不等的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陕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 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 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7.5℃,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 中陕南的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多迭900~1250 毫米,水力资源丰富。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与鄂豫接壤,西同陇南连界。处 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的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 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南北汇萃、东西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山 清水秀,奇崖清流,晶莹剔透,清新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南北汇萃、东西交融 的地域文化,形成了陕南人独特的品性,既有北方的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 又有南方人的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爱国诗人陆游在其《山南行》一诗中的 “地近函秦气俗豪”便是对陕南人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的民 俗传统的贴切描述。

三、陕西电视剧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陕西地理风貌的差异,自然的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陕北高原、关 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及相应的文化风貌。纵观陕西电视剧的创作,显 而易见,它深受黄河文化、三秦文化的影响熏陶,可以说,凡是叫得响的、为人 民群众、社会各界普遍好评的陕西电视剧,都深受陕西地域文化的影响。都或深 或浅地映现、透射出浓郁的三秦文化或关中、或陕北、或陕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电视剧《喜鹊泪》,以真切、厚重、悠远的陕西关中农村为背景,写的是 “文革”期间一位农村姑娘的爱情婚姻悲剧,它力图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和表 现爱情婚姻问题,但他把爱情戏写成社会戏,旨在从主人公喜鹊的悲剧中去深思 社会、思想、精神、道德等问题。整个剧作显示出浓郁的陕西关中农村地域文化。

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摄制的22集电视连续剧《半边楼》,则通 过陕西西安某高等学校“半边楼”这一浓缩的环境,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80年代 中期我国高校三代知识分子的面貌,准确而又深刻地开掘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 世界,映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礼赞了中国知识分子于重德 精神与务实精神的交融中所累积形成的崇高品格。剧作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厚重、挚诚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具有生动鲜活的陕西城市特色与高等学府的文化 特色。

由陕西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神禾塬》,通过关中农村翁婿三家在改 革致富道路上各自的摸爬滚打、不同的价值标准、精神状态,以及思想性格的矛 盾冲突,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当代农村的变革图与当代农民的心态图。由于该剧成功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特别注重在历史纵深处开掘改革生活,在历史坐标与道 德坐标的统一和冲突中揭示人物性格,特别是重视民俗背影的烘托、屏幕画面的 美与构思,所以具有鲜明的以神禾塬为象征的陕西关中农村文化与家族文化特色。

由西安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在陕北》,以详 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毛泽东指挥直罗镇战役粉碎敌人围剿。党中央落脚陕北,以 及西安事变、红军改编、七七事变、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蒋介石发动内战、 党中央撤离延安、全国胜利曙光升起、毛泽东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等一系列重大历 史事件,高度概括了毛泽东在陕北13年的革命历程,塑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 家的领袖形象。剧作深刻揭示了革命的“延安精神”,体现出浓郁的以黄土高原、 陕北民风民俗为特征的陕北地域文化。

同样由陕西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大树小树》,则是以地处山区的南 岭地委书记秦皓为核心,展开了由地区到村镇。由城市到农村,由机关到家庭上 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生活。集中描绘了三个家庭、两代人的成长和成熟。反映了 扶贫、下岗、抗灾、稳定、工程建设、反腐斗争、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爱情婚姻生 活等社会热点,透析了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波澜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该剧正面 而又真切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陕南基层生活,充溢着浓郁的陕南地域文化特色。

当然列宁也说:“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 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受政 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自古帝王州”的关中,自然成为陕西 的文化中心,在强势的关中文化的辐射和挤压下,陕北和陕南文化则有缩小的趋 势。这在电视剧创作中表现得亦很明显,陕西电视剧创作大部分取材都以关中为 背景,陕北次之,陕南则很少。在此,我们就以获得中国电视剧三大奖项的陕西 电视剧文本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近20余年19部获奖的陕西电视剧作品中,反映关中地 域文化的11部。占57.9%;
反映陕北地域文化的有4部,占21.1%;
反映陕南地域 文化的1部,占5.1%。而三者加在一起,也就是反映陕西地域文化即三秦文化的 剧作比例则高达84%。因此,发掘地域文化特色、映现地域文化特色是陕西电视 剧创作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陕西电视剧与陕西地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实,这一比例,也反应在了陕西电视剧的全部生产状况。由此可见电视剧创作 的确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