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滞后的原因及对策选择
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滞后的原因及对策选择 2001年,中国“入世”成功,世界跨国公司500强纷纷进入中国,中国连续 24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 资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抓住后危机的机遇,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纷纷走出国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突 破千亿美元大关,并有望在2016年成为对外投资的净输出国。中国必须培育具有 世界影响力、引领产业发展的跨国公司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经济强国。可以 说,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急需高级国际商务人才。为此,2005年,国家提出“人 才强商”战略,而我国的商科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商科教育,由于思想的禁 锢和学科设置的不合理,却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市场对国际商务人 才的强大需求。一、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过程回顾 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从2001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之前, 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更多地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之中。2010年,国际商务硕士学 位设立,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部部属院校一直没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个别学校设有国际商务方向。
直到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利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率先设置了教育部专业目 录以外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之后,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才开始 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具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或方向的学校为 55所高校(见表1)。由于是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所以,最早设立国际商务本 科专业的主要是地方院校。
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初衷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内设置国贸专业的学校过多,其专业课程只局限于国际贸 易实务,缺乏对企业国际化全方位的学习,不能满足市场对跨国公司人才的需求, 于是设立对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改造的国际商务专业。在保留传统国际贸易核 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工商管理、金融课程组,考虑到商务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优势,加入了更多国际商法的课程,凸显其法商结合的 专业特色。实践证明,中国政法大学的这个预判是正确的。目前,中国开设国际经济 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超过610所。随着上世纪90年代企业外贸经营权的 开放,外贸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市场地位也迅速下降。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由于就业率低、薪资较低,连续3年被评为红牌警告专业。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被 亮红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错位发展。就实务实操能力来讲,本科国际贸易专 业毕业生不如中专和职高的学生,职高学生作为跟单员、制单员、商务文秘比本 科生更踏实,而且业务熟练。倒是国际贸易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既不甘心成 为制单员,又没有从事高级国际商务活动的技能。《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明确 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达79万多人。未来三年,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 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短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 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 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这两份看似矛盾的报告恰恰反映了中国国际经贸人 才培养的致命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过剩,课程设置不能满 足市场需要,学生就业难;
而另一方面,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却存在很大 的缺口。
可喜的是,还是有一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家学者看到了问题所在。2005 年,为了响应国家的“人才强商”战略,由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牵头,开始推 动国际商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的工作。随着教育部 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思想的确立,2010年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到40个,其 中包括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 完善,而且倒逼了国际商务本科的人才培养。2012年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把国 际商务归为工商管理类,编号为120205。有了合法的身份,MIB也解决了学生的 出口问题。于是,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样的高校在有了MIB授予权以后, 开始增设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很多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开始修订方案, 尝试加入一些工商管理课程。
(二)中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设立 2010年设立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 重要的意义,但是,招生伊始就困难重重,市场反应并不像专家预想的那样乐观。
首批有78所高校获得MIB培养资格,但只有65所高校在2011年招生,学生数为 1079名;
2012年67所高校招收学生1355名。最近几年招生情况有好转,但是,总 体来讲发展很不平衡,好的学校人数在70到100人左右,更多学校是十几个学生、几个学生。很多高校反映,由于挤占了MBA的名额,而MIB与MBA收费悬殊, 学校短期经济利益受损,于是,有的学校干脆停招,这就是有些学校虽然有MIB 培养权,但是却没有招生的原因。由于相当多的学校招生人数过少,达不到规模 经济,无法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进行实践教学和精英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结果所 谓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不过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 翻版,高级国际商务人才仍然是奇货可居。
二、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很多问题就困扰着我们。比如对国际商务专业 缺乏认知度;
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
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 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
缺乏 高水平、复合型、“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等。
(一)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行政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不 配套,学生就业遭遇尴尬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至今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 是什么是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专业有什么区别。企业和行政机构 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第 一届国际商务本科生毕业,在报考公务员时就遭遇了尴尬――在公务员招生岗位 里没有列国际商务。后来我们让学生以国际贸易专业报名,审核时学校开具证明, 与用人单位沟通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仍有学生虽然分数很高,却与公务员 无缘。不仅本科生,2013年第一届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 以致于这个问题被作为案例写入《国际商务》教材中。在企业招聘中,经常在人 力资源目录中找不到“国际商务”的职位。然而事实上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市 场营销、商务管理等岗位都适合国际商务的毕业生。
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广义 是指具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在商务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 组织中,从事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运营等相关工作的人员;
