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铜互连分析论文
集成电路铜互连分析论文 摘要:介绍了集成电路铜互连双嵌入式工艺和电镀铜的原理;有机添加剂在 电镀铜中的重要作用及对添加剂含量的监测技术;脉冲电镀和化学电镀在铜互连 技术中的应用;以及铜互连电镀工艺的发展动态。关键词:集成电路,铜互连,电镀,阻挡层 1.双嵌入式铜互连工艺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铜已经取代铝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 的主流互连技术。作为铝的替代物,铜导线可以降低互连阻抗,降低功耗和成本, 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器件密度和时钟频率。
由于对铜的刻蚀非常困难,因此铜互连采用双嵌入式工艺,又称双大马士革 工艺(DualDamascene),如图1所示,1)首先沉积一层薄的氮化硅(Si3N4)作为扩散阻 挡层和刻蚀终止层,2)接着在上面沉积一定厚度的氧化硅(SiO2),3)然后光刻出微 通孔(Via),4)对通孔进行部分刻蚀,5)之后再光刻出沟槽(Trench),6)继续刻蚀出完 整的通孔和沟槽,7)接着是溅射(PVD)扩散阻挡层(TaN/Ta)和铜种籽层(SeedLayer)。
Ta的作用是增强与Cu的黏附性,种籽层是作为电镀时的导电层,8)之后就是铜互连 线的电镀工艺,9)最后是退火和化学机械抛光(CMP),对铜镀层进行平坦化处理和 清洗。
图1铜互连双嵌入式工艺示意图 电镀是完成铜互连线的主要工艺。集成电路铜电镀工艺通常采用硫酸盐体 系的电镀液,镀液由硫酸铜、硫酸和水组成,呈淡蓝色。当电源加在铜(阳极)和硅 片(阴极)之间时,溶液中产生电流并形成电场。阳极的铜发生反应转化成铜离子和 电子,同时阴极也发生反应,阴极附近的铜离子与电子结合形成镀在硅片表面的铜, 铜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由阳极向阴极定向移动并补充阴极附近的浓度损耗, 如图2所示。电镀的主要目的是在硅片上沉积一层致密、无孔洞、无缝隙和其它 缺陷、分布均匀的铜。
图2集成电路电镀铜工艺示意图 2.电镀铜工艺中有机添加剂的作用由于铜电镀要求在厚度均匀的整个硅片镀层以及电流密度不均匀的微小 局部区域(超填充区)能够同时传输差异很大的电流密度,再加上集成电路特征尺 寸不断缩小,和沟槽深宽比增大,沟槽的填充效果和镀层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 镀液的化学性能,有机添加剂是改善电镀液性能非常关键的因素,填充性能与添加 剂的成份和浓度密切相关,关于添加剂的研究一直是电镀铜工艺的重点之一[1,2]。
目前集成电路铜电镀的添加剂供应商有Enthone、RohmHaas等公司,其中Enthone 公司的ViaForm系列添加剂目前应用较广泛。ViaForm系列包括三种有机添加剂: 加速剂(Accelerator)、抑制剂(Suppressor)和平坦剂(Leverler)。当晶片被浸入电镀 槽中时,添加剂立刻吸附在铜种籽层表面,如图3所示。沟槽内首先进行的是均匀性 填充,填充反应动力学受抑制剂控制。接着,当加速剂达到临界浓度时,电镀开始从 均匀性填充转变成由底部向上的填充。加速剂吸附在铜表面,降低电镀反应的电 化学反应势,促进快速沉积反应。当沟槽填充过程完成后,表面吸附的平坦剂开始 发挥作用,抑制铜的继续沉积,以减小表面的粗糙度。
加速剂通常是含有硫或及其官能团的有机物,例如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 (SPS),或3-巯基丙烷磺酸(MPSA)。加速剂分子量较小,一般吸附在铜表面和沟槽底 部,降低电镀反应的电化学电位和阴极极化,从而使该部位沉积速率加快,实现沟 槽的超填充。
