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一 《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初探》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二 《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本文从现实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出发,从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谈起,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 出教育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关键词:心理品质 素质 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给他人和自 己造成伤害的事件持续增加。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 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他们的人格,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 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首先是浮躁心理,轻浮急躁,看不进书,学不进知识, 不愿深入,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现状。其次是厌学心理,严重者更是产生轻 生的念头。
2.人际方面。首先是自大心理,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不谦虚,不谨 慎,不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其次是自私心理,不愿帮助他人,害怕同学在学习 上超过自己。
3.生活方面。首先是从众心理,最突出的是追赶时髦,追随时尚,凡 是流行的东西,都一窝蜂地去追求,并引以为荣。如崇拜歌星影星,穿奇装异服、 上网聊天等。这种行为从社会学上看,几乎纯属模仿和媚俗行为。因为它只看到 潮流的外表,而不管其本质,表面看上去似乎前卫,实质上却是缺乏个性和自我 立场的表现。再次是攀比心理,有的学生以穿名牌为荣,见到别人穿,自己也要穿,而丝毫不顾及家庭状况。
二、不健康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首先,独生子女增多,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由于家长 的过分溺爱而变得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又或者因为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 龙,望女成凤,而教育子女又没有耐心,期望达不到就采取简单的粗暴打骂等方 式,这些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变态。其次,父母的 言行直接影响孩子。如有的家长沉迷于打麻将或赌博,有的家长游手好闲,这些 不检点的行为都会造成学生不良的心理。再次,父母忙于工作而未能尽到管理教 育孩子之职责,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 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许多困难。
2.社会因素。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升学、就业压力 越来越大,竞争愈来愈激烈,青少年在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其次, 教育机构对“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的绝对化理解,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削弱 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再次,社会上急功近利 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道德培养的投入。一方面,大中城市经济条 件较好的家庭,在盲目的出国留学热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家长把子女送出国,造 成年龄越小的学生不仅学业无成,犯罪率和出轨行为更是日趋增加,此类事件常 见诸报端,这些行为背后的个中原因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乡村并不少见的便 是有家长把钱挪作他用或是舍不得投入;有的家长舍得建造豪华的房子,却舍不 得花钱给孩子读书。孩子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未形成完善的人格之前即进入 社会,容易接受不良思想而成为不良少年。除此之外,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的 文学艺术的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 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对识别能力比较低、思想比较脆弱、 心理素质较差的青少年来说是很难应付的,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自然也就多了。
3.学校因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 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中有些教师自我要求不严,言行不慎;个别教师教育方法不 当,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不能一视同仁,甚至有的还对学生讽刺、挖苦、羞 辱、体罚、变相体罚。另外还有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 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教育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1.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师想要了解学 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地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1)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 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作品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 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 问题。
(3)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 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4)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 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2.要随时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家长、学校、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 流。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有一定的责任。
因此,学校和家庭要紧密联系,协同工作,共同探讨和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和家长进行双向交流, 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就个别问题 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把问题消 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诚地跟家长进行沟通、 交流,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获得良 好的教育效果。
3.把人格教育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 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才观。要懂得怎样做人和做 一个怎样的人,不是考试成绩高才是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只要能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
从而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思想反应的失常。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始终站在帮助和指导 的位置上,不是“指挥员”,而是“政治委员”“指导员” “参谋长”。在这样一个挑战 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让我们的每个中学生都能拥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在他们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处处散发出芳香,让每个生命都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