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法制题材本土化构建
电影法制题材本土化构建 电影与法律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新世纪以来的法制题材电影创作者们没有 单纯移植和缝合西方法律电影的创作形式,而是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 ①建构本土化影像。这类影片突出了影像主体――人,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的理 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感性的影像表达是图像转向的力量使然,也是法制题材 电影走向现代电影的必然。一、画面与构图的感性表达 中国绘画注重气势和神韵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性 认识。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制题材电影在画面中力求简洁单纯,突出空间感和追 求写意效果,大量使用全景、远景镜头进行空间造型,以中国绘画对“远”的特有 感性体验,进行法理与情理、现代法治理念与传统宗法观念冲突强烈的感性表达。
这些画面构图把观众从惯常的理性思维中释放出来,以情动人,激发观众对影片 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远”是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对空间的独特理解,也 是近十年法制题材电影对环境空间的深层体味。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 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 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②,“三远”可以通过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望远”的 方法实现,这时空间关系转化为时间节奏,空间被时间化。法制题材电影创作者 们有意识的运用中景、全景、远景多重视线进行画面空间造型,把事物瞬间的不 同方面通过观察者视线变换和时间、空间坐标的契合,营造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 的画面内涵,使观众的目光和思想能够充分的突破有限的空间伸展到远方,去想 象画面之外无垠的空间,从有限到无限再回到有限,画面空间产生的意境由此往 复回转。宗白华先生认为“空间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 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不同的世界观和对生活最深的体会。”③ 法制题材电影在营造画面的空间感中彰显了创作者们对现实、对现代法治 与传统社会冲突的体会。在这里,自然空间具有双重性,既是自然空间环境,又 被指涉为社会现实环境,以对人与自然环境空间的展示,等同于对人与社会现实 状况关系的展示,这种创作方法使观众能够更充分的体验生命、自由、平等和公 正,促进观众对社会现实、生活状态、法治与传统冲突的理性思索。
在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老冯自己花150元买了个 小猪崽替别人还债,在他走了以后,被帮助的阿妈让小女儿追了十几里山路给他 们送家里仅有的几颗枣。这时用的就是一个远景,看不清小女孩的表情和神态,只看到崎岖的山路,以及山路上小女孩艰难的爬坡行走。观众从这个远景画面中, 不仅看到了云南边区大山深壑的地貌和山区人民的朴实,似乎也看到了由于历史、 文化传统等原因,各地法治发展的不平衡。更体会到了体恤、安抚与痛苦、无奈 相互混合在一起的一种情感,情景交融,这种情感体验引发观众对现代法律与传 统观念的思索。
电视电影《不许抢劫》讲述了农民工杨树根等人进城务工,黑心的王老板 屡次拖欠他们工资,无奈之下,他们通过限制老板人身自由的方法讨回工资的故 事。该片片头中有这样一个远景,一个呈“U”字形的公路就像一条纽带,一端连 着农民工杨树根等人的家乡――一个闭塞的小山村,一端连着高楼林立快速发展 的城市,杨树根和大舅哥坐着机动三轮车在这个“U”字形的公路上向城市方向行 使。从这个远景画面中,观众似乎已经看到了等待杨树根等人的命运;
看到了位 于这条纽带两端的淳朴善良与狡猾奸诈;
看到了农民与商人两个阶层间的贫富两 极分化;
看到了城乡之间的文明冲突,体会到了农民工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和对前 途的彷徨,对融入城市的渴望与摆脱贫困的挣扎。这些情感体验引发观众对这个 特殊边缘群体合法权益保护的特别关注与思索。
二、象征与隐喻的暗示作用 象征与隐喻是新世纪以来国内法制题材电影的重要审美诉求。法制题材电 影中这些象征与隐喻表征的视觉内涵,是以感性的影像语言暗示和喻指外部世界, 托喻主观的个人情感与心境,这些变形处理是对创作者主观价值判断、情感取向 和审美追求的影像表达,是对现实世界人情、法理、罪恶的独一无二的高度抽象 和概括。这些抽象和概括引发观众的审美情感,使观众对影片主题产生理性思考。
在电视电影《法官老张之养老树》中就有这样一处独具匠心的,暗含一定意义的 场景。三奶奶的儿媳妇家院外有两扇紧闭的黑色大门,门前有一座桥,这样的场 景设计,暗示了儿媳妇与三奶奶的隔绝和互不来往,象征了两辈人的隔阂。
整部影片共出现四次“桥”的画面。桥在这部影片中成为一种隐喻人与人之 间沟通的意象,这恰与本片所表达的主题吻合,三奶奶与柱子、与儿媳妇的民事 纠纷主要是因为沟通出现了障碍,缺乏心灵的沟通才发生的隔膜。比如桥的场景 第三次出现时就成为法官老张和三奶奶之间关系融洽、沟通的象征,这场戏是这 样的:傍晚,法官老张下班回家看到三奶奶坐在路边等他,很感动,就一边说话 一边和三奶奶从桥上缓缓走过。这是幅洋溢着交流、天伦之乐的画面:潺潺的河 水声、两个人的说话声、暖洋洋的坠琴声,两个人从桥上走过渐渐远去的背影, 这样的画面使“影片处处是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④影片通过桥这个象征物,把人们对温情的依恋和对冷漠伤害的感慨缠绕在一起,使这些包含着深刻寓 意的画面,丝丝潜入观众心中,产生画内外情感的共鸣,形成对民间道德习俗与 现代法律关系的思考。在影片《好奇害死猫》中,用红与白两种颜色和玫瑰组合 成了一个丰富的隐喻世界。该影片的编剧霍昕谈到千羽的人物塑造时说过,他把 玫瑰比作有洁癖且神经质的千羽内心的一种独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 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颜色,象征喜庆、革命、驱邪等等。
红色和白色在该片中是一个不断在意指的符号,运用极富表现力。红色代 表了泼辣、热烈的情人梁晓霞,如她的造型奇特的红沙发;
又代表了欲望、血腥 和罪恶,如红色的油漆、千羽红色的指甲、睡衣。白色代表了雍容高贵的妻子千 羽;
同时也代表了妻子的精神洁癖。千羽的花房只有红玫瑰与白玫瑰,玫瑰本是 爱情的象征,但在西方二者同时存在意味着战争和残酷,在本片中暗指千羽的“婚 姻保卫战”。新世纪以来的法制题材电影本土化影像建构大大缩短了影片与观众 的距离,使影片充满了亲和力与感染力,增进了观众对法制题材电影主题内容的 认知和对现代法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