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备课【试论备课和阅读是提升中职历史课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试论备课和阅读是提升中职历史课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试论备课和阅读是提升中职历史课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职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材老、课时少、学生厌学等问题突出。

要改变这种局面,唯有教师用心阅读与备课,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实现有效教学。

中职历史教学不容乐观,教材老、课时少、学生厌学,现用的历史教材(《中 国历史全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历史室编着)仍然以阶级史观编写中国近现代史,过 分偏重文化史,而与中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史又过于简略。基于以上情况, 笔者认为唯有用心备课与阅读,大胆借鉴普高历史课改的成果,科学取舍,突出与 当代中职生生活密切的历史教学内容,鲜活课堂40分钟,有效提升中职历史教学。

现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课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1 研读教材与教参,确立核心教学目标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无立意的文章像流水帐,立意不高也算 不得好文章。历史教学也是如此。课前如不去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教学价值,提 炼教学主题,整堂课只是历史知识的解释和罗列,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 落实上,势必影响课堂质量。”[1]因此,在仔细参考普高的相关课标内容的基础上, 又多次研读教参和课本后,笔者认为本课的核心教学主题(核心教学目标)为创新 精神的教育。围绕教学主题,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如下: (1)借助视频,师生共同解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以及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知道或领会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和掌握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深远影响,知道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良性互动,领 会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从而重视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

(3)通过口述历史等途径,了解家乡的巨变,加深对改革开放深远影响的理 解,感悟历史就在身边,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贴 近生活的人文情怀。

(4)通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师生、生生的互动教学,并做好登记,作为综合评 价的依据之一,促使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合作互助学习,为终生学习、创新学习 奠定基础。

2 依据核心教学目标,优化整合教材记得教研员曹卫东老师说过:“当课程的自主权交还到教师手中的时候,教 师要做有心人,用我们对课标的理解来整合教材,理顺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思路, 选择教法;用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去设计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构建符合他们实际需 要的学习体系。以‘教者之心’关注‘学者之心’,理解‘编者之心’,以教师的能动性推 动‘教材——教师——学生’的有机体的形成,从尊重,理解出发,挖掘教材,形成个 性的经验与方法,显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感悟,而后发展教材,创新教材,最终 构建具有个性的,独立的精神家园,那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2]显然课本 内容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个核心目标和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为此我又开始了阅读 之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再次琢磨有关的历史教本、教参和专业杂志等,并结合学 生的学情,反复修改整合如下: 改革开放的报春雷── 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的创新) 中国特色的新步伐──从计划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理论 创新的良性互动) (1)对内改革: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中心环节) 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深入的必然要求): 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理论的再次创新) ②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对外开放──从封闭半封闭到加入世贸组织 和平崛起的新模式──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的意义)(重点突出:中华民族终于探索到实现民族复兴 的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三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和平崛起的新模式,从而开 创出一条有别于近代西方列强殖民扩展的全新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成就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启 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3 备学生,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核心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总体情况准备 好每一节新课。中职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 习习惯差,情绪波动大、生活散漫、怕吃苦。但是,也有一部分中职生的动手能力 强、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他们能较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以新课改的理念统领中职的历史教学,大胆借鉴普高课改 的成果,借助多媒体的特有优势,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多样化开 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文就本课运用的主要教 学法做简略的说明: 3.1 课前作业法。以组为单位,分为3组:衣食组;住行组;交通通讯组;要求三 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典型 图片、口述历史以及视频等,通过“衣食”等三个小窗口反映历史的巨变,并对成果 进行评比。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长辈、图书资料、乡土资源、自身经历等方面进行 搜集、比较、分析和总结。从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掌握 的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 又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使历史学科更 具生活味,同时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竞争、合作和创新精神。

3.2 音乐导入。课前播放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歌曲,那优美豪迈的旋 律很自然让学生“走进”新时代,为这节课营造了浓浓的新时代氛围。上课后,提问 学生新时代“新”在哪里学生回答后,很自然导入新课。

3.3 故事法。“一个会议赚了一个亿”这个故事讲的是1992年3月初的一天, 邓小平南方谈话播出后,吴仁宝当天夜里2点召集党员干部大会,发动全村人立刻 奔赴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购进原材料。果然,待3月11日讲话精神传达基层,原材 料迅速上涨几倍。这个故事不是很好地说明了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巨大威力吗 同时又很好地说明这场伟大的改革是由总设计师邓小平引领,同时又是广大人民 共同参与的。通过类似故事法将过去的、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变成 现实的、生动的、形象的知识,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3.4 视频法。利用典型视频突破疑难点和一些重点内容。如大型政论片《复 兴之路》中讲述1983年浙江柳州发生的经营五金生意八大王被抓事件片段,很容 易让学生在享受耳目娱乐时,又产生好奇、思索、感叹和理解:“左”的错误思想不仅根深蒂固,而且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说明改革开放的事业绝不是一 帆风顺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视频片段定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3.5 史料导读法。就是精选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诱导 教学实现师生、生生、文本三者的良性互动式探究,最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案例: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词和现藏于国家 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并要求结合学生课前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加以思 考、讨论和回答: (1)为什么“凤阳地多不打粮”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后来的凤阳小岗18户农民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 娘进凤阳”落后的局面 (3)为什么农民要冒着“(坐)牢”的危险“分田到户” “分田到户”即后来人们 习以为常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当时却要冒着“(坐)牢”的危险 (4)小岗的农民要冒着“(坐)牢”的危险“分田到户”的结果是空前大丰收,这 个结果说明什么 (5)引发怎样的影响 (6)党中央又是如何对待此事 本课的教学得到多数学生的好评,这得益于任课教师长期的阅读和用心备 课,同时也很好地说明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历史老师一定要广泛阅读和积累,在阅 读的基础上研究教学问题,解决问题;阅读与备课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有效中职历史 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