抑制剂包括聚乙二醇(PEG)、聚丙烯二醇和聚乙二醇的共聚物,一般是长链 聚合物。抑制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大于1000,有效性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扩散系数低,溶解度较小,抑制剂的含量通常远大于加速剂和平坦剂。抑制剂一般 大量吸附在沟槽的开口处,抑制这部分的铜沉积,防止出现空洞。在和氯离子的共 同作用下,抑制剂通过扩散-淀积在阴极表面上形成一层连续抑制电流的单层膜, 通过阻碍铜离子扩散来抑制铜的继续沉积。氯离子的存在,可以增强铜表面抑制 剂的吸附作用,这样抑制剂在界面处的浓度就不依赖于它们的质量传输速率和向 表面扩散的速率。氯离子在电镀液中的含量虽然只有几十ppm,但对铜的超填充过 程非常重要。如果氯浓度过低,会使抑制剂的作用减弱;若氯浓度过高,则会与加速 剂在吸附上过度竞争。
平坦剂中一般含有氮原子,通常是含氮的高分子聚合物,粘度较大,因此会 依赖质量运输,这样在深而窄的孔内与加速剂、抑制剂的吸附竞争中没有优势,但 在平坦和突出的表面,质量传输更有效。沟槽填充完成后,加速剂并不停止工作, 继续促进铜的沉积,但吸附了平坦剂的地方电流会受到明显抑制,可以抑制铜过度 的沉积。平坦剂通过在较密的细线条上方抑制铜的过度沉积从而获得较好的平坦化效果,保证了较小尺寸的图形不会被提前填满,有效地降低了镀层表面起伏。
在铜电镀过程中,对填充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加速剂、抑制剂和氯离子, 填充过程完成后对镀层表面粗糙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平坦剂。铜电镀是有机添加 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彼此竞争又相互关联。为实现无空洞和无缺陷电镀, 除了改进添加剂的单个性能外,还需要确定几种添加剂同时存在时各添加剂浓度 的恰当值,使三者之间互相平衡,才能达到良好的综合性能,得到低电阻率、结构致 密和表面粗糙度小的铜镀层。
尽管使用有机添加剂可实现深亚微米尺寸的铜电镀,但往往会有微量的添 加剂被包埋在铜镀层中。对于镀层来说,这些杂质可能会提高电阻系数,并且使铜 在退火时不太容易形成大金属颗粒。
图3电镀铜表面添加剂作用示意图 A=AcceleratorS=Suppressor L=LevelerCl=ChlorideIon 电镀过程中添加剂不断地被消耗,为了保证镀层的品质,需要随时监控添加 剂的浓度。目前主要使用闭环的循环伏安剥离法 (CylicVoltammetricStripping,CVS)来监测电镀液的有机添加剂含量。CVS测量仪 器的主要供应商是美国ECI公司。CVS尽管硬件成本低,但它很难反映出几种添加 剂组分浓度同时改变的准确情况,高效液相色谱 (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技术有望能替代CVS。
3.脉冲电镀和化学镀 在铜互连中的应用 在目前的集成电路制造中,芯片的布线和互连几乎全部是采用直流电镀的 方法获得铜镀层。但直流电镀只有电流/电压一个可变参数,而脉冲电镀则有电流/ 电压、脉宽、脉间三个主要可变参数,而且还可以改变脉冲信号的波形。相比之 下,脉冲电镀对电镀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最近几年,关于脉冲电镀在集成电路 铜互连线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3,4]。
脉冲电镀铜所依据的电化学原理是利用脉冲张驰增加阴极的活化极化,降 低阴极的浓差极化,从而改善镀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直流电镀中,由于金属离子趋近阴极不断被沉积,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浓差极化。而脉冲电镀在电流导通时, 接近阴极的金属离子被充分地沉积;当电流关断时,阴极周围的放电离子又重新恢 复到初始浓度。这样阴极表面扩散层内的金属离子浓度就得到了及时补充,扩散 层周期间隙式形成,从而减薄了扩散层的实际厚度。而且关断时间的存在不仅对 阴极附近浓度恢复有好处,还会产生一些对沉积层有利的重结晶、吸脱附等现象。
