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艺术_民间音乐与艺术教育研究

民间音乐与艺术教育研究

民间音乐与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出发,探索学院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四 川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实践。从而寻求地区民间音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 长效机制,达到推进地区民间音乐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四川;
民间音乐;
艺术教育;
传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 戏曲音乐等种类,如巴山背二歌、川北薅草锣鼓、川江号子、川剧、四川清音、 蜀派古琴、口弦等。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0多项,还有数不胜数 的省级、州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 川文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川西北地区唯一的艺术类全日制高等学校。目前 该校共有绵阳、梓潼、成都三个校区;
下设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 文化经济学院等5个学院;
涵盖音乐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表演与编导等34个 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因此,将地区民间音乐与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 合,能够完善高校的艺术教学课程,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地区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传承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到川文艺全校学生 对四川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见表1)。通过对表1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川 文艺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1)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普 遍偏低,大部分不知道、只有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了解少量的四川地区民间音乐。

(2)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高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 间音乐的认知。(3)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顺序依次是民间歌曲、说唱音 乐、戏曲音乐、器乐音乐、歌舞音乐。认知最高的是民间歌曲,最低的是歌舞音 乐。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将从川文艺的科研、教学两方面,讨论四川地区民间音 乐如何与川文艺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从而在高校中建立传承与发展的长效 机制。

二、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实践 1.课程设置。川文艺的课程由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三大板 块组成,涉及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课程很少。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开展:(1) 专业课程:首先,应构建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理论体系,开设与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相关的专业理论必修课,并增加相应的课时与学分。如《xx地区汉族民歌概述》 《xx少数民族音乐概述》等。其次,在传统的视唱练耳、音乐欣赏课程中,可由 教师适当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四川民间音乐进行教学。再次,可开设四川地区民间 音乐相关的演唱、演奏课程。在声乐课中,教师可适当选择四川民间音乐中的代 表性民歌、戏曲唱段、说唱选段进行教学,如四川清音、四川灯戏、高腔山歌、 羌族多声部民歌等;
在器乐课中,教师可适当选择四川民间音乐中的代表性器乐 音乐,进行器乐独奏、合奏、协奏教学,如闹年锣鼓、吹打乐、口弦等。(2)选 修课程:应完善四川民间音乐相关课程的种类,使选修课更加多元化、系统化。

如在音乐专业大三、大四年级中,适当增加四川地区少数民族民歌、歌舞,区域、 地方民间音乐等选修课程。(3)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全校的师资情况,适当增加 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相关的通识教育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跨专业、跨学科、 跨院系学习、认知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川 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等课程。2.教材编写。目前,由高校编撰、出版发行,关于 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教材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高校 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教学。川文艺作为川西北地区唯一的艺术类高校,有着专业 的师资力量与硬件条件,能填补教材方面的空缺。首先,组织教师对四川地区现 存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梳理、整理、归类,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构建系统化、专 业化的理论体系;
其次,组织教师对四川地区现存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深入的实地 调察,掌握其生存现状,以备随时更新理论体系。并对这些音乐资源进行录音、 录像,收集、整理文字、曲谱等资料,从而编写、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四川地区 民间音乐教材。3.采风调察。教学实践是对课堂理论体系的实际运用,是课堂理 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具有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1]。学生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能 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因此,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最好的体现就是校外的采 风调察。通过采风调察,学生可以获取一手的曲谱、文字、音响等资料,从而发 掘民间音乐的精髓。还可以跟随民间艺人现场学习,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

近几年,川文艺在艺术教育方面,也逐渐开展这项实践活动,并纳入到教学计划 中。先后组织师生到阿坝州、梓潼、盐亭等地采风。如2013年羌藏歌曲专业师生 赴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里寨实地调察;
2014年音乐舞蹈专业师生赴梓潼实地调察, 参加文昌活动;
2015年编导专业师生赴阿坝州茂县、汶川县实地调察,参加当地 “羌年”活动等。4.舞台实训。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舞台演出能力,这种能力是传统课堂教学不能传授的,需要一定的舞 台实践经验积累,也是当下高校艺术教育应注重的教学环节[2]。四川地区民间 音乐种类丰富,高校若将这些音乐资源进行二次创作、改编,并运用到实际的舞 台演出中,将会极大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发展。也能激发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热爱,推进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 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资 源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 富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还促进了该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得到了社会 和其他院校的高度赞誉。如第十届“山花奖”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作品《尔玛西 惹木》获金奖;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品《北川羌韵》获“太 阳神鸟”金奖;
承办梓潼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中华文昌、两岸同源”晚会 等。

三、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科研中的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z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3]因此,对于地区民间音乐 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亦可遵循该文件,让高校参与地区民间音乐理论与实 践的研究。运用高校有利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大力开展 地区民间音乐的科研工作,并积极申报相关的科研课题、构建学术平台、参与学 术交流[4]。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 研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1.成立科研机构。2014年成立“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研究院”、2016年成立“羌藏歌舞研究中心”,这两个研究机构先后开 展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与羌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等工作,并将 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该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成绩显著。同时多次邀请相关的专 家、学者、传承人来校举办讲座、进行授课等,丰富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 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传承与实践。2.申报科研课题。科研课题是高校学术研究的 重要环节,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科研课题必须与教学 紧密结合。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直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 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艺术教育中的科研水平。

目前,教师承担的课题有: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茶马古道’ 北线(川甘段)音乐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课题“舞传承人班文玉口述实录”,四川省哲学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重点课题“以四川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的 复调钢琴作品创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 与开发研究中心一般课题“川西北羌族与黔东南侗族民间合唱比较研究”等。3.参 与学术交流。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直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并主办承担了相 关的学术研讨会,为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该校艺术教育体系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如主办“嫘祖文化研讨会”,承办“海峡两岸文昌文化学术研讨会”“非遗保护 与产教融合研讨会”等。4.发表科研论文。川文艺在科研论文方面,制定了科研 积分制度,并对教师实施科研奖励。由此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作积极性,促进了 艺术教育体系的创新与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相关论文 有:《本土传统音乐运用于地方高校课堂的构想――以虎牙藏族民歌为例》《非 遗视野下梓潼马鸣阳戏的传承与保护》《浅论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审美观存在 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以羌族学生为例》等。

四、结语 地区民间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音乐资源 与高校的艺术教育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面临着的问 题。川文艺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艺术 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使学校形成全 面化、多元化的艺术教育体系,从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课程,树立办学品 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