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的电气技术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高职教学模式

周正杰 罗邕生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文章摘要】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工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系列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的教学模式,存在理论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进行该系列课程改革,进而解决问题较好的做法。

【关键词】

电气技术系列课程; 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践

1 机械类专业的电气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作为非电类专业,以必修形式分别开设了多学时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工技能实训》三门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低压电器及电机控制线路等。通过学习,可以使非电类学生掌握电气系列基本理论,了解各个生产环节的电气控制及运行过程,并具备较好的安装、接线、调试及故障排除的实践能力,拓展了知识领域,普及了电类知识,并掌握相关实操技能,在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沿用电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并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起点,分开单独讲授,教学环节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分割进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许多概念、原理、公式等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经常张冠李戴,如坠雾里。然而到实践环节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束手无策。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这就造成教学的费力,学习的吃力,教学效果不好的现象。原因是“忽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导致陈述性与过程性知识的分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的排序方式与习得方式的分离”。这和“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目标相悖。

1.2 非电专业的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是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忽略和影响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结果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1.3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该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着重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实践环节则是验证性的实验,多以模拟实训的形式单独进行,过于简单,这与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极不适应,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转变为“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摆脱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我们觉得较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过程合二为一,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问题讲清楚,又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电气技术的实践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主动建构。

2.1 充分体现课程特点190

科普教育

Scientific Instructive

电子制作


电气技术系列课程的深度和难度要求都不高,内容广学时少(总学时仅相当于电类专业的三分之一),强调知识的实用、技能的应用和能力的综合,实践性强。通过对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电气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是后续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垫脚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把理论和实验实训设计为一个整体,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使该系列课程的特点得以体现,极具针对性。

2.2 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

本着“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的原则,“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设计立足职业发展,突出职业能力,对系列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有机的整合,理论“适度”和“够用”,强调实践,将理论和技能融入实际工作过程中,重新序化教学内容,打破理论、实验和实训的界限。专业教学团队把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工作过程中把“教中做”与“做中学”相结合,所以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和具体实施

通过对我院10 级、11 级和12 级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学生先后进行该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实施,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3.1 合理的选取序化教学内容,重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前后续课程的关系、维修电工职业标准、岗位职业发展及能力培养等要求,我们精心、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有机的解构、整合,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实际工作情景”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工技能实训》整合成新的《实用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

对新的《实用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我们设计若干个具体项目,重点突出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围绕具体项目进行讲解,并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同的专业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项目选择。例如对于我院机械工程系的机制专业,设计了以下项目:项目⑴触电急救训练;项目⑵一室一厅照明电路的设计和安装;项目⑶低压配电箱的安装;项目⑷电动机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项目⑸ X62W 铣床的故障排除;项目⑹调光电路的安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项目的相互融合, 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把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内容增补以及顺序调整。我们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及要求,在理论知识融入相应的具体项目中去,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既学到理论知识,也提高了的技能。

例如:在进行“项目三:低压配电箱的安装”的项目时,相应的“三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源”、“三相负载”和“三相电路的功率”等理论知识融入到“低压配电箱的安装”项目中进行讲授,有机的结合了理论与实践。

3.2 突出以行动导向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在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主体,而教师起到主导、组织与协调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在实践环节中自己或小组“动手”完成项目,习得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职业经验。

新的《实用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中, 各项目的教学始终贯穿“项目训练”、“工学结合”等内容或教学环节,师生在实训室、生产现场等完成课程教学与学习,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情景下,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较快掌握电气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初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

例如学生在完成“低压配电箱的安装”项目的过程中,相关“三相交流电”部分等抽象、难以理解接受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遵循了“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的目标,有实物、能动手, 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解释了理论知识,学生容易理解,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在“做”中学到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理论知识也得到了理解和加深。

同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打造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并将信息化教学、实物模型演示、现场分组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构建" 多元化" 学习评价模式

在《实用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中,我们注重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一体化考核,实行过程控制,等级评价的" 动态化、全方位、全过程" 的" 多元化" 学习评价模式。既实现培养目标, 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升了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具体的评价标准是理论评价采取平时考查、作业、提问的方式,占40%,;实操技能评价综合项目实施的正确、规范和安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占40%,;工作态度占10%,小组评价占10%。

4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收效

在新的《实用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体系中,做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场一体化,实现了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减少了课程的重复教学,解决了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由于教学的直观性,有看得见摸得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理论知识的理解、实操技能的能力均得到提高,“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构建了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有助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提升了自身的职业实践能力,利于“双师素质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在有限的学时下,提高学生的电气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秀成关于PLC 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9).91—92

[2] 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6)45-46.

[3] 胡雪梅, 吕俊霞电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实验室科学, 2006,4105-106

【作者简介】

周正杰,男(1973.5--),广西藤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技能实训中心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工技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应用和教学。

罗邕生,男(1963.6--),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技能实训中心副主任,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电气工程教学与教学管理191

科普教育

Scientific Instructive

电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