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医学论文]人文教育专业怎么样

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1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升医学人性 1.1人性的内涵与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
二是指人的属性。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 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
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关于人 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一曰性善,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 非之心;
二曰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自私、贪婪、欺诈和残暴等;
三曰 无善恶,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 人向善;
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世上既没有绝 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 善。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 不管人性善、性恶,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 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 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 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 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 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 或使人向善。[2]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 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
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 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 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 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卢梭也指出,植 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3]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 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1.2医学人性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医学人性是人性中的 善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认识、理解、关爱人, 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在社会关系方面 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
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 怀。我国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之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强调医生对病 人要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的仁者情怀;
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 病人情感关照。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前已述 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 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 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 视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 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正是 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长期以来,医学界也出现了“技 术至善论”,高等医学教育也遭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出现了“工具理性”压倒 “价值理性”。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 性的培养。于是,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职业技能 训练。事实已经表明,忽视了医学所蕴涵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医生 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当下医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人们 对医学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专科化消解人的整体性,技术 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殊不知,医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 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 的终极关怀”。[4]如果医学技术不以人文精神为其进行价值定向,它不仅不 能造福于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学会 “如何做事”的医学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学会“如何做人”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 高目标。[4]它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熏染与浸润和人文 情怀的培育,对医学生的态度、观念、精神进行教化,对医学生的行为进行归训, 塑造和提升医学人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一只眼盯着 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和先进诊疗技术;
另一只眼关 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等,培育医学生对 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 的责任,用医学人文教育消解医学过度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抵御工具理性对 价值理性的遮蔽与侵害,重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平衡。为此,《全球医 学教育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 度、行为和伦理”,通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的协调 发展,使得“专家”不只是流于“专技”,而由“专技进乎道”,重塑医学的德性与灵 魂。

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路: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如上所论,提升医学人性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 生的人文精神,重建医学生内心崇高的生命意识和道德法则,使他们的科学精神 与人文精神交融、医术与医德并进,这既是医学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 实现医学目的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点上,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但如何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性、提升医学的人性自觉,还有许多问 题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为了避免目前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和外在化的倾向,医 学人文教育应深入医学、置身医学,与医学融为一体,使医学人文教育真正成为 医学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将不再是附加于医学的,而是医学自己的。

2.1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使医学生的医技充满人性关怀 医学不仅是关乎人的科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这就决定医学人文不仅涉 及人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这些学科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都具有重 要价值,但医学专业的学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精湛的医学技 术,又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笔者认为,以医学为核心对上述人文社科学科知识进 行重组、整合,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台北医学院开设“医学与艺 术”课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逻辑概念,美学范畴 系统中之“美”“丑”“崇高”“悲剧”及“喜剧”,艺术、音乐、文学创作与医学的关系, 天才之悲剧,莎士比亚作品内的医学,红楼梦里的疾病及影响,三寸金莲――― 从妇女的足痛到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屈原创作的源泉―――抑郁症,曹操的头 痛与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创作心理,贝多芬的耳聋,严复的气喘病与返 本复古,宏通的心灵世界等共16讲[5]。试图以医学为主线,用伦理、历史、 社会、文学、艺术等方法探寻人性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医学 生的人文精神。又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 等,以病人和社会为主线,将医学伦理、卫生政策、医患沟通、行为医学、预防 医学、文化多样性等内容整合起来,开设“医生、病人与社会”跨学科课程,其目 标在于发展同病人相关的技能,并在医疗实践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6] 这种打破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的方法、概念审视 所学专业,达到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的作用。鉴于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 育师资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开设这样高度综合的课程有较大的难度,可开设适 度交叉、综合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 医学文学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讨论,使医学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 病,快乐、疼痛,治疗、康复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理解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 类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维护尊严的人文情怀,唤起他们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形成惠民济世、兼善天下道 德人格。

2.2充分挖掘医学内涵的人文元素,“以医载道”,使医学生医术与医德 共生共进 医学人文教育不能仅仅通过医学人文课程教学,还应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

事实上,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通过预防与治疗,保障 和促进人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它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7]医学科学本 身也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可是,长期的医学专业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 只管完成技术任务,却缺少对生命价值、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医学专业教育成为“没有目的的手段”[8]。因此,医学专业课教师要清楚认 识到专业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医疗技术,更是育人,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课 程中内蕴的人文因素,自觉地以渗透的方式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在病例的分析中 渗透医学伦理判断,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医学专业教学之中,使医学生人文精 神与医学专业知识同步提升。临床实习阶段不仅是医学生掌握基本医疗技能的阶 段,更是培养他们应有的职业态度、精神和行为的重要时期。因此,临床医生在 临床实习教学中,不仅要从问诊、诊断、治疗等环节,也要从育人角度出发,以 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成为好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让医学生通 过临床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如治病救人与医院效益、延续生命与生命 质量、遗传与优生、医患关系等,从道德、伦理、社会、经济、法律等不同角度 去讨论、分析,使他们对面临的医疗难题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思考,提高他们的道 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境界,使他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会了 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还增强道德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更高层面上理解、践 行行医之道。

作者:程方荣红新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