狭义 是指高级国际商务人员,特指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 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 专业人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对应的学术型硕士专业是国际贸易学专业、世 界经济专业,三者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培养开放型经济体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研 究生教育体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遭遇的尴尬,说明社会缺乏对国际商务专业 的认知度,政府体制与教育改革不配套。(二)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导致办学指导思想不统一, 突出自己母体学科的重要性,是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滞后的直接原因 国际商务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科教育的一部分。相比社会 对国际商务内涵的不了解,国内学界对于国际商务这种交叉学科归属的争议就更 大。国际商务本科归属于工商管理,除中国政法大学以外,大部分学校国际商务 本科都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立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 业的专家推动的,因此MIB被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科归属本身,就反 映了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对国际商务学科的困惑和相互争夺,其结果是办学指导 思想的不统一。这种非要把国际商务归属于某一个学科的执念,使得经济学背景 的强调经济学,工商管理背景的强调管理学的重要性,而很难把国际商务作为一 个整合的学科,做到跨学科发展,好些的学校也只能是国际经济与管理的简单叠 加,缺乏经管融合的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的开发。
(三)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脱胎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课教师由于自己知识 背景的局限性,都对理论教学、学生所谓学术能力的培养驾轻就熟,因此,无论 本科还是硕士,都反映出培养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 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征。在专业硕士培养上,以学术能力培养代替职业能力培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顶着国际商务的帽子,但骨子里依然是行传统国际经济 与贸易专业之实。因此,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 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离培养出高素质、精英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目标依然任重 而道远。
(四)缺乏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高水平、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 的制度保障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复合性、实践性和国际化特征,这就需 要教师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这种“复 合型”可以表现为具有两类学科背景的跨学科,或者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 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体制下的老师大部分 知识结构单一,谙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则知之甚 少;
或者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老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这些 教师具有经济理论知识水平高、宏观经济层面动态把握准确、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快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优点与优势,但他们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国际商务业务的 实际应用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硬伤。
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各高校在争创研究 型大学的过程中,将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倾斜。在大幅提升科研成果在教师工作 考核指标中,权重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专心致力于教学的教师数量和比例在不 断减少和下滑。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和探索的原动力也在消减 之中。此外,中国高校普遍缺乏产学研的真正合作,在这样的氛围下,很难使学 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根本的突破。
三、“斯诺命题”折射的经管学科之争是制约中国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根本 原因 由于中国存在着学科划分过细,学科之间割裂、文化冲突严重的“斯诺命 题”。具体到中国商科教育,就表现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上的 激烈争夺。
现有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一个具体体现。国际商 务专业硕士培养权到底是给经济学院还是管理学院?这在很多高校都展开过激 烈的争夺,有的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只好在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都分配一定的国际 商务专业硕士名额,而国际商务的学科交叉性注定这个学科既不属于经济学,也 不属于管理学,因此,仅靠某一个学科根本无法培养出有国际化视野、懂经济和 国际化经营,通晓国际惯例的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
对于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英美国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远没有中国 这般激烈,这与中国经济管理学科不合理的划分有关。在美国,经济学远远没有 中国经济学既包括理论经济又包括应用经济这般庞大,经济学仅仅是纯理论研究, 属于人文科学,而商学院涵盖面广,其工商管理包括的范围很大,相当于中国的 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因此,在美国,国际商务专业设置并不十分广泛。原因是美 国对外部市场依存度不高,其工商管理教育已经具有应用经济与中国定义的管理 学的交叉性,只需要略微稍加一些国际沟通课程就可以,所以,国际商务是否能 成为单独的学科,是否需要单独设立专业,也存在过争议,很多国际商务专业是 作为工商管理学位内的一个方向存在,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不过随着 美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本身作为自足、完备的学科体系得以确 立,包括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在内的世界著名高校也设立了国际商务本科或者硕士项目。英美国家对于国际商务的争论,更多地关注学科范式、学科体系,而不 是学科归属。英国和澳大利亚国际商务既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管理学,而是 单独设立了商务学位。总体看来,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更为宽 松,他们的商科教育比较发达,且与企业联系紧密。博雅教育的回归,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模式的兴起,正好切合了国际商务是一个整合的学科特点。
而对受制于“斯诺命题”、教育体制相对封闭的中国来说,过细的学科划分, 商科学位的缺失,经济与管理的泾渭分明,非常不利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特 别是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上。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简称MIB)实质 上是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MBA竞争的产物。尴尬的是,经济学院没有MBA,而 如果不吸取MBA的精华和办学理念,MIB是做不好的,特别是在现在MIB收费低、 招生名额少、达不到规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MBA作为依托,仅靠经济学院很 难给MIB学生开设高质量的案例、企业经营模拟课,而没有职业专业技能训练的 MIB,不过是原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世界经济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如 果把MIB放在没有应用经济为支撑的管理学院,学生如何获得国际贸易、金融学 知识呢?因此,尽管现在有94所高校有MIB招生权,但是,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 需要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校并不多。
四、跨学科发展特色办专业是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前人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破解“斯诺命题”的方法就是面向问题研究、跨 学科发展。因此,从思想上、体制上突破经管学科的相互封闭,是受困于“斯诺 命题”的中国商科教育的必然选择。
应用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套用以往那种象牙塔般、封闭式 的方案,而应凸显培养模式的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为此,第一,打 破学科界限,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管理学、 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和融合;
第二,打破院系界限,合理配置校内资源;
第三, 打破学校界限,实现校际、学校与科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合;
第四, 走出国门,实现不同国家高校之间、学校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合。
