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心理契约理论强调契约双方的共同参与,这与现阶段班级管理的理念一 致。文章从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心理契约理论 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对师生双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在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心理契约型的班级文化。关键词:心理契约;
教师;
学生;
班级文化 心理契约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和书面契约 相对应的一种概念,是一种非书面化、未成文的契约,是契约双方相互持有的、 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1]。在班级管理中,教 师和学生之间除了以规章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契约之外,往往还存在一种不成文 的管理形式,即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师生双方之间的心 理契约有着较强的能动性,积极的心理契约会使班级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 展。
一、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运用心理契约理论使班级管理从刚性化转向柔性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学校 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管理呈现出一种刚性,这种刚性管理虽然短期之内效果 好,但是管理过于刚性,不利于良好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2]。心理契约虽然是 以一种未成文的制度形式出现,但其本身依旧具有管理功能,且具有弹性,处理 具体事务时应变能力强,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更能体现 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弥补学校班级管理中刚性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的缺点。
(二)心理契约理论的运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倾向于单向管理,即教师管理学生。心理契约理论 下的班级管理是双向管理,基于心理预期,教师期望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 全面发展,学生期望教师教学能力强、有责任心、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按照对方的期望提升自己,那么师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 定程度的心理契约,这种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班级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心,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
相反,师生之间不良的 心理契约则不利于班级管理。
二、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门管理艺术,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利 于积极健康班级氛围的营造,对班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班级管理 中有效运用心理契约理论,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全面、便捷, 教师的权威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的教师权 威型的管理模式并不是班级管理的绝对形式,健康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应该是师 生的良好配合。在心理契约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虽然师生双方均是管理的缔造 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及掌握知识的不平等性,教师 的能力和修养水平决定了心理契约的质量,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使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有效避免因教师素质不达标而导致师生之间心理契约难以达成的现象。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要想使契约型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帮助学 生改变原有对班级管理的认识,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有意识地参与到 班级管理的心理契约构建中去。在心理契约型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契约意识是 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心理契约的建设中来,使 学生认识到班级心理契约的建立是需要每个班级成员共同参与和努力的。此外, 学生还应意识到心理契约不能代替班级管理制度。
(三)共建心理契约型的班级管理文化 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师生共赢发展,这种发展包含两个层次:一是 教师专业指示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知识的发展 和能力的发展。班级管理应该围绕师生双方的心理愿景展开,以班级管理文化的 形式开展,这种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意识,将学生视为班级 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尊重并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权,充分发挥班干部的 纽带作用,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宽松的人文氛围,使班级管理中,师生同心,共建心理契约型的班级管理文化。
三、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有效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使师生双方携手共赢,但心理契 约的建立对师生双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学生主 动参与,更需要心理契约型班级文化的建立,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 运用心理契约理论管理班级。
作者:张文婷 单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