脉冲电镀的主要优点有:降低浓差极化,提高了阴极电流密度和电镀效率,减少氢 脆和镀层孔隙;提高镀层纯度,改善镀层物理性能,获得致密的低电阻率金属沉积 层。
除了电镀以外,还有一种无需外加电源的沉积方式,这就是化学镀。化学镀 不同于电镀,它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金属离子被还原沉积在基板表面,其主要特 点是不需要种籽层,能够在非导体表面沉积,具有设备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化 学镀目前在集成电路铜互连技术中的应用主要有:沉积CoWP等扩散阻挡层和沉 积铜种籽层。最近几年关于化学镀铜用于集成电路铜互连线以及沟槽填充的研究 亦成为一大热点,有研究报道通过化学镀同样可以得到性能优良的铜镀层[5,6]。
但是化学镀铜通常采用甲醛做为还原剂,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4.铜互连工艺发展趋势 使用原子层沉积(ALD,AtomicLayerDeposition)技术沉积阻挡层和铜的无 种籽层电镀是目前铜互连技术的研究热点[7]。
在当前的铜互连工艺中,扩散阻挡层和铜种籽层都是通过PVD工艺制作。
但是当芯片的特征尺寸变为45nm或者更小时,扩散阻挡层和铜种籽层的等比例缩 小将面临严重困难。首先,种子层必须足够薄,这样才可以避免在高纵宽比结构上 沉积铜时出现顶部外悬结构,防止产生空洞;但是它又不能太薄。其次,扩散层如果 减薄到一定厚度,将失去对铜扩散的有效阻挡能力。还有,相对于铜导线,阻挡层横 截面积占整个导线横截面积的比例变得越来越大。但实际上只有铜才是真正的导 体。例如,在65nm工艺时,铜导线的宽度和高度分别为90nm和150nm,两侧则分别为 10nm。这意味着横截面为13,500nm2的导线中实际上只有8,400nm2用于导电,效率 仅为62.2%[7]。
目前最有可能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是ALD和无种籽电镀。使用ALD技术能 够在高深宽比结构薄膜沉积时具有100%台阶覆盖率,对沉积薄膜成份和厚度具有 出色的控制能力,能获得纯度很高质量很好的薄膜。而且,有研究表明:与PVD阻挡 层相比,ALD阻挡层可以降低导线电阻[7]。因此ALD技术很有望会取代PVD技术用于沉积阻挡层。不过ALD目前的缺点是硬件成本高,沉积速度慢,生产效率低。
此外,过渡金属-钌可以实现铜的无种籽电镀,在钌上电镀铜和普通的铜电 镀工艺兼容。钌的电阻率(~7μΩ-cm),熔点(~2300℃),即使900℃下也不与铜发生互 熔。钌是贵金属,不容易被氧化,但即使被氧化了,生成的氧化钌也是导体。由于钌 对铜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层的作用,因此钌不仅有可能取代 扩散阻挡层常用的Ta/TaN两步工艺,而且还可能同时取代电镀种籽层,至少也可以 达到减薄阻挡层厚度的目的。况且,使用ALD技术沉积的钌薄膜具有更高的质量 和更低的电阻率。但无种籽层电镀同时也为铜电镀工艺带来新的挑战,钌和铜在 结构上的差异,使得钌上电镀铜与铜电镀并不等同,在界面生长,沉积模式上还有 许多待研究的问题。
5.结语 铜互连是目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主流互连技术,而电镀铜是铜互连中 的关键工艺之一。有机添加剂是铜电镀工艺中的关键因素,各种有机添加剂相互 协同作用但又彼此竞争,恰当的添加剂浓度能保证良好的电镀性能。在45nm或更 小特征尺寸技术代下,为得到低电阻率、无孔洞和缺陷的致密铜镀层,ALD和无种 籽电镀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此外,研究开发性能更高的有机添加 剂也是途径之一,而使用新的电镀方式(比如脉冲电镀)也可能提高铜镀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