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时时刻刻会感受到经济与管理学科之 间的冲突,要实现以上四个开放并不容易,除了解放思想,体制上也必须突破现 在这种经管学科泾渭分明、专业划分过细的教育体制,英美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 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淡化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下放专业自主权,从体制上大力推进国际 商务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发展 跨学科发展是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也在中国学界逐渐达成 共识,但是,实际操作却受困于现有体制。中国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的分立导致 学生知识体系的学科缺陷由来已久,只是这种矛盾在国际商务专业集中爆发了, 而如果不在思想上、体制上打通经管学科的篱笆,中国就很难培养出知行合一的 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在学科设置上,中国应该更多借鉴美国商学院的经验,逐 渐改变现在经管院分立、分离的现状,将已有分立的经管院逐渐改造为经管学科 融合的商学院,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金融等各种应用人 才的培养。
在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上,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和台湾的经验。比如:英国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在各个培养层次上都非常广泛,在专科和本科层面 上,英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有文学学士学位(BA)、理学学士学位 (BS、BSC、SB)和应用文学和科学学士学位(BAAS)等;
在研究生层面开展 国际商务教育,授予的学位有商务管理硕士学位(MBA)、商务与管理硕士学 位(MBM)、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ACC)、管理硕士学位(MM)、市场研 究硕士学位(MMR)、管理博士学位(PHDM或商务博士学位等。英国这种国 际商务人才培养可以授予多学科学位的做法,从学理上是说得通的。有学者认为 国际商务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体系,是一个整合学科,它的学科基础非 常庞大,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国际 关系、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等。但国际商务不同于这些单独学科,它本身是一个 自足、完备的体系。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学科的竞争优势和价值贡献在于把全 球知识和当地知识协同结合。
目前,就我国现有的学科设置,承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并不是只有国际 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本科层面主要集中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硕士层面是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硕士,但是细 想起来并不局限于此。现在跨境电商发展迅速,那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全球 价值链管理其实也是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这样看来,纠结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 归属实在没有必要,宽泛的国际商务概念也有助于增加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 知度,有利于学生就业。台湾地区早已经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 为一个专业,都是研究国际化经营的,至于名称不同,只是专注点不一样而已。
按照这样的学科边界,我国目前实际上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学校数量非常巨大,有些学校既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也设立了国际商务专业,而其实培养的都是国 际商务人才。因此,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重要的不是扩张数量,而是重在提高 质量。610所高校设立国际贸易本科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其实都必须适应市 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把国际商务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的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宜沿用计划经济 下严格统一的专业管理办法,而应该下放专业自主权。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商务本 科能够率先改革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开办之初运用了专业自主设置权,在课程设 置上完全自主,不受核心课程的限制,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方向可以随便选题,贸 易、金融、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都是国际商务的一部分,甚至 学位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学位。对于国际商务学生的毕业走向, 我们不认为进外贸公司是专业对口,去进出口银行、证券公司、国际会计事务所 不也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对口单位吗?由于国际商务是整合了全校资源打造而成, 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就业容易,就业质量高,所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对 国际商务的专业荣誉感比较高。倒是国际商务成为教育部专业目录专业后,像其 他高校一样,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也开始对最后毕业的管理学学位纠结不已。可 见,灵活的学位授予权、自主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学习英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方法,发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引领 作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各国国际 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英美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都考虑到自己的 国情。相比美国依托于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专业自我天成,英国作为一个历史上对 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相比美国更重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英国也是世界 上最早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国家之一,他们的课程体系完备,案例教学、商 务模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是一个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对国际商务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需 求。虽然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关的相关专业很多,但是,中国与美国不同,中 国高校商科教育薄弱,必须专门设置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硕士学位的设立恰 逢其时,围绕着MIB,不仅会聚集起一批专注于国际商务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 专家学者,形成一个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氛围,也有助于发挥MIB的引领作用, 协同相关专业,结合中国地域特征,探索适合中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三)注重错位发展,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从初级到高级,相应地,学生层次从职高、大专生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不同,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比如:英国职高和大专生注重商务操作运 用能力的培养;
对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就有很高的数量技术分析的要求,并力图把 国际商务研究与国际商务操作运营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培养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 具有国际化和创造性的特质。
中国要注重错位发展,对于职高和本科要有区分度,同时大力发展国际商 务专业硕士教育。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依然应该坚持国际商务人才的 精英教育。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是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应该在MIB基础上 设立商务博士学位,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四)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 用跨学科的方法突破“斯诺命题”的目的是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 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特质,注定了国际商务专业不能是千校一面的版本, 而必须走特色办专业的道路。中国政法大学的实践也证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只 有立足本校学科背景、特色建专业的重要性,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建立国际商务培养体系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中国高校国际商务 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刚刚开始,相较于课程体系的改造、师资水平提高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有坚持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开放 性和国际化特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立足本校学科优势的特色办专业道路,才 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的国际商务人才。