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篇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 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 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 面进行变革。[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 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 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 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 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 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 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 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 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 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 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 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 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 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 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 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 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 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
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 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 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 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 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 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 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 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 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 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 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 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 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 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 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 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 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 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 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 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 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 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 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 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 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 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 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 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 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 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 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 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 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 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 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 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 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 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 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 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 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 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 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 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 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 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 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 告、教学反思等。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 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 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
[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 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 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 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 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 (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 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 解和应用。
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篇二 《音乐视阈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初探》 【摘 要】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的心理学分支,儿 童关于音乐方面的发展在发展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 门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的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 科,对于音乐艺术这种高度感性化的人类活动来说,实证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 此,对这一领域中的许多心理问题的研究,多年来,始终处于单凭个人的经验总 结与思辨的层次上。
【关键词】音乐;儿童;心理学 0-1岁:在艺术感知发展方面的特征是感官原动性,即感知能力与艺 术感知能力还没有分化,艺术品的呈现只是作为一般的刺激物,只是起到促进儿童一般感知能力发展的作用,儿童还不能把艺术品当做审美对象。这一阶段所有 的艺术偏爱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觉特征决定的。
1-2岁:艺术感知方面,儿童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在 音乐学习中具体表现为:学习非句法的音乐样式,学习与经验情境相联系的音调, 学习基本的节奏技能。节奏知觉能力与身体动作制作能力方面,试图使身体动作 与听到的歌曲合拍的努力 2-3岁:对符号的探究与扩大,在音乐学习中具体表现为:灵活的歌 唱,进行演奏的实验,能掌握音乐主题。
3-4岁: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指人们 具有对声音的实际音高的感受能力)审美形式感形成,在音乐学习中具体表现 为:掌握音乐形式样式的一些特质。音乐旋律知觉方面,能辨认八度及八度以上 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对节拍进行知觉与身体动作反应的能力方面, 可以根据歌词做固定位置的身体打击,也可以做一些走路的移动动作,合拍地走 圆形队列。对节奏进行知觉与制作的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 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音色知觉方面,幼儿能辨别音乐中有鲜明对 比度的人声和乐器声。力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已经有比较声音强弱的能 力了,能自如的辨别说、喊、悄悄话与唱的区别,并且能够用嗓音去表达这些区 别。速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能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合中速、稍快、中速偏 慢的音乐。
4-5岁:能辨认五度及五度以上的音是有明显“空间差异”的。旋律轮 廓线辨别方面,能够辨别级进的上行、下行旋律轮廓线,已经能够辨认跳进旋律 轮廓线,但只是轮廓线而不能准确辨别音程,所以唱歌时音程跳度是不稳定的。
节奏知觉能力与身体动作制作能力方面,能成功地模仿打出2-4个音符组成的简 单节奏型。用身体动作合拍方面,可以扩展到包括更复杂活动的圆圈队列的活动, 如弯腰、转向、改变队列方向和同伴一起行走等,也可以走出像螺旋形那样更复 杂的队列。节奏感发展状态方面,幼儿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 诵理解节奏型。音色知觉方面,幼儿能更好地辨别不同的人声与乐器声。力度知 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能辨别歌曲、讲话、打击乐中的强弱,并且能够用歌曲、 打击乐演奏等制作方法去表达强弱。速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可以分辨渐 快、渐慢,并能调节身体动作去合速度。
5-6岁:在音乐旋律知觉方面,能辨认三度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空间差异”的,另外已经能够从前奏、间奏中轻松地辨别熟悉的歌曲。节奏知觉能力与 身体动作制作能力方面,大多能准确的模仿3-4个音符组成的节奏型。对节拍进 行知觉与身体动作反应的能力方面,能够表演有情节的、多角色扮演的游戏,做 占据更大空间更复杂的动作,可以走出两个圆圈的圆形队列。对节奏进行知觉与 制作的能力方面,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 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音色知觉方面,幼儿能很好地识别不同的声音和人声。
力度知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已经能辨别并理解强弱的所有变换关系。速度知 觉与制作能力方面,幼儿能辨别与理解快慢的所有变换关系。
6-7岁: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堆砌好听。在音乐感知方 面,脱离了对事物、人物的“直接知识”,可以借助符号间接地理解事物、人物了。
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看,儿童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感兴趣,而对音乐的风格、音乐 个性不加注意。
7-8岁:有鉴赏和谐音和不和谐音的能力;音乐旋律知觉方面,儿童在 实验情境下已经能够分辨全音、半音的音高差别,辨音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成熟。
8-9岁: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节奏感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获得基 本的音乐经验的儿童能根据对音乐形式样式的确认进行比较自如的音乐制作活 动,并在音乐制作活动中具有来自内在的兴趣或具有感受音乐中情绪情感的敏感 性。
9-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有了改善,逐步具有韵律感;能够感知两声 部的旋律。
10-11岁:建立和声概念,对音乐的优美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 感知和判断能力 12-18岁:欣赏、认识和情感的反应能力均逐步提高。
以上得出的特征总结是根据实证研究方法得到的概率性的参考,并不 能代表每个个体。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参考儿童的音乐发展特征,更要 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音乐表达形式的运用,把这些综合起来制定完善的 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达到最终的最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我们还需要更为深入的 研究。
音乐视阈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儿童的各种音乐活动都是受其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所支配的,对儿童音乐 心理的研究,对提高与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这门学科 可以对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 念,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还可帮助 教师总结儿童音乐教育经验,提高音乐教学自觉性与水平。
我认为音乐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心理学基础。音乐教育所涉及 的目标应该打破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培训,还需要包括对于音乐的认知,情感表达, 精神运动构成,并对这些目标进行心理程序的评估。心理理论和心理技术在制定、 评估音乐教学方法上起到中心的作用,在音乐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心理理论、技 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应该使我们调查“正式”和“直观”的音乐技巧,例 如:在各种年龄层次教授何种构成技能。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认知、社会和发展影响的量度不能完全与音乐教 育的需要孤立起来,发展心理学开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根据经验主义的研究, 这就是神秘和复杂的艺术行为需要学习的,艺术所需的复杂的理论与实证水平要 比任何其他领域所需要的都要高。儿童的音乐发展在发展心理学中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大量的潜在未知领域,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